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156章蒋介石韬光养晦 世纪缘蒋宋联姻

第156章蒋介石韬光养晦 世纪缘蒋宋联姻

    【史要】蒋介石韬光养晦,蒋、宋联姻;蒋介石与田中义一“青山会谈”;“直、鲁联军”侵豫……

    却说,蒋介石下野后,回到他的奉化老家韬光养晦。

    这一时期,他将一切都搁置一旁,什么“宁、汉合流”、“龙潭大战”、“宁、汉战争”、“张、黄事变”,概不过问;一心只想着能办成件大事,即“将宋氏三姐妹中的小妹宋美龄娶到手”。

    因为,宋美龄是已故先总理孙中山先生的小姨子,这可不是一般关系;自己若能成就了这门亲事,今后的政治生涯就能畅顺许多。

    特别是,经此被迫“下野”的挫折后,令蒋介石感到了仅靠“手上有兵”还不够,得设法增加政治筹码,以便今后再与政敌较量时能多几分胜算。

    其实,蒋介石与宋美龄早已相识;俩人第一次见面,还要追溯到孙中山“广州蒙难”后的一九二二年十二月某一天。

    当时,蒋介石因赴粤护驾有功,受到孙中山的青睐;随同回到上海后,可经常出入于孙中山的府邸了。

    而宋嘉树的三女儿即宋美龄,与她的两个jiejie一样、毕业于美国“斯威里安女子学院”后、也已回到了国内。因为,宋美龄常来孙中山的府邸、看望其二姐;故而,蒋介石有幸偶能与她相遇。

    但因身份、门弟、姓别等诸多因素,俩人虽有照面却很少交谈。

    然而,宋美龄那极具大家闺秀气质、且年方廿五的娇容,很快把蒋介石迷住了;何况,宋美龄是孙中山的小姨子、非同一般;因此,已有三房“妻、妾”了的蒋介石又希望能将宋美龄追到手,以便拉近与孙中山的关系、而受到更大的重用。

    而宋美龄对于经常出现在其姐夫身边的年青军官蒋介石,倒是也有一定的好感。

    然因,宋美龄早在一九一七年回国前,已与其兄宋子文的好友、时任“广东省政府审计局局长”刘纪文在美国纽约订过婚;所以,忠于爱情的她没有接受蒋介石的追求。

    蒋介石知道宋美龄已有心上人后,倒是知趣地打住了。

    其实,当时的蒋介石与陈洁如新婚才一年、尚处在****的炽热期,且他在政治上起步不久、尚无太大的野心;所以,对于宋美龄的追求还没到迫切的程度。

    因此,当他觉到自己的追求难以实现时,也就打算“作罢”了。

    但不久,刘纪文受派遣以“广东省政府市政考察专员”的身份赴“欧、美”各国去考察市政建设;尔后,又留在英国进入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深造而迟迟没有回国,致使渴求感情生活的宋美龄心灵上出现了空白。

    于是,蒋介石就成了宋美龄感情缺憾上的填充剂。

    不过,宋美龄心底藏的仍是她的“白马王子”刘纪文;而蒋介石也没有非分之想,俩人之间虽时有接触、但仍保持着一定距离。

    不过,这一切都没有逃过宋家三姐妹中的“老大”宋霭龄的眼睛;她倒是觉得蒋介石是个能成大事的人,甚是希望其小妹能接受蒋介石。

    不过,她知道小妹对于爱情是很忠贞的,绝不会轻易更易;因此,没有向小妹启口。

    孙中山逝世后,中华民族失去了一位伟人,宋氏家族也失去了依靠。

    虽然,当时在樊钟秀的首倡下,国人将已故先总理孙中山尊为了“国父”,其“夫人”宋庆龄乃至宋氏家族仍能沾光而受世人尊崇。

    但是,世道毕竟是炎凉的;没了孙中山的依靠,宋氏家族往日的荣光开始消减了。而那些只知争权夺利的政客们,虽然表面上仍对宋氏家族表现得甚是恭敬,但一触及到实处就又是另一会事了。

    宋霭龄的“丈夫”孔祥熙被指定“留京护灵”后,只任了个可有可无的“中俄会议督办公署坐办”;后来,因“中俄会议”时开、时停,孔祥熙干脆“辞职”出洋去美国了。

    宋庆龄与宋子文姐弟俩虽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但那却是如同摆设、无甚实权;宋氏家族再没能如孙中山在时那样可呼风唤雨了,这令宋霭龄不免有点失落感。

    此后,由孙中山创建的“广东国民政府”的大权旁落到了汪精卫等人的手中;宋霭龄看在眼中、感受颇深,常思着有朝一日能将执掌“国民政府”的大权重新回复到宋氏家族手中。

    然而,宋氏家族中现在能上台面的人却确实不多;“二妹”宋庆龄虽然受人尊崇,并似乎也具备了一定的号召力,但那其中有“二妹夫”孙中山在世时的威望所致;且“二妹”为人过于善厚、不知世道凶险,怎能驾得住那些尔虞我诈、打打杀杀惯了的政客与军阀?

