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绝版马官在线阅读 - 第1137章 有人情味

第1137章 有人情味

    只说了这三个字,柳氏就啜泣起来,她拉住崔夫人的手,有一只纸团子塞到崔夫人的手中,说道,

    “父亲大人本想亲自来给中庶子送行,但他来不了!让我和待诏把话带到,即刻就让我们回去。”

    崔氏展开纸团,高审行一见,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一时满脸的惊愕,因为许敬宗写有那段话的半封信已不在他怀中了。

    崔颖仔细地低头去看,居然也落下泪来。

    高峪跳过去、歪头要看这张皱巴巴的纸上写了什么,被崔氏一把又将纸揉作一团,他什么也没看到。

    崔夫人说,“高大人,你走吧,我就在西州,确切地说我就在牧场旧村,除了牧场旧村,我连新村也不会去!”

    高审行知道,崔颖的话说得言犹不明,但那不是因为他的脸面,而是怕说多了牵扯到别的人。

    郭孝恪真吐血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晚上时,崔氏居然连院门都关了,让高审行去高峪的旅店里休息,她说的清楚,连牧场新村都不去,更不要说龟兹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他此时就不敢再强迫她了,看样子她已铁了心不走,逼急了她再冒出什么话来,那中庶子的脸就丢到连牧场的牲口都晓得了。

    高峪躲着五叔远远的,安排了房间后就不露面了。

    高审行睡觉前踱到旧村的街上,仔细再想一想郭孝恪突然发病的事情。他看到吕氏匆匆地由牧场中走出来,往一条巷子里去。

    中庶子叫住她问,“你在牧场过得如何?”

    吕氏停住,好像不认识高审行似地,好好辨别了一下问话的人,回道,“高大人,我很好呀。”

    中庶子问,“想不想与我回长安?”

    吕氏想了想道,“可能那不是我该去的地方,再说我已离不开牧场了。我觉着这里远比长安好,连牲口都比人好,有人情味儿。”

    高审行无语,看到吕氏仿佛比在黔州都健康了些,脸在暮色中闪着光泽。

    然后从牧场里再跑出白天时的那个粗壮的牧子,他站在吕氏的身边,虎着声音故意问吕氏,“这人是谁呀?”

    吕氏嗔道,“你看你,这样莽撞,刚才高大人只是问我,这么晚回家怕不怕,可是有你在我怕什么呢。”

    两人拉着手进了巷子,高审行悲愤交加,愣愣地站在街道上,夜风把他的心都吹凌乱了。

    ……

    第二天临行,中庶子又郑重其事地与崔颖谈了一次,希望她认清形势,与他一同回到长安去。

    “你不回去,让府上的人怎么想我?长安的同僚们又要怎么想我?”

    崔颖说,“我不回长安,一个流言又怎么能改变我的初衷?我若匆匆走了那才是心虚。我说过了,如果踏出牧场旧村一步,我就不姓崔。”

    高审行不敢在这里与夫人大吵大闹,也不敢使横,怕闹大了指不定有多少人看笑话,但他的心里也堵了一个大疙瘩。

    最后,崔颖抹着眼泪对高审行说,“你贵为中庶子,走一个夫人、可以来三个,但我只是唯一的我,谁也替不了我,我只凭着内心生活,实在不行你可休了我的。”

    西州之行就是这么个结果,高审行最想接回的崔颖说什么也不回来,与安西都护府郭孝恪、郭待诏父子俩也没有搞好关系。

    郭待诏到牧场村送行,却托言事急,站在高峪的酒店门口不进来,只让夫人柳氏进来见面,说明他们只是来送崔颖的,与高审行没什么话说。

    好像没有人在意一位从三品的太子中庶子怎么想,连吕氏都对中庶子邀请的试探不屑一顾,高审行就这么回到了长安。

    兴禄坊府上的人们见他只身回来,兴趣寡然地上前与老五见了见,问候了两句,然后都有事去忙了,没有接风的家宴。

    他们脸上的惊讶与不悦是个人都能看出来。

    高审行在府中闭门、谢绝来访,洋洋洒洒地做一篇大文章。

    他写道,郭孝恪父子共同经营安西都护府,是有一些劳苦,也能勤于政务。但依中庶子此行所见,西州远没有想像中的繁荣,只有一个牧场村还像些样子,其余村落难掩萧条之气。

    龟兹划入后,都护府连最基础的坊、村体制也没有及早地建立起来,底层官员名、额花样百出,有碍于都护府对当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是一个大隐患。

