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民民小说大学在线阅读 - 第五十四章论损益语交往

第五十四章论损益语交往

    第五十四章论损益语交往

    5—70正青智者问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步石答:首先谈字面外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事不过三”的说法。孔子益处损处都说了三点,由此看来这个“事不过三”的传统实在是很古老了。

    交友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兴趣爱好同样也很重要的,大家看到了,这个兴趣爱好有利有鄙的,而坏起来,轻则造成夫妻不和,重则家破人亡,所以要引起人们的高度的重视,孔子所说观点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注意到兴趣爱好的问题并进行了思考,并能够有选择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孔子将兴趣爱好分为两类来说,

    其一、乐:有益于身心的做法是爱好幽雅的音乐舞蹈和高雅的聚会;交谈则喜欢称道他人的善行与长处;交往则喜欢广交益友。不利于身心的做法则是骄奢乐趣;喜好安逸游乐;喜欢宴请欢乐。

    怎么样?孔子的三论都是在谈利益利害的!对读者是“喻于利”的!那么难道孔子是将所有人都当成了小人?孔子关于交朋友的观点石是赞成的,朋友是生活中重要成员,朋友关系,友谊、自由、平等、诚信等。朋友的关系是有远近的区别的,有的近一些,有的距离则要远得多。

    如果考虑自己一直在正道上发展的话,那么与正直的人;与宽厚的人;与见多识广的人这三种人相处甚至交上朋友有益处。相反与好吃懒做的人;与软骨头的人;与虚伪花头的人相处甚至交上朋友,有损害。交朋友是双向选择的,自己没有朋友没有好朋友没有交心朋友,既要问人,更要问己。

    益处即有益于自己的正道发展,损害即不利于自己的正道发展!朋友不可刻意地去追求,这是石的体会。患难见真情,有权有势时朋友多呢,真朋友人的一生,有一二足矣!朋友这个词现在已经太过普及了。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广交朋友”是人道仁心的表达式是态度是胸怀,非愚忠愚信。

    其二、戒:

    第一戒——少年之时,戒好面子好出风头好虚荣,沉底实干。

    第二戒——壮年之期,警戒好斗,以远离轻浮远无谓远愚蠢。

    第三戒——到了老年,警戒贪婪之心。以避免晚节不保远愚昧。

    仅仅供给参考,不是不知道,只是难做到,呵呵。

    喂:对于这个色,莫老是想到男女之事好吧?难道只有男女之事才有色?

    细心的人说了,你在前面就把“色”解释为男女之事了。是啊,石并没有否定此意,而是说“色”的含义包含它而更广泛。这样说是人为地为孔子的理论增光吧?不是的。而是有充分的证据,在论语中孔子又说过“贤贤易,色”的话,意思是送美女给贤者啊?很显然这个色是指对待贤者的态度了。这里的“色”即良好的态度、礼貌。

    孔子认为与贤者处理好关系是容易的,只要良好的态度与礼貌的举止即可。君子比贤者低一级或低很多,但能信奉道义、情义而又能理解事物的意义,所以你要想与君子处理好关系,那么你把道义、情义、眼光、未来、意义要准备好。而与小人相处而相安无事,则务必要把实惠、眼前利益准备好,把利害分分清楚。

    自然地,如何区分人类呢?答:观察而判断出他信奉什么?信奉义则尝试着以君子相处,信奉利则以小人对待。不相识则宁愿以小人相处,而后对真君子有“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的道歉而必定能得到宽容。

    一味以利与君子相处就会损害君子的自尊心和情谊。明知是君子就故意因此损害其利益,既不道德也会引起君子的“顾本”的捍卫之举而得不偿失。但小人特别是恶人容易利用君子的宽容与仁慈来谋自己的利益。

    由以上分析,我们是否可以确定君子是那些已经能够认知义而又能信奉义的人;而小人则仍然被局限在利的层面。这与他们的道德有关也与他们的认识能力有关。正是因为君子已经来到了“义”的层面,所以才有君子的“三畏”,而“三畏”才是正确的。仍然存在的问题还有“畏”究竟是什么?