    而“丈夫”孔祥熙与“三弟”宋子文都是吃财经饭的,在这个“靠枪杆子打天下”的年代,如何斗得过别人?因此,欲使宋氏家族重现昔日的辉煌,得有一个有胆、有识、有权、有威的自家人来挑大梁。

    要想如此,现在尚可下的一步棋是让待阁闺中的小妹、能嫁一个如“二妹夫”那样的郎君;由此,宋霭龄很快想到了蒋介石。

    因为,蒋介石曾有意于小妹;且看得出,他至今痴心不改。

    而随着时局的变幻,几年下来,蒋介石已如一颗“新星”在国民党内冉起,不再是当年出入于孙中山府邸时的年轻军官了。“广东国民政府”举兵“北伐”后,更是一跃而成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因此,宋霭龄甚是自赏当年自己的有眼识,蒋介石果然是个能干大事的人。所以,她得力促“小妹”能接受蒋介石;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宋氏家族的利益。

    正在宋霭龄如此想时,时已攻取了南昌的蒋介石忽然派人来邀她赴庐山晤面。

    宋霭龄不知所为何事?但因她自己也正欲为“小妹”的事探蒋介石的底,也就欣然而往了。

    宋霭龄到得庐山牯岭,蒋介石已迎候在那里了,态度显得十分殷勤,绝无“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架子。宋霭龄心中纳闷,但很快就从谈话中明白了蒋介石的用意。

    原来,此时的蒋介石也遇到了极不称心的事;那就是“国民党中央”与“国民政府”中有人总是与他闹别扭,非但在“迁都”问题上与他过不去;党内还刮起了一股“迎汪复职”的风,欲拿汪精卫来压他。而领衔闹得最凶的其中就有她的“二妹”宋庆龄,她事事与蒋介石唱对台戏、一点没给他留面子。

    然因,宋庆龄是已故先总理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有“国母”之称,谁都得让她三分;且她自己心地正直、敢说敢为,党内有较高声望;蒋介石心中虽是甚气,但却奈何她不得、而一筹莫展。

    无奈之下,蒋介石忽而想到了宋霭龄;故而,特地将她邀至庐山,为的就是想“请她以宋家三姐妹中‘老大’的角色,关照一下她的那位‘二妹’;看在蒋介石曾多年跟随孙中山,且与宋家有一定旧谊的情面上,别再跟他太过不去;否则,伤了和气于双方都不利”。

    其实,宋霭龄对此也已有耳闻;她知道,“二妹”与蒋介石过不去并非出于私怨,无非是政见上的不同。

    因为,蒋介石力主“反共、清党”,而“二妹”要维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俩人之间的矛盾岂止南辕北辙、简直是“针尖对麦芒”,哪能调和?

    不过,对于俩人的不同政见,宋霭龄本人倒是倾向蒋介石的;所以,就她本人而言,确也愿站在蒋介石一边并帮他一把。

    然因,宋霭龄知道“二妹”的脾气,认准了理是九头牛也拉她不回,岂会放弃她的原则而与蒋介石妥协?而她们毕竟是姐妹,总不能因这事伤了姐妹之间的感情;因此,对于蒋介石所提的要求,宋霭龄不免感到有些为难,只能勉强答以“尽力而为”。

    但为了使蒋介石不感到失望,宋霭龄接着补充道:“不过,我可以将‘三弟’拉到蒋‘总司令’您这边来;若是需要,还可将我‘先生’从海外召回;他俩虽没能如您那样指挥千军万马,但在财界有较大的影响,想必能助您一臂之力;未知蒋‘总司令’意下如何?”