    还有,沙丫城金矿是安西最重要的黄金产地、涉关大唐西部的财政,本该委派最得力的官员去管理,但事实绝非如此。金矿管事谢广,竟然任用一个流放的刑徒,担任日常的记帐、管理之事,而这个流徒,就是许敬宗。

    还有,他发现天山牧场的管理也漏洞颇多,中庶子举例说,柳中牧场的牧子不安心于牧事,男女牧子在一起说笑……手拉着手钻巷子。

    高审行从安西都护府回来后的这一篇奏章,一下子在朝堂上掀起的轩然大波!因为他对众人从未怀疑过的、安西都护府的政务提出了批评。

    连太子李治看到后都的一时的惊愕,好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高审行刚刚从西边回来,除他之外再没有谁有发言权了。

    赵国公长孙无忌当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高审行这是有点发疯了、还是怎么的?难道不知尚书令——中庶子的儿子才刚刚由西州提任上来?

    高审行这么说,就连高峻也捎带上了,高审行在西州到底生了什么样的闷气,才会把这样一份奏章呈递上来!

    散朝后,赵国公马不停蹄地赶往兴禄坊,要问一问究竟。

    他不顾高府中兄弟几个的依礼问候,一坐下,便严肃地质问高审行,“你这是要干什么?你去接崔夫人以为本官不知道?你就老老实实地把她接回来不就成了,”

    说到这儿,长孙无忌才发现,这位崔夫人并未回长安。

    高审行再牛,对眼前这位情绪不大好的一品国公、大司空兼表兄也不敢造次,只是替自己辩解道,“本官只是说了该说的,难道不行?是让本官回来后替安西都护府粉饰?这可不是为臣子之道!”

    老大高履行也参加了朝会,他知道这件事,回来后已经表示了不满,说高审行就是在没事找事,这得有多傻!

    但高审行不服气,已经拿对付赵国公的理由教训过了大哥,高履行这个刺史大哥,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中庶子兄弟,就更别说其他的兄弟们了。

    长孙无忌道,“高大人,你也是从西州干过的,怎能拿那里同长安比呢?与黔州也不能比啊!你给本官说说,黔州经营了多少年了?还是那副破样子!你不照样升到长安来了,你得知道是因为什么!”

    再深、再明的话,赵国公就不能再说了,他是在告诉高审行,他的这份奏章无异于自挖墙角,不止挖的自己一府一门,挖的是大唐西半面墙!

    长孙无忌的意思是,尚书令出自于西州,西州的政绩连皇帝陛下也是满意的,即便有些纰漏,但处在高审行的这个角色上,与大都护详细地说一说也就是了,让郭孝恪慢慢地改善。

    “可你与郭孝恪提过这些事吗?就跑到朝堂上来说!得有多少人在看笑话!你以为我们大唐就靠你这位铁面无私的中庶子?刘洎的大道理比你讲的好、讲的妙,脸也比你冷多了,他不照样倒台!”

    赵国公的份量无人能比,他的话也十分的令高审行扎心,有些话高审行即便再义愤填膺也不好讲出来,谁想过他的感受?

    两个夫人去了大慈恩寺、说什么都不回府,一个曾经的夫人去过宜春院,又去了牧场喂马,与另一个泥腿子牧子拉拉扯扯,对自己不屑一顾。

    这还都算了,她们的影响其实还不算有多大。

    崔颖自高审行去西州任职前,就一直是兴禄坊高府五老爷家的正牌夫人,她是长安多少位官宦夫人们暗地里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可自己亲自跑过去接她,她也不回长安!

