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宋忽悠在线阅读 - 第八十九章 道德经与离sao

第八十九章 道德经与离sao

    “李先生博闻强记,涉猎之广泛,掌握之纯熟,常人难望项背。可是仅以读书为乐事?此谓活得纯粹。”

    于艮笑呵呵地给李文士解围。

    “上师谬赞!学生确是好书成痴。凡一过目,辄数年不忘,是以肚子里有些存货。学生向来以此自矜,恃才放旷,小看了天下学问,也为世人所不喜也。”李文士下意识地晃了晃肚子,果然是存货颇多。

    自言为世人所不喜,却未见李文士惭愧,反倒是有些得意存焉。凡夫俗子,岂明了学生胸中之丘壑?

    不过,今天居然见到了不认得的书,李文士见猎心喜的同时,未免也有些赧颜。

    掌中所捧的宝书,且不说内容如何,单看印制之精美,纸张之华丽,字形之娟秀……李文士遍翻存货,竟无语以评价之。回头再看惯常所看,就有了一个字——村!

    只能说,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只示有缘人。

    绝非凡品的证据很多,此书乃横版,由左向右书写,且带了花式句读,想来自有天机存焉。

    观其字体甚小,此一页书之容量,怕是寻常书籍的十几页。此一卷书之容量,怕是顶了寻常书的数十卷。区区一捧,可谓恢弘巨制。

    同一本书,却有两种文字,隐然一一对应。下方一行自是汉字,好歹认识不少。上方一行,听沃淩说此乃拼音是也。音者,读音发声。拼者,莫非是切?

    “先生可记得《道德经》?”于艮且不忙解释简体字与拼音,挖坑先。

    “《道德经》字字珠玑,学生倒背如流。”提起专业,李文士就下意识地挺胸昂头,自有一份骄傲流露。肚皮晃晃荡荡的,俨然书海扬波,有学问溢出。

    “先生能否诵读一番?正背即可,不要倒的。”于艮笑呵呵地请求。

    李文士不明所以,当然也不以为忤,当即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讲解起来,“《道德经》凡四千九百九十九言,五千阙一;凡八十一章,九九归真。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山阳王弼之注,小苏学士之解,均是精彩绝伦。”

    “昔日小苏学士使辽,学生有幸拜见,得小苏学士亲赠《老子解》,珍而藏之。惜乎小苏学士去岁殡天,竟是永别……”李文士进入状态之后,还真是另有一番神采,让人忘却了他的偌大肚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五千言诵读完毕,李文士居然入神,一时间还脱不了文青。

    于艮问沃淩,“可听懂了?”

    “没听懂。”沃淩老老实实地回答。

    “世上学问甚多,穷一生所学,亦不过九牛一毛。你可明白?”于艮轻巧地点拨沃淩。

    不过呢,李文士也有点拿不准,上师这是点拨谁呢?好在上师的下一句话,就让李文士的一点浮躁归了学海,上师可谓知人也!

    “李先生浑身书香,俨然一幢移动图书馆,你须潜心向学,切不可临宝山而空手归!”

    这番话就说到李文士心里去了,移动图书馆吗?呵呵,新颖,略贴切!沃淩这孩子,有点浮皮潦草,不懂得尊重学问和学问之人啊!当然,小孩子嘛,才多大点,学生岂能与她计较?上师不可责之过甚。

    沃淩的下一句话,却让李文士大吃一惊,“明白,师父。可是,我也能讲《道德经》了。”

    “且讲来!”于艮也是无奈。

    沃淩说话时的那一记白眼,于艮知之甚详——书香是没闻到,汗臭就有一些……

    “《道德经》凡四千九百九十九言,五千阙一;八十一章,九九归一……”沃淩也不拿捏,当即站起身来,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开讲。虽然肚子不太给力,神态却学了七八分。

    李文士愣在当场——貌似刚才我所讲的内容,沃淩一字不差地复述了出来?连同我对小苏学士的追忆,也学得惟妙惟肖!

    复述完毕后,沃淩又翻了一记精致的白眼,这回是正中李文士,不存在误炸——这,这,这也太顽皮了点……

    “李先生,我未曾给沃淩讲过《道德经》。不如先生另择一生僻者,传授沃淩可好?”