    宋霭龄没能就“关照宋庆龄”事作确切的应诺,令蒋介石有点失望;但她能信口许诺“让宋子文与孔祥熙来助他”,倒是让他能聊觉宽慰了。

    因为,蒋介石知道;宋子文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且又是美国“哈佛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孙中山在世时,委以“中央银行行长”之职;他曾利用其在欧美各国的众多人脉,募集到了大笔资金供孙中山资用。

    而孔祥熙祖上是山西的“儒商”世家,他自己早在一九一二年就创办了专门经销英、美火油的“祥记公司”,后来又开办了“裕华银行”,是颇有财力的金融家与实业家;且又有与孙中山的裙带关系,在中国的工商界与金融界中都颇有声望、游刃有余。

    所以,俩人都可谓是财界精英,背后都有着许多实力雄厚的财团。在现今这个“靠饷养兵、靠实力夺天下”的时代,俩人若能来相助、正是他蒋介石求之不得的。

    因此,蒋介石即爽言道:“‘令弟’与‘夫君’若能过来,乃中正之大幸也,余必当重用。”

    宋霭龄闻言后也心中大悦,这也正是她希望听到的;于是,这笔交易就算成了。

    接着,宋霭龄又道:“我还有一言,未知蒋‘总司令’愿听否?”

    蒋介石不知她还要说什么,但心想“总不会损我吧”?于是,道:“但说无妨。”

    然而,宋霭龄没有直言,只是诡秘地又探问一句:“蒋‘总司令’还记得‘小妹’吧?”

    蒋介石闻言后稍愕,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了宋霭龄的言外之意,因而故意说:“当然记得,我常遥祝‘令妹’一切如意。”

    此时,宋霭龄急不可耐地直言了:“是呀,‘小妹’也常惦记您;既然如此,何不去与‘小妹’见上一面?徒让两颗心都空相思了,多不好。”

    宋霭龄的话意思已是十分明了,蒋介石闻后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是呀,他何尝不想将宋美龄追到手;但是,由于前次追求不成,蒋介石不免仍有点犹豫;因此,试探性地问道:“可是,‘令妹’不是已与……”

    宋霭龄明白蒋介石要说什么,没待他说完,,即打断道:“别提那刘纪文了,出洋一去就是三年多,早把‘小妹’忘了。听说前些天已回到广州,但至今还没去看过‘小妹’;我看他定是另有新欢,令‘小妹’伤心透了。何况,‘小妹’早有言‘非英雄不嫁’;刘纪文那样的‘白面书生’能称得上英雄吗?怎配进宋家大门?在我看来,当今天下,唯蒋‘总司令’您方称得上‘英雄’,您与‘小妹’倒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所以,蒋‘总司令’不必顾虑;您若有意,我当玉成。如此,你、我成了一家人,想必‘二妹’也不会再与您为难了。”

    宋霭龄的这番话着实令蒋介石又惊又喜,想不到这赚钱的买卖会自动送上门来;若真能成就了这件美事,与先总理孙中山沾亲带故了,当可用他的声望召《令》党内同仁、为己所用;加上自己现有的实力和高人一筹的谋略,还有谁人能敌?想到此,蒋介石有点沾沾自喜了。

    只是,欲要事成,尚须消除眼前的几个障碍。

    首先是宋氏家族方面,宋美龄与刘纪文毕竟还藕断丝连的没有断绝关系;所以,尚得设法让刘纪文主动退出、使宋美龄彻底对他冷心了才行;否则,宋美龄是不会移情别恋的。而这种两个男人之间的事,当然得蒋介石自己去设法解决。

    当然,凭着蒋介石现在手上掌有的权力,要处理这件事应是小菜一碟;但因,宋霭龄关照蒋介石“在处理与刘纪文的关系时,别太伤了‘小妹’的心”,倒是让蒋介石感到了有些棘手;不过,蒋介石还是满口答应了。

    其他,还得防宋庆龄的反对,并须过宋老太的那一关;不过,对于“二妹”与母亲,宋霭龄倒是已想好了几招、似是胸有成竹,不必蒋介石cao心。

    另外,蒋介石还得处理好更为棘手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得将三房“妻、妾”全离弃了;而且,这是绝不可含糊的;否则,宋老太那一关绝难通过。

    对此,蒋介石得自想办法,宋霭龄可是一点也帮不了忙;不过,蒋介石也信口应诺了。

    就这样,俩人为各自的需要、达成了这笔买卖,双方都觉得这次晤面值得。

    蒋介石送走宋霭龄后,又去忙自己的军、政大事了。

    因为,“北伐”尚未结束,接着要进行的“东征浙、沪、宁”,更令蒋介石忙得无暇他顾;所以,“联姻”之事只得暂时搁置一旁、急事缓办。

    只是,已回国任职于“广东省财政厅”的刘纪文,却令蒋介石放心不下。因为,这是个不该忽视的障碍,非排除不可;否则,若是让刘纪文抢先一步,岂不一切都前功尽弃了。

    于是,蒋介石将此事交给曾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兼“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古应芬去办。