    这不正应了许敬宗、许昂父子知道的那个原因?高审行在金矿上,还可能挥着鞭子警戒一下许敬宗、让他从此闭口,但在长安却不行。

    一位太子中庶子,怎么好跑到许府去、指着许昂的鼻子、让他小心一下自己的嘴巴?派亲信的人去代办,无异于又多几个知情者,他又能信得上谁啊。

    看样子连兵部侍郎李士勣也早就知道此事了,只是人家更懂得如何行事,故做不知罢了。

    高审行从赵国公的话里,也能体察到自己这份奏章带来的副面效应,但他还有更好的办法么?

    对郭孝恪,高审行认为自己这份奏章的火候拿捏的还算恰当,他只不过是对安西都护府稍加批评,无意于让郭孝恪因此丢职。

    英雄一怒为红颜,可中庶子还没发怒呢!

    他只想借此再稍稍地警戒一下安西大都护,让他知道中庶子因何这样做,并且离崔颖远一点儿。

    即便许敬宗家信中所说之事,不幸地被传播出去了,那么太子中庶子指斥安西都护府的这份奏章,也就被人理解了——中庶子还留着很大的情面——对郭孝恪已经仁至义尽了。

    因而对高审行来说,这份奏章必写不可。

    至于赵国公、兴禄坊众位家人,连安氏和王氏在内,都暗示高审行做了一件臭事,高审行也不后悔,反而更坚定了。

    崔颖是高府五老爷的夫人,敢情与你们无关!

    赵国公走后,三哥高纯行无可奈何地对五弟说,“你就至此而止吧,我猜太子殿下接下来,可能会再问你安西都护府的事,你别再加码!等高峻回来之后再从长计议。”

    对于三哥的提议,高审行能够接受。

    他的奏章只为表达一下自己的愤懑和不满,但郭孝恪即便为此降了职,那也只能算他应该。兴许他一降职,崔颖也就没什么留恋西州的了。

    中庶子更相信高峻的能力,什么难事都能摆平,尚书令绝对不会眼看着郭孝恪降职的,他只能为中庶子的这份奏章善后。

    而且,高审行相信,高峻无论对自己再有不满,也不绝敢同自己撕破了脸皮,那么这份连他都承认有些情绪化的奏章,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中庶子褚遂良也来访,他直言高审行此举欠考虑,并问高审行:

    “看出问题很简单的,怎么解决?就拿你奏章中所提的那些细微之事,在都护府目前的条件下,你怎么解决?万一太子殿下就此事问中庶子,安西都护府谁去接任郭孝恪合适,你可有人选强过郭氏父子?”

    李道宗也来访,江夏郡王话说得十分委婉,没有质问和批评,只是说,“高大人,你选了一个最不该有问题的地方,提出了你的问题。原因到底是什么?”

    对两位高官的话,高审行居然都不能应对,但他不后悔,反而从众位大员的接连来访中,看到了自己这个中庶子一言的份量。

    他与他们郑重其事地对话,实在没有好说的,便与他们谈一谈身为一位太子中庶子的为臣之道:

    中庶子受君之禄、忠君之事,有什么说什么,不会因为安西大都护郭孝恪的功绩,便对他的不足视而不见。

    中庶子也不会因为儿子高峻发绩于西州,对西州牧事上的不足便不敢进行直言的指斥。

    太子接了高审行的奏章,没有发表任何言辞,只是将它收起来,说了点无关紧要的事,便草草地散朝了。之后太子去了温泉宫,想来是去与皇帝陛下商量大事去了。

    高审行瞅个功夫,去兵部侍郎李士勣的府上拜访。

    他想把下一步对兵部尚书人选的推测对李士勣说一说,他估计着,这份奏章一递上去,即使没有郭待诏什么事,但高峻提议由待诏出任兵部尚书的事要拖下来了。

    那岂不是又有个机会摆在了李士勣的面前?

    高审行兴冲冲地赶过去,认为兵部侍郎对他因何提出这份奏章,心里应该比谁都清楚。但英国公府的家人对中庶子说,英国公不在。

    也没有人往里请一请太子中庶子,往回走时,高审行猛然想到,“娘的,我是不是中了李士勣的道儿了!”

    长孙大人、褚大人、江夏王爷,这些同高峻关系不错的大臣都到兴禄坊来过了,而李士勣一次都没露过面。

    所有的人都在等着尚书令高峻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