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东亚风云录在线阅读 - 第二十节 出院

第二十节 出院

    原本黄正烈只是打算陪梁韶君几小时就走的,现在有这么个明艳动人的顾姑娘在,黄正烈简直挪不动脚步了,有一句没一句地和梁韶君闲聊着。通过闲聊,梁韶君这才知道,黄正烈已经被分配去了装甲部队,成为了大明陆军中央集团军“布武”装甲骑兵师的一名装甲兵上尉。大明在淳化六年(西元1935年)就将中央集团军的“布武”骑兵师进行了装甲化,并将番号更改为“布武”装甲骑兵师。当时的“布武”装甲骑兵师配备了132辆坦克,其中有35辆是1933年开始投产的新式坦克——“诸犍”式战车。“诸犍”式战车由明国的军工业巨头——明达实业中标制造,主武器是一门50毫米口径的短管炮,战斗全重16吨,采用6缸明达引擎,动力达到260马力,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坦克之一。即使3年后的今天,“诸犍”式战车依然毫不逊色于任何国家的主力坦克。

    明军现在坦克的总数大约为2000辆,远远不及苏联红军的15000辆和清军的6400辆。当然,这样的军事秘密,梁韶君、黄正烈这样的低级军官是不可能了解的。他们只知道,能够在一个师里集中配置100多辆坦克,在现在的概念里,已经属于“奢侈”了。

    作为一名装甲专业的军校生,他还记得在德国留学时,那个来讲课的德国国防军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一个名叫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上校。这个古德里安上校对装甲战争的理解以及对坦克作为一种兵器本身的了解,打消了梁韶君的很多疑窦,也教给他很多全新的“装甲战方法论”。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上校不仅是个理论家,更是一个坚定的实践者,他对装甲的热情和固执超出了一个军人的应有范围,而上升到了一种信徒般的热忱。古德里安只给柏林的明国留学生们上了两节课,但这两节课是梁韶君在德国记忆最深刻的两节课。课后,他曾经去找过这个上校,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找到。在梁韶君的内心深处,他甚至觉得这个古德里安就是20年后的自己。

    值得庆幸的是,在离开德国的前夕,梁韶君又发现了这位古德里安上校的踪迹。他在1937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注意!坦克》,梁韶君几乎是没有看简介就买了下来,他至今还记得看到那一段经典描述时的心潮澎湃:

    “比如红蓝两军对战,双方各有100个步兵师和100个坦克营。

    红军将所有坦克都配备给各步兵师,而蓝军则集中整编为装甲师,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假设战线长度为300英里,其中100英里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区,100英里是坦克很难加以运用的地区,另外100英里则是适于坦克活动的地区。这样,在实战中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红军因为把坦克分配给各步兵师,所以有一部分坦克被置于其无法活动的地区,无所事事;另一部分坦克虽然可以活动,但是却受制于地形,使成功运用它们的希望显得十分缈茫;结果在最适于坦克活动的地区,红军只能集中起它全部坦克的三分之一投入战斗。而在蓝军方面,情形则大相径庭,它可以将全部的坦克兵力集中使用在最有利的地区,以产生决定性的效果,它在这一地区的坦克数量至少可以超出敌人一倍,而在其它采取防御态势的地域,即使受到敌人的坦克攻击,规模也是很小的。如果一个步兵师有50门反坦克炮,用来对付50辆坦克的进攻,就比对付200辆坦克要容易得多。

    因此,我们的结论就是,把坦克分散配置给步兵师的观念,只不过是重拾1916年到1917年间英国人最初使用的坦克战术,事实上是失败的战术——直到康布雷战役中英军采取集中和大量使用的战术,才算获得了成功。”

    ……………………

    因此,梁韶君敏锐地感觉到,明军正在受到德军的影响,尝试着在一两个师里试点“坦克集中化”。他开始懊恼起来,羡慕地对黄正烈说道:

    “你就好了,去了装甲部队。我呢,莫名其妙地调去了步兵部队,真是窝囊。”

    “表哥,你发牢sao的样子好丑。”一旁笑盈盈的顾孝妤抓紧一切机会损他。

    黄正烈和梁韶君侃侃而谈之际,故意加入了很多的军事术语,有意在顾孝妤面前显摆。这会他心满意足,连连摆手道:“话不是这么说。梁兄你名满天下,迟早有擢升的机会。我在满是精英的装甲部队,也就止步于此了。”

    梁韶君叹了口气:“至少你能做喜欢的兵种。黄上尉,怎么也能指挥一个装甲连吧?对了,你的驻地在哪里?”

    黄正烈一笑:“驻地可是军事秘密。”

    梁韶君白他一眼:“去你的,你小子还会打官腔了?”

    黄正烈讪笑着,压低了声音道:“就在临安北面……唔……临安与太湖之间的平原的某个地方……嘿嘿……”

    梁韶君拍拍他肩膀:“不错啊!毕竟是中央集团军。”

    黄正烈苦笑:“我早说过,我想去两广,或者云南服役。中央集团军,不论哪里出事,都要抽调去一线,苦差呀。”

    梁韶君心里由衷为他感到高兴,狠狠拍他道:“得了便宜还卖乖,得了吧你!”

