第一百四十一章 突如其来的贱内
包袱内,是一套没有染色的棉布衣裙,质地和朱修文身上穿的那件长袍一模一样。白瑶华不是个啰嗦的人,既然只是换衣服,并非让她脱衣服,她便没有废话,只是疑惑:“王爷,民女该上哪儿换?” 朱修文果断地背过身去,吐出一个字:“换。” 就在这儿换?行吧,反正只是换外衣而已,什么也不会露出来。白瑶华顺从地脱下自己原本的衣裙,换上了那套棉布的。 她把换下来的衣裙折好,塞进了包袱里,对朱修文道:“王爷,民女换好了。” 朱修文转过身来,打量她片刻,视线落在了她的头发上:“你这发髻不对,换个盘桓髻。” 连她的头发都要管?是因为她今天梳的发式太过于复杂,和这身朴素的衣裙不相配么?白瑶华想着,突然觉得不对,猛地抬头:“王爷,成了亲的女人,才梳盘桓髻吧?” 朱修文淡淡应声:“是。” 他如此冷淡,白瑶华反而不知道说什么了,只好背过身去,取下钗环,打散了头发。盘桓髻很简单,把头发收拢到头顶,盘叠着编起来便是,她不用别人帮忙,就很快梳好了。 穿着这身棉布衣裙,原先的珠翠好像就不合适了,白瑶华将其收起来,没有再插回头上去。 朱修文看着她光溜溜的后脑勺,不悦道:“你就没有普通点的发饰么?” “没有。”白瑶华转过身来,“如果王爷能早点通知民女,民女一定会提前准备好。” 这是在抱怨他突沉下脸,从荷包里取出两串彩珠,朝她抛去:“戴上!” 盘桓髻的标准配饰,正是条形的彩珠,他一个大男人,竟会随身携带?!白瑶华诧异着,低头去看,发现这两串彩珠做工粗糙,材质不明,而且看起来有些年头了,显临时准备的东西。 哎呀,这不会是他的心上人,送给他的定情信物吧?那可真是得罪了。白瑶华八卦地想着,把彩珠理顺,戴到了发髻上。 朱修文瞥了她一眼,终于不再发表意见了。 这尊大神好难应付,真不知他要带她去做什么。白瑶华看向窗外,天边已经渐渐地亮了,而他们的马车迎着晨光,驶出了城门,奔向了郊外的田野。 朱修文也在看窗外的风景,白瑶华偷眼瞄了他几次,发现他面色红润,已不复昨日的苍白,眉心的川字也没有出现,看来那位坏脾气的吴小神医的药丸,还是很有效的。 马车顺着官道,跑了整整半个时辰,终于在几间农舍前停了下来。 农舍前,坐着几个孩子,他们看见马车,个个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来,好奇地盯着看。 “下车。”朱修文言简意赅,率先跳了下去。 白瑶华在车上找了半天,也没见着踏脚的板凳,再朝外看看,李德全和绿柳也不见了,敢情来这儿的,只有她和朱修文两个人? “你在等什么,怎么还不下来?”朱修文的眼神里透着不耐烦,但表情和声音却很柔和。 这是在做戏给那群孩子看?白瑶华突然有点想笑:“没有凳子,我下不来。” 既然换了这身衣裳,又没有带随从,想必是微服出行了,她很自觉地把“民女”换成了“我”。 朱修文并没有什么反应,仿佛她理应有这份机灵劲,不然就不配与他为伍似的。 白瑶华探出身去,想问那几个孩子借个凳子,但还没等她把话说出口,朱修文已是伸出手,扶住了她的胳膊:“下来。” 白瑶华顺势一跳,朱修文极有技巧地带了她一把,正好让她落了地,稳稳当当,就连头上的彩珠都没有动一下。 这技术真不错,白瑶华惊讶道:“您经常扶人下车?” 朱修文瞥了她一眼:“有几个人够资格让我扶下车?” 那倒也是,白瑶华自认为问了蠢话,不作声了。 朱修文抚了抚长袍,朝农舍走去,白瑶华赶忙跟在了他后面。 农舍里走出来两个大姑娘,见了朱修文,红着脸笑:“那小郎君可真俊俏!”
村里的姑娘,胆子就是大,白瑶华看看前面的那位俊俏小郎君,好像红了耳根,不禁一乐,笑了起来。 朱修文镇定地走过去,问那两个大姑娘:“请问……” 他刚起了个头,姑娘们就捂着脸,扭着腰,害着羞跑进了屋,口中大叫着:“大嫂!大嫂!” 朱修文颇为无语,刚才议论他时,不是挺大胆么,怎么他一开口说话,就把她们羞跑了? 好在屋里很快走出个女人,三十岁上下,黑红面皮儿,包着头,大概就是刚才那两个姑娘口中的大嫂了。 这女人看见朱修文,满面惊叹:“果真是个俊俏的小郎君!” 又闻俊俏小郎君,朱修文的耳根又红了,还好他见过大阵仗,不至于乱了阵脚,当即拱手一礼,问道:“这位大嫂,不知怎么称呼?” 女人指着自己,回答道:“我姓许,夫家姓王。”她说着,又侧身指向屋内:“那是我的两个小姑子,王大妮和王二妮。” 她口中的小姑子,就是刚才那两个大姑娘了,两人听见王许氏的话,在屋里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王大嫂。”朱修文言语间十分客气,完全看不出一丁点王爷的架子,“在下和贱内赶路至此,才发现忘了吃早饭,不知舍下可有剩菜剩饭,让我们填填肚子,充充饥?” 这“贱内”可真是突如其来,震得白瑶华七晕八素。 王许氏十分热情,招呼他们进屋坐:“原来是年轻的小夫妻,你们来得正巧,我们刚要开饭,若是不嫌弃,就坐下来一起吃点吧!” 朱修文表现得十分体贴,在向王许氏道过谢后,并不马上进屋,而是转过身来先扶了白瑶华,再才朝里去。 王许氏看着,满脸艳羡:“瞧瞧人家,夫妻多么恩爱,再看看我们那口子,一点都不知冷知热,真是气死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