    有成语“无知者无畏”,很显然这个无畏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有知者如何?知者有畏,所以强调见义勇为。你是一个君子,那么你就应该是一个知者,一个知人,所以你首先应该能够意识到各种无形和有形的势力的存在。在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而有主观、客观的认真对待!认真分析各种势力的意味、意义。畏——意识并重视而建立警觉机制。甚至可以理解为敬畏,不可理解为畏惧、恐惧。

    孔子认为有三种势力君子必须在意的、重视的:

    (1)人应该承认有人不可抗拒的势力的存在,并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观察、研究而把握。

    (2)应该意识经验与权力的存在与重要意义,并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握一个恰当对待。

    (3)应该意识到思想家、实践家等大家的理论的存在与重要意义,以学习、研究、分析、质疑等方式认真对待之。

    小孩子心智不够成熟,他们亲昵大人但并不知尊重含义。小人如同小孩子,他们亲昵甚至谄媚有权有势的掌权者但并非是尊重,对待至理名言如同儿戏,因为见利忘义不知不可抗拒的力量已经悄然向他袭来而做出飞蛾扑火之事。

    在学术理论上,君子与小人之名是为标准化,是为理论的方便而立,所以优点都集中于君子,缺点都集中于小人。这样讲话就方便了。

    怀一点“不怀好意”,“畏”即“当心”,——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要当心天命、权势、名言等的作用力,呵呵。孔子不但讲到“畏天命”,也讲过“知天命”,所以这里已经综合起来而有“在意、重视、警觉、观察、研究而把握”的解读。

    必要指出的是封建社会中盛行的权力崇拜、官本位等是“畏大人”的异化发展。并不是孔子的本意。所以,我们现在第一要终止“畏”的描述,第二要使孔子的本意重现,用现代语言重新描述。

    本题目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大家体会我们公认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淘汰法太过原则性而匮乏cao作性,所以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比如“畏大人”,淘汰可惜,不淘汰它已经有毒性。事物往往朝不好的方向蜕变,而经典都产生于封建社会甚至是奴隶社会,文字概念早已蜕变了,那么其思想性就不容乐观甚至很糟糕,如果我们都使用淘汰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恐怕早已经营养流失瘦成三根筋。我们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静心静气做深入的逻辑分析,放弃一切世俗观念,既不美化也不丑化,而是实事求是地还原先人的思想,然后用现代词语重新组织他们的思想而形成理论。知人都必须敬畏点什么,或说信奉点什么,那就信奉——孔子是真理的化身,那么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抹黑他。

    孔子是谬误的真身,那么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抹白他。这才算能动的继承,紧接着应该创新发展了。淘汰法的想法十分幼稚,那就是事物就分两种:好的与坏的。如同小孩子将人分为好人与坏人。可归纳到小人思维里。

    盛东风:感觉步石对这个“畏“还没有讲透。既然逻辑分析,请进一步超越文字先生,做彻底的抽象概括先生。

    步石回礼:可以的。引[宇宙使者]观点,“畏”并不是被安排被要求之畏不是愚者的敬畏、畏惧而膜拜之畏。知者之畏,对无知之怕、意识问题而无解而生压力感,知者必将压力转换为认知的恒久动力。孔子继承发扬中国正统文化传统中的自然宇宙观,无意于鬼神,朴素地意识并关注自然的力量、世俗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但词汇贫乏,孔子只是大概而命名为“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造成概念不能澄清。

    孔子朴素地意识“大人”的世俗力量,但那时“权”、“力”、“权力”并没有被抽象而进社会科学理论,“三畏”即孔子自己意识并关注着三力量,并倡导所有思想者关注、警觉并思想。

    所以现在我们早已知道“大人”所拥有的世俗力量就是“权力”。并且已经将“权力”与“大人”作概念切割,“大人”回归人民而人格平等;“权力”回归人民而被“关进人民的笼子里”。

    所以,认知并试图降服自然的力量、世俗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中国人最先行。比如,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对“性本善”论要“畏”。因为它被推翻,意味无神论和仁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无从生根,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中华正统文化——无神论,基本逻辑——人性本善,

    所以完全可以相信人,相信人的善的力量一定战胜恶的力量。把宇宙交给人,人只怕无能,所以人崇德以厚仁宽能。这样,无神论——人——仁——和——华——崇德——发展,中华文化立足并体系化。

    知者有畏,中国知识分子怎么能不敬畏中华正统文化?怎可有错文化之念?罪过!更不可刨根炒菜。敬畏中华正统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道德和谈经论道资格获得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