    虽然,古应芬对于蒋介石欲“夺人之爱”的行为有看法;但因是蒋介石交的差,难以推托、只得答应了。

    于是,古应芬劝刘纪文“切莫怜香惜玉,误了事业前程”。

    此时,刘纪文已明白了蒋介石在向他夺爱;虽是心中忿恨,但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自己绝非蒋介石的对手,只得自认倒霉地忍痛割爱了。

    此后,刘纪文非但没去看望宋美龄,连相互间的《书信》往来也断绝了。

    古应芬虽是完成了使命,但对刘纪文也甚是同情;且觉得刘纪文是个人才,遂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古婉仪许配给他,以弥补他的内心创伤。

    于是,刘纪文又在报上刊登《启事》,故意言:“将择日与古应芬之‘千金’婉仪小姐完婚。”欲以此绝了宋美龄的忆恋。

    果然,已经心灰意冷了的宋美龄看到这则《启事》后,那颗曾经燃烧过炽热爱情之火的心、确是完全被泯灭了;只是,她并不知道这幕后交易的一切而信以为真。

    然而,宋霭龄心知肚明。她见蒋介石已完成了必须处置的关键一环,觉得该自己出手了。但她担心,若是让母亲知道了此事后,定会不高兴、甚至阻止。

    因为,蒋介石毕竟已有三房“妻、妾”,母亲是绝不肯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如此贱嫁的。尽管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了,但对母亲来说,她绝不会希罕这些。所以,宋霭龄得先将母亲支开,待有八、九分眉目了再告诉她不迟。

    于是,宋霭龄将母亲送到日本去疗养;如此,她才可以放手而为。

    送走母亲后,宋霭龄这才找了个适当时机、劝慰宋美龄:“刘纪文庸碌之辈,本来就配不上小妹你;他还竟敢如此负心,‘小妹’何必留恋不舍?我倒是觉得,他的离弃非祸且福。谁不言,‘小妹’才貌双全,当配世间英雄,方称不负平生。刘纪文称得上英’吗?诚然,当今乱世,可堪称英雄的真不好找。除了已故的二妹夫孙总理外,确是难再寻觅。不过,依我看尚有一人,此人对于‘小妹’来说已非陌生,那就是现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先生。蒋先生雄才大略、胆识过人,两次‘东征’平定广东,声名雀起;统师‘北伐’后,又一举夺取了‘湘、鄂、赣’,大半个中国已皆为其所有。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整个中国就都将是他的;如此英杰,天下能有几个?而蒋介石曾有意于你、始终不渝,我看他是真心喜欢你的。所以,‘小妹’请能听我一言、接受他吧;你俩能相识,这或许是天意,是上苍在昭示‘小妹’你必能大贵。届时,蒋介石据有天下,‘小妹’就是中国的‘第一夫人’了;而对于我们宋家来说,则又是一大幸事,何乐不为?”

    宋霭龄说完,留意了一下“小妹”的神色;只见她愁眉渐展、娇颜复现,知道是自己的话起作用了;不过,宋美龄只是赧赧地笑了笑、却没有作答。

    但是,宋霭龄似乎已听到了她的心声,笑而不答、已言在其中了,遂没再追问。

    不久,蒋介石“东征浙、沪、宁”成功。

    于是,宋霭龄又力促其“弟”宋子文脱离武汉改投南京了,并协助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接着,她的“丈夫”孔祥熙也回国,来助蒋介石一臂之力了。

    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后,则《委任》宋子文为“财政部长”,孔祥熙为“实业部长”;如此,双方算是兑现了各自的承诺,完成了第一项交易。

    蒋介石据有“浙、沪、宁”后,可谓是百尺竿头、更上一节了;宋霭龄更觉得自己的眼力不错,也就更欲将“小妹”与他的婚事尽快促成。

    于是,五月十五日,宋霭龄特意为俩人安排了一次在镇江的会面。

    镇江有被称为“京口三山”的焦山、金山、北固山,其中有众多秀丽风光、名胜古迹、可共游玩;而北固山上的“甘露寺”,相传是三国时期的“蜀主”刘备到“东吴”招亲时、晋见“吴国太”的地方;宋霭龄选择此地让俩人相会,可谓是煞费苦心。