    于艮这句话,又说到李文士心坎里去了。你说没讲过,那就是没讲过喽!另择一生僻者授之?也好,恭敬不如从命。

    扪肚皮就是翻书。李文士酌量了一番,也不能太欺负小孩子,就讲一讲《离sao》吧,并不算太过偏门。当然,开篇的引言不能忽略,不同人讲相同文,引言自然不同。

    “《汉书·地理志》载,‘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sao》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显名。’《文心雕龙·辨sao》云,‘不有屈原,岂见《离sao》?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接下来,李文士就有了屈原的幽怨,“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然后,就是沃淩的表演时间了。李文士的嘴巴张开来,忘了合上。

    “此为拼音,是我所创,本为汉字注音之用。另辟蹊径,不甚工,却是方便小娃娃启蒙。不想沃淩学会之后,居然依此创造了胡里改语的拼写。其实这也是创造了一种文字,虽然粗劣,还算实用。”于艮的表情很诚恳,甚至轻描淡写的,似乎不值一提。

    李文士却是如闻惊雷。汉字传为仓颉所创,历经数千年流传至今,历代先贤不断予以完善。而今亦有契丹文、西夏文之创造,却是因了汉字,依样画葫芦而已。李文士虽然对后二者所谓文字,皆是纯熟,内心实鄙视之。

    这也算是辽地汉儿深层次的自豪感吧,虽然受契丹人统治已经两百余年。汉文明之博大精深,岂是胡儿所能理会得?画虎类犬,徒惹人笑尔。

    拼音却是不同。从音而制,类似反切却另有成套符号。单表音,不表意,完全是另起炉灶,这是真正的创造,继仓颉之后!

    上师之大贤,受得学生一拜!

    胡里改人本无文字,沃淩首创以音拼之,族人习而知其意。虽然远不及汉字之精深,亦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沃淩之大能,亦受得学生一拜!

    “至于过目不忘,过耳成诵,小技尔。”于艮轻轻地摇了摇头。虽然内心里对此等学霸实在是佩服得紧了。想当年考研时,若有一二成这桩小技,还用得着累成狗吗?

    沃淩过耳成诵的天赋异禀,是于艮在教授汉字及拼音中逐渐发现的。任何东西,沃淩都只需学一遍,然后就可以大差不差地讲给兀术及其他弟子听!

    可是捡着宝了,所以于艮整天把沃淩抱在怀里宠着,压麻了腿也在所不惜,没承想,今天此技能还有别的用场……

    两拜之后,李文士居然萎顿了下去。

    相形之下,过目不忘果然是末技不值一提。一壁厢是莹莹之火,一壁厢是日月之辉,寻常刻书匠居然胆敢叫板苏黄米蔡?

    李文士化万卷书于腹内,“晒书”虽为笑谈,却并非吹牛。别人称其吹牛,李文士但笑而已。成年之后,李文士即脱离了俗务,不科考,不出仕,不婚配,不授徒。阅尽天下书,游遍天下景,放浪形骸,东走西逛……

    人生最大的打击就是,自家生平引以为傲的超卓能力,与人相较,居然一钱不值!

    上师阿布卡赫赫也就罢了,人不与神争。而沃淩,不过一介十龄女童,出自边鄙野人!

    “李先生不必妄自菲薄。我有离奇经历,沃淩是天赋异禀,均不可以常人视之。李先生读了一肚子书,难道就没用了吗?”于艮笑了笑,半是开导,半是斥责。

    难道,还有用吗?李文士两眼发直不聚焦。

    “沃淩虽可成诵,却不解其意。不如先生教沃淩读书,沃淩教先生拼音如何?”于艮打击了人家半天,还得伸手捞出来,把人整傻了太不划算。

    于艮倒是想自己教呢,恐怕还得沃淩自己背出来《道德经》,于艮瞎估摸着给解释下,怕也难免胡诌八扯。《离sao》呢,连胡诌八扯都够呛……傻子才能背诵这么多东西呢!

    学生越来越多,传统文化需要教授。于艮知道自己的斤两,还是不要误人子弟了。不过呢,领导干部只须知人善任,何必事必躬亲——诸葛亮不是累死了吗?复兴汉室的大业也没咋的。

    这回,天上掉下来个胖老师,可得留住了,这穷乡僻壤的——老少边穷之教育事业,难啊!

    “当不得上师以‘先生’相称。学生乃辽东人士,姓李名处能,表字任之。上师可直呼学生的名字。”李文士深深一揖,自报家门。

    “任之,过谦了!”于艮扶起了李处能老师。

    “上师,其实我刚才吹牛了,记忆力比常人略强一些罢了。读书多了,融会贯通,自然记得。远非沃淩可比。”李处厚貌似卸下了包袱,恂恂然如似不能言语者。

    “任之可知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于艮让李处能坐下叙话,开始布置工作。

    李处能作揖道,“此昌黎先生之《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意即《春秋》以‘礼’来判别夷狄与华夏,凡合‘礼’,则夷狄亦可视为中国。反之,则华夏亦可视为夷狄。”

    “夫子之谓‘礼’,意即‘周礼’。周亡,礼归于鲁。鲁亡,礼归于夫余?”李处能老师还真是举一反三,脑洞比较大。

    于艮坦然而笑,哥这夫余贵裔,还真是跑不了了!

    不过,这夫余贵裔,可以解释很多事情啊!哥为什么要跑?

    “我有三百弟子,皆出身于夷狄。今付与任之,任之可为我华夏之?”于艮目光灼灼,将大任委了李处能老师。

    “敢不承命!”李处能起身而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