    下午3点多,医生对梁韶君又做了一番检查,确认他并无大碍后,让他出院了。一行人走出了医院,已是傍晚时分。直到出院,顾经民都没有来第二次,让顾孝妤很是不满:“早知道就不回来了,叔叔都不来查岗,没意思!”

    梁韶君道:“我出院了,你不就也自由了吗?”

    顾孝妤气呼呼地,踩了梁韶君一脚,惹得梁韶君哇地惊叫一声:“你干嘛?我腿还有伤呢!”

    “你腿脚不分?”顾孝妤娇蛮起来,也是可爱动人,黄正烈在一边笑眯眯地看着好戏。

    “我跟你说啊,你爸妈都不在家里。我父亲让你来我家暂住。”顾孝妤满脸的不情愿。

    “哦?”梁韶君不解道:“父亲去部队,母亲去送行,哪里用得了这么久?再说,家里不是还有李妈么?”

    “李妈老家在淮安,这会边境局势紧张,多半回去安置家人了。你爸妈嘛……我也不晓得。你跟我走就是了,我可跟你说好咯,我们家虽然有空房,但我已经占了,你要么睡后院,要么睡客厅。”

    “华生,”肖子霏扯了扯梁韶君的衣袖。“你也可以来我家住的,更宽适些,也不会打搅顾meimei。”

    “是呀,jiejie家房子大,就算把你碎尸万段了,每一段都能住一个房间。”顾孝妤又讥讽一句。

    梁韶君颇为无奈,自己和这丫头往日无冤,近日无仇,还算是亲戚,她为什么老这么毒舌呢?你长得漂亮,也不能这么欺负人啊。

    看样子家里是回不去了,住谁家好呢?左右为难之际,梁韶君把目光转向了黄正烈。

    “我?梁兄,我为了看你特地赶到南京,借住在远亲家里,明天就走。你还指望我?我看你还是乖乖跟嫂子回去吧。”

    没等梁韶君说话,顾孝妤就叫了起来:“停!老黄啊,谁给你手绢擦嘴的?”

    “是…是顾姑娘你啊。”

    “本大小姐最讨厌吃里扒外的无耻之徒。你收了我的手绢,就得替我说话。”

    黄正烈愣了愣,不明所以道:“顾姑娘,你究竟是要梁兄去你家,还是不要梁兄去你家?我…我可有些糊涂了。”

    “说你酒量如我表哥胆量吧,你还真醉了。本大小姐既然迫于无奈,答应了父亲把你家梁兄带回家,就一定要把他带回家。”

    梁韶君继续苦笑:“说的我跟瘟神似的,还迫于无奈把我带回去呢。”

    顾孝妤嗤他一下:“还真把自己当宝啦?”

    肖子霏犹豫半天,都没有说话。顾孝妤亲密地挽住她,柔声道:“jiejie,我表哥的父亲托我的父亲这几天好好照顾我表哥。虽说你家环境好,可我父亲他老人家固执得很,一定要亲自照顾他。我父亲那个年纪嘛,也情有可原。jiejie,我把表哥带回家去咯,过几天就还给你啦。”

    顾孝妤说得像是借东西一样,肖子霏礼貌地笑一笑,轻轻地应了一声“好”。顾孝妤高兴地吻了吻肖子霏的右脸颊,看得黄正烈恨不能把自己的脸凑上去。道别完,肖子霏往西去,黄正烈往南,顾孝妤则带着梁韶君往北。

    顾家共有兄妹四人,排行第一的长兄就是顾孝妤的父亲,顾经国,目前是大明船舶制造业巨头——陈吴重舶股份公司的南京办事处总理事。排行第二的是梁韶君的姨母顾珞杜,年轻时远嫁美国,丈夫是美国通用公司的项目经理。排行第三的就是梁韶君的母亲顾珞蘅,与明国陆军少将梁衡成婚。排行第四的顾经民是顾家最小的一个,却也是最有出息的一个,自小聪明绝顶,现在已经混到了大明中央政府内,成为六部之一——刑部的重要政治人物。顾家人除了远嫁的顾珞杜,全都定居在南京。大概是看中了紫金山这块风水宝地,顾经民的家在紫金山的南麓,而顾经国的家则在紫金山的西麓。

    陈吴重舶虽然也是工业巨头,但相较轻吕重工还是要逊色一筹,何况顾经国在陈吴重舶的高层中,名次并不靠前,财力如何也比不上财大气粗的肖汝成。所以尽管顾经国置下了依紫金山、傍玄武湖这样“依山傍水”的别墅,却也买不了太大,后院只有一百平方米大小,勉强可以种些低矮的植物。顾经民在南京的宅子比顾经国还要小,不过顾经民在中央政府工作,主要还是出没于首都临安,南京这边更像是一个暂住地。顾经国则不然,老婆加上两个女儿,一家四口全都住在一起,因此宅子里一间空房也没有。

    梁韶君本来还有些不满:没有空房,叫我去打地铺?等到了大舅舅的家里,登上2楼的朝南大阳台,梁韶君很快就把那些不满抛诸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