    宋美龄听从了大姐的安排、与期赴约,与先至、迎候的蒋介石相会。

    这次约会,蒋介石是带着希求而来,也就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来前,他做足了功课;所以,在陪同宋美龄浏览“焦山十六景”等名胜古迹时,他都能指指点点地说上一通;此时的蒋介石,竭力掩饰其政客与军人的本相,却俨然如同一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与吟风咏月的雅人了,令宋美龄对他原有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且因,蒋介石已有三房“妻、妾”,可谓是“情场老手”,懂得如何博取女人欢心;因此,趁陪伴、浏览之机,蒋介石又搜肠刮肚地将能有的“奉承话”都一古脑儿地往外倒,确又令宋美龄芳心大悦、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悦愉。

    就这样,几天下来,宋美龄玩了个痛快、游兴未尽,对于蒋介石也由原有的好感、渐生爱意而恋恋不舍了。

    只是,由于羞赧、她没有当面表白;但是,蒋介石已能从她那含情脉脉的眼神中觉到;这使蒋介石也心中大悦,觉得这趟约会没有白来。

    果然,宋美龄回到上海后,即对其“大姐”坦言“非蒋介石不嫁”了。

    然而,当宋庆龄闻知“小妹”与蒋介石“镇江约会”并有意嫁给他后,立即表示了“反对”。

    因为,在宋庆龄眼中,蒋介石是个无信义可言、只长于耍手腕、捞取政治资本与利益的人;特别是上海“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背弃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成了血腥镇压中*共*和工农大众的屠夫;凡有正义感的人、皆对其痛斥声讨,“小妹”怎能不辨黑白地嫁给他这样不齿之辈?若此事成真,岂不辱没了宋氏家族?父亲与孙先生的在天之灵也会难以安息的。

    为此,宋庆龄当面向“大姐”与“小妹”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然而,宋美龄嫁意已定,宋霭龄则竭力支持;因此,宋氏三姐妹之间产生了龃龉。

    后来,宋子文也表示了对“小妹”的支持;如此一来,宋氏家族中赞成“蒋、宋联姻”的也就占了上风;宋庆龄见自己难以阻止这桩婚事,且不久汪精卫又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政变”,心灰意冷了的宋庆龄遂一气之下离开上海去往苏联了。

    宋庆龄走后,倒是让宋霭龄松了一口气;看来,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只要再过“母亲”的一关就可大功告成。

    然而,就在此时,蒋介石却被“桂系”逼迫、《宣布》“下野”了。这不仅是给蒋介石沉重打击,宋霭龄闻后也大为惊愕;如此一来,自己曾向“小妹”竭力吹嘘的“蒋介石是当今无人可及的英雄”岂不成了空话?

    蒋介石失意落泊了,“小妹”或会打退堂鼓,自己忙碌了那多、岂不成了“水中捞月一场空”?因此,此时的宋霭龄不知该如何办好了?只盼着能出现一个奇迹,让蒋介石能东山再起,别让自己空劳碌。

    而蒋介石被“桂系”逼迫“下野”后,心中也甚是不甘;他回到奉化老家后,闭门不出、韬光养晦,琢磨着如何能东山再起?经此挫折,蒋介石更是迫切希望能与宋美龄完婚了;因为,这是一张十分有用的政治牌;对于眼下已处于劣势的他来说,这更是比什么都重要。

    为此,蒋介石特意给宋美龄写了一封《信》;迫切地向宋美龄正式提出了求婚,其语气显得十分诚恳且略感凄然:“余今无意政治活动,惟念生平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粤时,曾使人向令兄姊处示意,均未得要领。当时或因政治关系。顾余今退而为山野之人矣。举世所弃,万念灭绝。曩日之百对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功业宛如幻梦。惟独对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此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同时,蒋介石干脆决定“来个破釜沉舟,将他的三房‘妻、妾’全都休了”,以显示自己对宋美龄的诚意。

    可是,当蒋介石作出“休妻”决定后,“元配”毛福梅哭得死去活来的怎么也不肯离;且因为,毛福梅已为他生养了“长子”蒋经国,确实也让蒋介石感到为难。

    然而,他知道,宋氏家族是“信仰基督教”的;而遵照基督教的教义,只能是“一夫、一妻”绝不能含糊;再说,宋氏家族是何等人家?宋美龄是何等女子?她愿下嫁给自己已是不易;若自己不将“前妻”割舍,则断难娶宋美龄为“妻”的。而若是“蒋、宋联姻”不成,自己即使能东山再起,也会如折翅的雄鹰、难再翱翔。

