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晚唐逆流在线阅读 - 第204章 五百怒儒

第204章 五百怒儒

    听说今天的晚课由忠义军节度使主讲,卢光启等人匆匆扒了一口饭,就往讲堂赶去。在白有庆的指引下,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讲堂,一座位于书院最中心的宏伟建筑。卢光启猜测可能是由原来道观的三清殿改建的。

    讲堂里面,已经黑压压坐满了人,足有四五百。不过幸好主讲还没到。他们赶紧寻了个位置坐下。

    “可知今晚讲哪一科?”卢光启问身边人。

    “不知道,大宗师一般都是即兴发挥。事先谁也不知道他会讲什么。”

    卢光启一听,笑道:“也好,还怕带错了教材呢。”

    “大宗师?”朱朴插嘴问道。

    “嗯,就是南阳侯,这里的学生见了他,不称侯爷,也不叫使家,只叫大宗师。”

    “哼。”朱朴用鼻子哼了一声。心想,这忠义节度使不过一介武夫,也敢称大宗师,真是辱没斯文!唉!这也算是武夫当权,儒道没落的一个表现吧。

    这时,忽然有两个人推上来一块巨大的黑色木板,树立在了殿前。与此同时,一个坐在前排的儒生高声喊道:“起立!”所有人都马上站了起来。卢光启等人的反应明显比别人慢了半拍。

    当所有人站定,只见一人从侧门健步走了进来,看起来还不到三十岁,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素面短须,身着一袭儒生最常穿的素色襕衫,宽袍大袖,斯斯文文,一点也不像是个武人。奇怪的是,此人鼻上还顶着一个框架,呈两个圆圈状,正扣在眼睛上。圆圈中间若有若无的闪着光,不知上面缀了两片什么东西。

    “大宗师好!”儒生们齐声说道。

    “同学们好,请坐。”

    见左右又纷纷坐下,卢光启也撩起袍子坐了。心里想,这的规矩还挺新鲜。不知接下来这个武人出身的大宗师会讲些什么。

    只见大宗师将手里的一叠纸放在了讲桌上,四下扫视了一圈,微微一笑,说道:“新来的同学不要老是盯着我的脸看好不好,这叫眼镜,大宗师书看得多了,眼睛不太好,所以要带这个。我不用每次上课前都先介绍一下这个吧?”

    大家听了一片哄笑,纷纷看向卢光启等新来的儒生。搞得几个人很不好意思。

    “好了,说正题,今天这课,差点取消。因为发生了一点事情。我刚刚接到前线的战报,蔡州的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迎战黄巢失利,已经降贼了。”

    此言一出,讲堂里一片哗然。特别是蔡州来的学生,全都面露焦急之色。这时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高声问道:“请问大宗师,许州现在怎么样了?”

    “许州暂时还守得住。我派去的忠义援军,还是很英勇善战的。”

    发问的学生放心的坐下了。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起问道:“大宗师为何不派援军去蔡州?”

    此问一出,讲堂内顿时戚戚嚓嚓,交头接耳。还有很多人向发问的学生投去怒目。

    张寻呵呵一笑:“这你得问秦宗权啊,他不放忠义军进蔡州,难道让忠义将士们蹲在城下,帮他守蔡州吗?”

    发问的学生自讨没趣,一屁股坐了下来。其他人则暗自偷笑。

    卢光启在下面听了,心情竟然莫名的有些激动。这武人讲课,就是不一样。军国大事,谈笑风生。听起来实在是新鲜。不过,就是不知道真正讲起课来,能不能说出一些过人的东西来。

    张寻接着说道:“本来我想在今晚召开一次军事会议,商讨一下如何防御秦宗权与黄巢合兵南侵。但我想了想,觉得比起那两个反贼来,还是你们这些儒生更重要,所以我决定还是来给你们讲课。”

    堂下立即爆发出一阵欢呼,紧接着不知谁拍起了巴掌,马上讲堂内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朱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举动,只在一旁呆呆的看着。卢光启则有样学样的拍着巴掌,还拍的很来劲。

    张寻一抬手,止住了掌声。

    “我说这些,有两层意思。一是,你们要懂得珍惜在麒麟山书院的每一天。因为此时此刻,华夏的大部分生民,还在遭受战乱之苦。别说坐在这样的明堂里读书,就是躲在自己家里读书,都未必能安稳。说不上什么时候乱兵来了,就要卷起铺盖,过上颠沛流离的日子。”

    儒生们纷纷点头,脸上都显露出庄严肃穆之情。

    “第二层意思呢,是想让你们懂得为何要读书。”张寻停顿了一下,指着坐在前排的一个少年问道:“姚伯真,你来说说,值此乱世,你为何还要读书?”

