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极品枭宠:皇夫是蛇王在线阅读 - 第381章

第381章

    调整了心情,唐玉进入清凉殿,意外地注意到摄政王在共小狐狸”玩”:小狐狸张牙舞爪地扑向摄政王,摄政王指尖一弹,小狐狸就被指风打得后退一步,小狐狸不甘心,又跳起来企图从空中袭击,摄政王在小狐狸眼看就要碰到自己之时候伸手一抓,可怜之小狐狸之尾巴就被其拿在半空中。摄政王非常无良地拎着尾巴把小狐狸甩出门。

    小狐狸被丢出半空,本来想打几个滚落在地上,却注意到唐玉站在门口,干脆身子一转,刚好扑到唐玉怀里,大大地黑眼睛直直地瞅着唐玉,眼泪在眼眶边打转,那神情好像在控诉摄政王之无德。

    唐玉本还以为摄政王是在共小狐狸玩,还觉得惧奇,再多看几眼就发现摄政王根本是在欺负小狐狸。想也是,一直不对盘之两个家伙怎么会突然玩到一块去了。

    唐玉无奈道:”四爷,您别欺负小梅花呀。”

    摄政王不晓得把一张什么纸收到怀里,从容道:”可没欺负它,这狐狸不听话要抢东西,才小小教训其一下。”

    小狐狸吱吱大叫。唐玉摸摸它之小脑袋,说:”小梅花,你不听话了?”

    小狐狸突然跳到摄政王身上,往其怀里扒拉。摄政王不高兴地揪起小狐狸之皮毛,又把狐狸扔了出去。这回是唐玉主乱动伸手接住了小狐狸,小狐狸趴在唐玉怀里,露出一脸委屈,吱吱地诉说冤情。

    唐玉走到摄政王面前,看看其之话里还露出一角之纸张,道:”四爷不会抢了小梅花什么东西吧?”

    摄政王之脸色分可疑地僵硬了一下,还是嘴硬道:”能抢一只狐狸什么东西!”

    唐玉撇撇嘴,但其也不能逼摄政王交出什么,只能安抚小狐狸:”好了,小梅花,不生气了,我下次给你煮鱼羹。”

    小狐狸抱着唐玉之脖子吱吱叫了两声方才作罢。

    唐玉一愣,摄政王已经一把揪起小狐狸之尾巴怒道:”要把这狐狸炖汤!”

    唐玉回味了一下事情经过,似乎自己不小心就被一只狐狸给非了?!唐玉皱起眉头,第一次没有在第一时间从摄政王手里抢救狐狸,而是对小狐狸说:”小梅花,你在干什么?”

    小狐狸被倒吊在空中,血冲脑门,眼睛都僵硬了,听到唐玉这么问,只能无力地吱吱叫两声,企图博取同情。

    唐玉从摄政王手中接过狐狸,其之眉头虽然已经舒展开,但脸上没了笑意。唐玉看着小狐狸,口气淡淡地说:”小梅花,下次别别这样——我,不欣赏。”

    这是唐玉第一次明确地说出自己之不满意,在此之前,不论是谁做了让其为难或不快乐之事,其都不曾开过口。小狐狸共摄政王都意识到唐玉这次是真之恼了,不同于生气或者愤怒,就是不欣赏,小狐狸之行为触及到唐玉之底线了。

    唐玉放下小狐狸,一脸平静地取出丝巾擦试,然后一脸平静地将丝巾扔掉!