    因此,蒋介石不得不恨下决心,只好委屈了他的仨位“妻、妾”。

    蒋介石见毛福梅死活不肯离,遂请出其“舅父”孙琴风出面劝说;最后,答应毛福梅“离婚、不离家”,并让她以“‘蒋母’之‘义女’”身份列入《家谱》,这个不幸的“女人”才答应在《离婚书》上签字。

    此后,毛福梅仍留居于奉化“蒋”家的“丰镐房”内,“蒋”家人则尊其为“大师母”。

    处置好毛福梅后,其他“两房”则好办多了。

    “二房”姚怡诚因是蒋介石从上海的风月场上弄来的,自感矮人一截、也就没敢哭闹;蒋介石给她在苏州买了一幢像样的房子,并将“义子”蒋纬国仍让她带在身边,就轻易地将她打发了。

    只是,对于“三房”陈洁如,因其有才有貌、本是蒋介石心爱的女人,确也有点难以割舍;但迫于现实的需要,他也不得不忍痛割爱。

    这次,蒋介石让张静江、吴忠信俩人出面,为陈洁如办理了旅居美国的手续,并给了她一大笔钱。

    陈洁如见事已至此,只得带上幼小的“养女”蒋瑶光含泪离去、成全了蒋介石。

    就这样,蒋介石将三房“妻、妾”都休弃了;然后,专候宋美龄的回音。

    宋美龄看了蒋介石的求爱《信》后,确是百感交集了。

    不容讳言,宋美龄当时听从“大姐”的安排、到镇江与蒋介石会面进而有言“非蒋介石不嫁”,其中确有如“大姐”所言“视蒋介石为天下‘英杰’,且届时能据有天下”的因素;而今,蒋介石“下野”了,“据有天下”则成了“水中月、镜中影”,自己还该嫁给他吗?

    然而,当再细阅那封《信》时,却能感到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不由得触动了宋美龄的心;尔后,当她得知蒋介石“为了她,已将三房‘妻、妾’都休了”时,更是感到了蒋介石对自己确是一片真情。

    虽然,“大姐”所言的“能大贵”、“当中国第一夫人”之类的话、确曾引起过她心动并有所希冀,但她更需要的却是这种真情。

    因此,她不免自问:“自己愿意嫁他,只是贪图他能‘据有天下’吗?当然不!”且又思“现在他‘下野’了处于困境之中,自己不该离他而去;否则,定会受到良心谴责”。

    为此,宋美龄倒是更坚定了“要嫁给蒋介石”。

    所以,蒋介石的“下野”看似对他大不利的事,却反而促成了宋美龄义无反顾地嫁给他,真可谓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了。

    当天,宋美龄就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大姐”;尔后,怀着难以言述的愉悦之情、也飘洋过海,去日本陪伴母亲了。

    宋霭龄见“小妹”终于决定“嫁给蒋介石”了,心中的一块悬石才也落地了。

    于是,九月十六日,宋霭龄在位于上海塞耶路的家中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将“‘小妹’宋美龄接受蒋介石‘求爱’”的消息、当众宣布。

    蒋介石闻知“宋美龄已接受他的‘求爱’”后,那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下了。

    而今,只剩下“宋老太太”的一关了;于是,九月二十八日,蒋介石做了一番充分的准备后,在张群等人的陪同下,紧随宋美龄之后也东渡日本了。

    十月四日,蒋介石即在日本神户有马温泉拜见了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

    此时的“宋母”已从“女儿”的口中知晓了一切,“宋母”知道她的几个“女儿”都是好强的性格,自己决定了的事谁也拦不住;她们的“父亲”在世时,尚且阻止不了;现在,她们的“父亲”过世了,也就得由了她们,自己就卖个顺水人情吧。

    再说,蒋介石为了她的女儿,已把原有的三房“妻、妾”都休了;若是自己硬是拦着、没让他俩成婚,非但会伤了“女儿”的心;一个男人身边没有女人照顾,也怪可怜的。

    “宋母”这么想后,也就打算放行了。只是,“宋母”尚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想当她“宋家”的女婿,必须“得信奉‘耶稣’”;仅此一宗,“宋母”却是绝不含糊。

    而对于此,蒋介石是早已有所准备,当着“宋母”的面就满口应诺了。

    如此,“宋母”也就心畅了;于是,“宋母”将一本厚厚的《圣经》送给蒋介石,并言:“这是美龄他‘父亲’留下的。”

    就这样,俩人的婚事得到了“宋母”的恩准,蒋介石终于如愿以偿了。

    蒋介石了却了这桩心事后,又在日本逗留了一期,并与“日本陆军大臣”向川义则、“参谋总长”金井范三、“参谋次长”南次郎等人进行了接触。

    十一月五日下午,蒋介石在张群的陪同下还拜访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并在位于东京青山田中义一的私宅中进行了约二个小时的会谈。

