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世界演义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一章 南国之师尽丧

第七十一章 南国之师尽丧

    BC805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宣王锡多父命,多父是宣王的一个儿子,被封于洛水附近。

    BC803年,周宣王二十四年,齐文公(姜)赤去世。

    BC802年,周宣王二十五年六月,大旱,宣王害怕旱灾会使黎民受苦、社稷倾覆,于是亲自到城郊的太庙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祷告神明祈求降雨,不久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赞美周宣王,即《诗经·大雅·云汉》。

    BC798年,周宣王二十九年,宣王首次“不籍千亩”,即不到千亩,进行耕种仪式。

    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仪式,耕种集体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励集体耕作的作用。

    千亩(宗周附近)是周武王为伐商作准备时开辟的一块祭祀田,面积大约千亩,其出产用来祭祀天帝,历代周王,都要亲自在千亩上耕种(象征意义的动一下手),也作为一种礼节,表现周王对农耕的重视。

    从周公起,西周采取井田制的经济政策。一井九百亩,八户农户各得百亩私田,所得均为私有;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八家共作,所得上交;先作公田,公事完毕再作私活。这是一种借民力耕种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农民对公田的工作根本提不起精神来,井田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无法维持。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籍田,即公田变为天子、诸侯以及贵族私有,籍礼也成为在春耕、耨耘、收获时,天子、公卿百官举行仪式,监督和巡查庶人耕种、无偿占有庶人劳动成果的一种活动。

    井田制在周宣王时期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认了既定事实,相关的籍礼也被取消。这是宣王务实的表现,但却使得人心发生了不利于周的变化。

    大臣和诸侯们认为“不籍千亩”是不敬上天的表现,周的君权天授的合法性因此被质疑。而当初纣王时王权与神权的争夺的表现,就是纣王不敬上天,所以作为反面教材,作为“天命所归”的周王朝历来重视千亩对上天祭祀的作用。也恰恰是在“不籍千亩”之后,周似乎真的被上天抛弃,凡外战必败。

    ,

    BC795年,周宣王三十二年,周宣王讨伐鲁国,杀死鲁废公伯御。

    周宣王询问大臣鲁国公子中谁能胜任鲁国国君之位。此前曾经建议不要立废长立幼而深受鲁人尊敬的樊穆仲(仲山甫)说,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庄重恭敬,敬重老人,处事执法必定遵循前朝礼制。周宣王于是在夷宫立公子称为鲁国国君,是为鲁孝公。

    经过“不籍千亩”和“废长立幼”两场风波(宣王自废武功,亲手破坏了周朝仅有的控制诸侯的周礼制度),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而周宣王晚年多次对周边部族用兵,也似乎被上天惩罚,而不再如前一样保持胜利的势头,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周宣王对周边部族,主要是西戎的用兵,使得与西戎关系密切的西申国非常不满,开始与西戎勾结在一起。而原本作为比秦国更重要的周朝西部屏障的西申国,作为宣王对西戎之战的后勤基地,却将周的作战部署泄密给西戎各部。

    BC794年,周宣王三十三年,由于申侯的军事泄密,使得王师伐太原的犬戎之战,失利,撤军。

    BC789年,周宣王三十八年,周宣王派王师与晋穆侯联军讨伐条戎、奔戎,(其地古称安邑,夏朝都城之一,山西运城夏县),这次同样战败。

    BC788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姜戎在申侯的策应下,入侵到宗周附近的千亩,周宣王帅王师匆忙前去救援,以防供奉天帝祭品的产地千亩被破坏,在千亩与以逸待劳的姜戎激战,最终战败,南国之师尽丧,周宣王在奄父的拼死救援下才得以突围。

    这被周朝子民与各路诸侯认为是不籍于田得罪了天帝,天帝降下神罚,周不再受到上天的庇佑。各路诸侯更加轻视王室。

    BC787年,周宣王四十年,周朝精锐尽丧之后,边境空虚,北戎趁机攻占并毁灭姜邑城。晋穆侯带晋国军队前去迎战,在汾隰(山西晋中介休市)战胜西戎。

    作为诸侯之长的晋国开始作为周朝的捍卫者出现,首次击败北戎于汾隰,这是晋国强大的开始。

    宣王见到,南国之师尽丧后,一方面王朝内地不断被西戎各部侵扰和蚕食,另一方面原本作为周朝子民的各路诸侯逐渐崛起,周朝的中央地位逐渐丧失。

    周宣王心急如焚,需要重建军队,但缺乏资金,于是痛下决心,不顾众臣和贵族们的反对坚决推行人头税改革,下令“料民于太原”,就是把人都拉到一块空地上,然后登记人口,作为征发兵员、征调物资(即兵役和人头税)的依据。

    仲山甫认为自古以来,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数量,因为司民负责登记生死;司商负责赐族受姓;司徒负责人口来往;司寇负责处决罪犯;司牧知晓职员数量;司工知晓工匠数量;司场负责人口迁入;司廪负责人口迁出,人口数量天子通过询问百官就可以知晓了,还可以通过管理农事来调查,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刻意普查。周宣王不听劝阻,最终还是这样做了。

    实际上周宣王这样做,是为了挽救周王朝已经濒临崩溃的财政和军事,是无奈之举。

    经过几次失败之后,周宣王终于发觉了泄密的问题,矛头指向与西戎历来关系密切,并有姻亲关系的申侯身上。

    BC786年,周宣王四十一年,周宣王派王师征讨西申国(被宣王此时蔑称为申戎),这次没有人为申侯报信,王师取得胜利,申侯慌忙派人恳求宣王的母亲(申侯的meimei),其出面,向宣王求情,西申国才免于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