    唐玉再看一眼小狐狸,又重复了一句:”小梅花,记住了吗,我不欣赏。”

    小狐狸弓了身子,眼泪掉个不停,不时伸出爪子摸一把,望着唐玉,吱吱地叫了两声,似乎在认错。但唐玉并不理其,而是看向摄政王,说:”四爷,想要改革禁军。”

    之前,城防军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

    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有时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的编制。

    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力,各国编制不尽相同。据的说法,步兵每5名编为“伍”,由伍长指挥;5个“伍”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4个“两”编为“卒”,由“卒长”指挥;5个“卒”编为“旅”,由“旅帅”指挥;5个“旅”编为“师”,由“师帅”指挥;5个师编为“军”,由“军将”指挥。而的说法,可能是魏国的步兵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属,100人为闾。提到的可能是秦国的步兵编制,则5人为伍,50人设“屯长”,500人设“五百主”,1000人设“二五百主”。骑兵的编制应当与此相近。据一书,5人分别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纵队战斗队形时,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5个伍排列成一个方阵“两”,两司马为甲士,居中担任指挥。看来这种步兵战术与基本编制配合得很好。

    秦国实行全民皆兵,索性将成年男子一律称之为“士伍”。平时按照居住地点就近编伍,由各郡的郡尉、各县的县尉负责训练,警备治安。大规模征发参战时,就由郡尉、县尉率领上前线。

    参战时由朝廷任命的统帅进行实行战时编制,委派若干“将军”分领几个作战集群,集群下将各地征发的士兵按其地域集中编制为某一战斗部队,号为“部”,由朝廷委派的“校尉”指挥;部下分为若干个“曲”,约1000人,由“军侯”指挥;曲以下按平时基本编制,整编为伍、什、队、屯。

    汉代军队编制沿袭秦代。按照战时编制的常备军逐渐固定,以部为基本单位。部由校尉指挥,因此部有时也称“校”。校尉出缺由军司马代领。东汉时直属朝廷的北军“五校尉”部队称之为“五营”,每营应该相当于过去的部,但编制定额仅千人左右。校尉的级别相当于郡尉,军侯相当于县尉,屯长、队率相当于县吏。以下的什长、伍长不算官。部以下的编制不固定,根据任务各有几个“曲”;而部以上的编制也不固定,由朝廷根据战略方向、战役任务委派的将军,指挥根据该任务而组编的几个部,构成一支某个战役或战略方向的兵力,有时就称军。将军的指挥部由于要在野地宿营搭建帐篷而称之为“幕府”,朝廷往往给予相当大的人事权力,允许临时任命幕府官员,因此将军出征也就叫做“开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情况相当混乱,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总的趋势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将领的随从亲兵,其中大多数都是将领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最后部、曲联称,成为法律限定的一种贱民。而将军越封越滥,所领的“军”的员额不断缩小。

    西晋时每一军编制仅1500人左右,而东晋时将军甚至成为文官的称号。南朝刘宋时将军队大致编制为军、幢、队3级,队以下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队约有200人上下,设“队主”;若干队合为幢,设“幢主”;一般3幢合为军,1军约3000人。军以上无固定编制,由朝廷临时任命“都督”或“统军”。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对传统军队编制的改革力度较大。据说当时在皇帝之下设6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管辖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管辖两个“开府”,每个开府管辖两个“仪同”。

    隋唐继承了府兵制度,尤其是唐府兵制的编制非常规整。各地遍设折冲府,为组织、训练的编制单位,管辖兵员1200—人,设折冲都尉,副手为两位果毅都尉;府下辖4—6个团,每团兵员200人,设校尉为主官;团下辖2旅,每旅兵员100人,设旅帅为主官;旅下辖2队,每队兵员50人,设队正为主官;队下辖5火,每火兵员10人,设火长。战国以来传统的“伍”被取消。全国的折冲府数目庞大,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就达到了643个,分别由朝廷的12卫大将军统帅。

    五代时期战乱频仍,无所谓平时战时,军队的编制就是战斗编制。到后周时组建基本战斗部队编制:100人为1个“都”,都有“都头”;5都组编为1个“营”,营有“指挥”;5营即组编为1个“军”,军有“都指挥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称“军主”;10个军编为1“厢”,厢有“都指挥使”,或直接称“厢主”;左、右两厢编成一个战略方向的总兵力,一般大约为50000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节度使统帅。这或许就是从唐代军队的战时编制发展而来的。军以上的厢由于兵员过多,因此朝廷往往采用抽军办法,使厢并不足额,甚至进一步撤消厢的番号。北宋中期后厢几乎已全部架空,朝廷直接指挥并调动军,厢都指挥使成为武官的虚衔。