    会谈中,蒋介石向田中义一进行了讨教。

    因此时,田中义一已觉到蒋介石必将复出,且在中国政坛上发挥他人难及的作用;因此,欲与其修好关系,则告以三点:“一、不可让已摘掉嫩芽了的共产党再度萌芽;二、不必插手北方‘张、阎、冯’之争斗,此类争斗自会有结果;三、经营好南方,缓图‘北伐’。”

    田中义一确是肺腑之言,特别是对于共产党的态度,所言与蒋介石可谓是不谋而合。

    至于“缓图‘北伐’”之说,蒋介石自有打算、尚须斟酌;当然,蒋介石知道田中义一的用意。因为,北方的“张、阎、冯”仨人;现在,要算张作霖的势力最强,而张作霖背后就是日本;所以,田中义一要蒋介石“不必插手北方‘张、阎、冯’之争斗”、“经营好南方,缓图‘北伐’”,言下之意就是“要蒋介石与张作霖隔江相治”;真若如此,日本政府就“可以通过张作霖,将自己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渗透与拓展至华北等地”。

    田中义一打的这种如意算盘,蒋介石岂会不知、且怎能同意?只是,蒋介石不宜明表“异议”。

    而田中义一为了打消蒋介石的顾虑,特意又作了说明:“世间动辄便称日本帮助张作霖,其实全然不符事实;日本绝对不援助张作霖,漫说物质援助,即便‘劝告’一类其他帮助亦一切皆无。日本的愿望,唯安心于‘满洲’之治安维持。”

    田中义一能如此坦言,蒋介石确是十分高兴;总之,蒋介石觉得这次与田中义一的“青山会谈”可谓是受益匪浅。

    田中义一能对自己说这些,说明自己虽是“下野”,日本政府却已看好自己了;因此,更促使蒋介石必欲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同时,从田中义一的话中,蒋介石探知了“日本政府与张作霖之间、非同一般关系”的底,心中也就踏实多了;其实,这也正是他赴日本的另一个目的。

    蒋介石见日本人向自己“示好”,遂趁机对田中义一表白:“我此行目的,一是为巩固‘中、日亲善友好’,二是希望‘贵国’能支持我的政府。”

    田中义一正欲拉拢蒋介石,非但表示了“对蒋介石的支持”,并答应“一旦蒋介石复出,即给予他的政府四千万元的贷款,以助其成功”;只是,要求蒋介石“承认日本政府在满洲的特殊权益且坚决‘反共’到底”。

    对此,蒋介石当然没有二话。

    一则,“满洲”现在张作霖手中,与自己尚不关痛痒,落得做“好人”;二则,“反共”正是自己本愿,日本人不说,自己也是要干的;而日本人能贷款给自己,这却是实惠所在。

    所以,蒋介石也满口“答应”了。

    为此,蒋介石还与田中义一私下订定了一个《密约》;只是,因此时的蒋介石尚“下野”,所订《密约》未能作为政府间的正式《协议》,只能算是一种双方心照不宣、认可了的私下约定。

    蒋介石与田中义一的这次会晤,史称“青山会谈”。

    此后,蒋介石遂打算回国了;蒋介石的此趟日本之行,可谓是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且说,张作霖趁蒋介石“下野”、“南京国民政府”群龙无首之机,《命》孙传芳渡江南下、欲取南京;但结果事与愿违,非但攻取南京不成,反而失去了江北的大片土地。

    然而,张作霖仍不甘心。

    一个月后,他见唐生智与李宗仁的“宁、汉战争”开仗了,遂又《命》张作相率部进攻山西,张宗昌率部袭取河南。

    于是,张作相率其“安****第五方面军团”入晋,一举袭取了晋北的天镇、大同等地。

    “山西王”阎锡山猝不及防,赶紧派遣“晋军第一军军长”商震率部阻截;商震凭藉长城固守,这才将张作相的“安****”阻截在了雁门关外。

    而张宗昌受《命》后,则《任命》“安****第十三军军长”刘志陆为“右路总指挥”、“安****第六军军长”徐源泉为“中路总指挥”、“安****第二军军长”张敬尧为“左路总指挥”;然后,兵分三路向河南进军。

