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主仆密语
柳玉如刚刚呸过高畅,听了高大人这句话,她忽然真的有了生离死别的感觉。看着他转身走出去,好像自己唯一的支柱被人抽走了。她腿一软,伏在被子上,肩膀耸动着抽噎起来。 她后悔对高大人说了谢金莲那块牌子的事,到底是什么意念让她这样冲动?她想到一句自己不能讲出来的话:难道是自己看不得他们两人快活?如果不是,还有别的理由吗?只这么一句话不但搅乱了高峻的心境,自已仍然一点没好受到哪里去,还把主心骨欺跑了。 她听着高峻从墙上摘乌刀的声音,听着院子里炭火兴奋的嘶叫,听着院外街上许不了和陈八媳妇抑制不住欢喜的语调,眼泪愈加汹涌。 终于街上安静下来,高畅拉了樊莺进到柳玉如屋里来。高畅伸手扳柳玉如的肩膀,柳玉如极力地躲着不让大姐看到自己的脸。 高畅还是看到了,叹了口气对樊莺道,“妹子,不如你现在套车,还能追到高大人,拉了柳玉如去追吧。” 柳玉如急切间支应道,“我哪敢去?昨天晚上只说了一句也要去白杨牧,就让他捣我一下子。我是肩头疼得哭。”说罢自已挽起袖子,让高畅看肩头的淤青。 不但高畅,樊莺看了也吃了一惊。高畅道,“不就跟着去玩玩,怎么下这样的狠手!丽容怎么去了?难道这小子喜新厌旧了?” 樊莺却想,绝不会这样简单。真是柳jiejie说的那样,那白杨河一定有急事且凶险万分。不然他怎么急着要去?但又不可能,丽容不是就跟去了?还带了另两人的家眷。师兄走前对自己和思晴姐千叮咛万嘱咐让护好了柳jiejie,那他怎么舍得打她? 但是她不能把疑问说出来,只是觉得师兄交待的事还真的不能掉以轻心。 李婉清过来,看到柳玉如闷闷不乐的样子,便提议道,“不如我们去旧村看看我爹把桑林弄得怎么样了。”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高畅也要去。 于是所有的人都关了门下楼来,又到大街上雇了车,姐几个嘻嘻哈哈地爬上去往旧村而去。 崔氏在屋里坐着,正在为自己的爱犬被踢生气。高峻走的时候连个必要的、礼节性的话都没有,这让她十分不爽快。看来,无论自己怎么想着要与他缓和关系都不会得到他响应的。 不大一会儿,崔氏的丫环走进院子来,这些天她一直都是两头跑着,这又让崔氏感到不爽。她对丫环说,“你下次来时找个人来,我要让他去鄯州一趟。” 丫环知道主人说的是从高府带来的家丁,他们三人也被高大人挤到旧村去了,连同几名仆妇一起住在高峪找的房子里面。新房子倒宽敞明亮,崔氏的丫环也与他们住在一起,但是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丫环答应了,听崔氏叹了口气说,“菊儿,你说我命苦不苦……生逢乱世,自小无依无靠,好容易找个武将,认为终身有靠了、自己也是称心的,又……拖着个女儿嫁入高府吧……再碰到了高峻这兔崽子,自打嫣儿进入了高府,这小子就天天缠磨她,一天没让我省过心!” 丫环想劝上两句,又看得出主人只是想絮叼着诉说一下,便静静地听着。又听崔氏道,“我总算把这小子赶出了高府,谁想到女儿心也飞了,她竟然跑入了道观,连我的面都不朝一下,我命怎么这样苦!” “总算见嫣儿的心事了了,我也该省省心了,谁知道又冒出个柳玉如,你说我前世造了什么孽,有这么多的冤家一起找上来!” 她拉了菊儿的手道,“细想想,我尽心尽意地疼她,倒不如疼你了。你可看得出嫣儿这个冤家与我有一点点亲?柳玉如说去桑林,她慌得什么似的,出门前连个招呼都不与我打!”崔氏说到伤心之处,眼泪落了下来。 丫环说,“夫人,你在这边也没个人陪着,老爷一天也不着家,不如你就到旧村去住,我们早晚地侍候着也好一些。”
崔氏咬咬牙道,“我是怎样进的此院?岂会这样走出去,那不就是自找了让柳玉如笑话我。今天我也看出来了,长安街头的那件事,就算我能忘了,她也是忘不了的……我哪也不去,我这个婆婆就成天的在她的眼前晃……也能天天地看一眼那个冤家。” 丫环设身处地的替夫人想,便出主意道,“夫人,不如我就再拉一个仆妇来,我们住在厨房里,我看那里原是安过床的,这样也好时时照看着夫人。” 崔氏感动地道,“仆妇倒没什么,只是这样不是太委屈你了?”丫环说无妨,又说,“小姐跟着高大人,我本不该出这样的主意,只是我看小姐在这家中,被高大人小五小五的叫着,根本是不能与柳玉如比的。” 崔氏又咬牙道,“那是她愿意,与我何干?要不是她,我何苦对那小兔崽子这样软弱!”她想起了丫环的半截话,问她有什么道理。 丫环说,“夫人,俗话说……娘家强势,姑爷才知道收敛……”崔氏有些心虚地看了门外。她不能再往下说,但崔氏已经明白她的意思。说,“你去吧,最好趁了老爷没回来,让高白来见我,他办事还能让我放些心。”丫环应了一声匆匆离去。 柳玉如她们坐车经过牧场,在牧场里看到王允达正大呼小叫地拉了足足五百匹马要去大漠里野牧。这些人打了柳中牧的旗子,浩浩荡荡。二百名护牧队除了高大人去白杨河带走了六十,剩下的都在队伍中。 岳青鹤接了高大人打制铁戟的任务,这时正在马掌房监工,远远的看到柳玉如她们,便骑了马追上来相见。 樊樊和思晴一听高大人正在打戟,便说要看看。于是坐车先到了马掌房,人未到便听到里面叮叮当当响个不停。众人进去,看到那根铁链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人们正在将它叠第一遍,樊莺说,“这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