    宋军是职业军队,理论上不应再有平时、战时编制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这套编制在战时运转并不理想。到北宋中期又发生转变。范仲淹在主持陕西防务时,为适应作战需要而重新整编军队:以5人为“伍”,5伍为“队”,5队为“阵”,20队为“将”。“将”作为独立战术单位,直接指挥下属。

    后来他的部下蔡挺在宋神宗改革时又将这一编制改动后向全军推广:10人为“火”,5火为队,10队为营,若干个营组编为“将”。指挥以下完整编制调动,将的编制也尽量保持稳定,指挥官有“将”和“副将”,下属尽量不打乱。1081年全国建立起92将,号为“将兵法”。

    南宋皇朝在颠沛流离中匆猝建军,重新将“军”作为独立战术单位,把原来的“将”组编为若干个军,设“统制”或“统领”为军指挥官;又按照战略防御方向将“军”组编为若干个“大军”,设“都统制”或“护军”为统帅。如韩世忠为“前护军”,以楚州)为中心组织防御,下辖11个统制、13个统领,有63将编制,约8万兵马。刘光世为“左护军”,下辖10军,防御淮北方向,约有5万多兵马。张俊为“中护军”,有11军、99将编制,以建康为中心展开,兵力约为8万人。岳飞为“后护军”以鄂州)为中心组织防御,辖12军,有84将编制,10万多兵马。女真族军队也是采用10进位制的编制方法。以后将被征服的各部落武装也按此制编制成军,若干个猛安编为“司”,设立都统司指挥。随着金朝的迅速扩张,难以严格贯彻原有编制,在巩固了对于中原地区的统治后,1175年金朝曾经重新编制猛安、谋克,按照女真人全民皆兵的传统,每谋克300户,7—10个谋克编为1个猛安。1183年编成220个猛安,1878个谋克,61万多户,平均每谋克有327户,大约每个猛安下有8个半谋克。古兴起后建立的军队也是按10进位制编制的,10人为队,有队长或称“牌子头”;10队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1个千户,10个千户组成1个万户,万户为古军最高编制单位。百户、千户、万户既是编制单位,也是长官的名号。不过实际上编制往往并不足,比如有7000人以上的为“上万户”,5000人以上为“中万户”,不满3000人为“下万户”。同样,千户、百户也是按照这个比例分出上、中、下。入主中原后元朝军队大体上保持这一基本编制。

    建立今朝后根据刘基的“军卫法”建议,各省设都指挥使统辖驻军,以下分设卫、所。每卫编制5600人,设置指挥;卫下辖5个千户所,每所1112人,设千户;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每所112人,设百户;百户下辖2总旗;总旗下辖5小旗。

    和以前的朝代一样,明代这套卫所制的军队编制也没有贯彻始终,到了明中期后,明军的编制又随着募兵制的盛行而发生变化。而且这种新的编制因为募兵常常是由各地将领在本镇组织的,全国并不统一。朝廷直接指挥的“三大营”开始采用“营”为基本编制,回到过去宋代的编制。营设参将,以下仍然沿用小旗、总旗、百户的基本编制。

    在福建、浙江编制的抗击倭寇的军队,则以5进位制,5人为伍,5伍为甲,5甲为队,若干个队组成营,若干个营组成镇。戚继光的“戚家军”则又不同,5人为伍,2伍为队,4队为宗,5宗为哨,4哨为营。戚继光在蓟镇组编的军队,又采用3进位制的编制:12人组成“队”,3队组成1旗,3旗组成1局,3局组成1司,2司组成1部,3部组成1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