    冯玉祥见“安****”来犯,不得不组织抵抗。

    然因,时有以林县人郭官林、韩裕明为首的“天门会”在豫北活动,其势力已发展至“豫、晋、冀”三省的二十三个县,会员多达三十多万人。

    “天门会”的存在,致使“国民联军”的孙良诚、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等部被牵制;因此,冯玉祥只能抽调“国民联军第十八军军长”鹿钟麟与“国民联军第二十三军军长”刘镇华迎战安****。

    谁知,两军在兰封、考城一线遭遇,刘镇华的“部将”姜明玉、梅发魁、憨玉珍等人却被“安国军右路军第二十四军军长”潘鸿钧诱降了;仨人非但率部投诚,还将“国民联军第八方面军副总指挥”郑金声俘缚后献给了张宗昌。

    张宗昌捕获郑金声后,其幕僚劝他“莫杀”;然而,张宗昌不听劝告,执意将郑金声杀了。

    姜明玉等人的倒戈及郑金声的被杀,刘镇华与鹿钟麟部军心被撼了;于是,“安****”刘志陆部连占了归德、民权、兰封、考城等地,并将鹿钟麟、刘镇华围困在了开封。

    如此,河南战场上的形势对“国民联军”显得大不利了。

    而此时,“宁、汉战争”正酣,唐生智与李宗仁只想着把对方击垮,哪里还有心思来顾冯玉祥与阎锡山的死活?

    冯玉祥为了保住河南,赶紧增派孙良诚、马鸿逵等部在杞县、太康一线重新进行布防,这才勉强抵住了“安****”的攻势;然而,情势仍是堪忧,,令冯玉祥焦虑万分、一筹莫展。

    恰在此时,已成蒋介石“大连襟”了的孔祥熙、忽赴豫来见冯玉祥,言:“何应钦在徐州陈兵十万,然其唯有蒋‘总司令’之命是听,他人均难调遣;故而,将军何不请蒋‘总司令’出山?蒋‘总司令’一旦复出,必能令何应钦挥师北上、再举‘北伐’;以迫使张宗昌回师山东,河南之危则可解。如此人、我两益之事,将军何乐而不为?”

    同时,孔祥熙还许诺:“若能请蒋‘总司令’出山,自己当愿资助冯将军二十万元饷银。”

    冯玉祥听孔祥熙如此一说,倒是也来了精神;看来,确如孔祥熙所言“只有请蒋介石出山,才能令何应钦北上攻鲁、以解自己的河南之危”。再说,自从蒋介石与汪精卫相继“下野”后,原由俩人答应“每月给自己的饷银,都打水飘”了;而孔祥熙毕竟财大气粗,一开口就许诺给他二十万元;如此大的诱饵摆在眼前,正为“筹饷难”而常发愁、到处“找米下锅”的冯玉祥怎能不动心?

    于是,冯玉祥没有二话,立即给尚在日本的蒋介石致《函》,言:“今‘唐、李’反目,‘宁、汉’复争;致使‘奉张’乘隙而入,豫局堪忧。然‘宁府’形同虚设,势如散沙;无人统军,何以御敌?故切盼‘蒋公’克日回国出山,再率师‘北伐’;克敌制胜,毋负众望。”

    正准备回国的蒋介石见了冯玉祥的《函》后心中大悦,即启程回国了。

    行前,蒋介石先给汪精卫发了份《电函》,邀他“赴沪共商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事宜”。

    果然,汪精卫听信了蒋介石之言赴沪了。

    然而,蒋介石回到上海后,并没有急于谋求“复职”,而是暗中指使人“欲先对‘桂系’发难”,以摧垮由“桂系”把持的“特别委员会”。

    同时,加紧筹办自己与宋美龄的婚礼。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一日,经过充分的筹办后,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终于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分两次进行,一次是在上海西摩路“宋家”的府邸内,另一次是在上海戈登路大华饭店。

    宋家府邸内的一次,是依照“基督教”的仪式进行的,由宋霭龄一手cao办;阿伦纪念教堂的余日章“牧师”为俩人主婚,除了宋庆龄远在苏联外,包括“宋老太”在内的“宋氏家族”的全体成员及亲朋都出席了婚礼。

    大华饭店内的一次,则是按照中国的仪式进行的,由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主持;“国民党政要”、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及各国“驻上海的领事”等皆前来《致贺》齐聚一堂、宴庆,婚礼十分豪华可谓是盛况空前。

    翌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数百名卫兵的保护下、乘专列去往浙江的莫干山度蜜月了。

    有关“蒋、宋联姻”的报道,很快见诸于各大报端;上海《申报》则称其为“世纪婚礼”;一时间,绘声绘色、纷纷扬扬地好不热闹;笔者为吝纸墨,恕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