    少年腾地站了起来,愣头愣脑的说道:“乱世读书,自然是为了削平乱世!”

    “好!说得很对!当今天下,儒失其柄,武玩其威,致使战乱频起,民不聊生。武夫平日里互相攻伐,很能逞威风,但当天下危亡之际,需要用着他们的时候,他们反而成了一群怂包!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还得看我们儒生!高骈玩寇自重,还得由王铎相公挂帅。龙尾陂一役,还得看郑畋相公发威。所以,越在这样儒道衰微的时刻,汝辈越不能看轻自己,越要发奋图强!你们每个人,都应该立志!将天下强藩,从武夫的手中,一个一个的夺回来!还天下一个太平!”

    堂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卢光启却听得呆了。这忠义节度使真的是武夫出身吗?不像啊!言语间,分明是以儒者自居呀!

    “当然了,这里我要明确两个概念。首先,应该区分什么是武人,什么叫武夫!武人,是指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的士人。那些只知杀戮,斗大的字不识的,才是武夫!其次,你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文武观。不能因为憎恶武夫,就鄙视军伍。恰恰相反,你们还应该努力去学习武人的技艺!纵观古今,我泱泱华夏从来没有重文轻武,也没有重武轻文。我们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只有文武双全,才是合格的华夏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只是半残!”这话听得堂下的朱朴心里一哆嗦,不禁握紧了拳头。

    “这也是我麒麟山书院要设置武科的原因。你们要清楚,值此乱世,口诛笔伐,消灭不了武夫。凭着经史子集,更夺不来武夫手中的权柄!你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去堂堂正正的站到武夫的对面,做他们的对手!而不是在朝堂之上,成为他们的牵线木偶!”

    又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朱朴也学着大家的样子,笨拙的拍起了手掌,还越拍越来劲。眼前这位年轻的节度使,实在是一个太过另类的存在了。身为武人,却如此直接的喊出要“消灭武夫”。身为节度使,却如此旗帜鲜明的反对藩镇。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谁又能相信呢?

    张寻的话,算是说到儒生们的心坎儿里去了。

    晚唐时候的读书人,只有三条路。要么考科举,要么投靠藩镇,要么避世隐居。其中第一条路很难走,第二条路与儒生的价值观相悖,所以有很多儒生会选择退隐山林,修道学佛。使唐代的佛道发展都到了一个高峰。

    但是,儒学是积极入世之学,所以大多数读书人,特别是拥有一颗报国之心的热血青年,还是会选择科举之路。希望通过科举登上朝堂,努力改变大唐的命运。

    这却是一条最为悲惨的路。能够考中的,只是极少数。诗人罗隐“十上不第”,只是众多晚唐儒生辛酸科举路的一个缩影。

    更为可悲的是,从这些儒生的人生结局来看,科举落第,反而竟是一种幸运。

    那些侥幸登第的儒生们,耗尽毕生心血,却是登上了一个名存实亡朝不保夕的朝堂,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些人要么被黄巢杀死,如宰相豆卢瑑;要么被宦官害死,如左拾遗孟昭图;要么被藩镇逼死,如宰相韦昭度、杜让能;要么成为藩镇的提线木偶,如宰相崔胤、柳璨;最后侥幸不死的,却逃不过白马驿之祸,全都被朱温生生投入了滚滚黄河水中……

    张寻的话,给这个时代的儒生们开了一个大大的脑洞。原来儒生救国,不是非要在朝堂上指点江山不可!不是只有商鞅、晁错、王叔文等人走过的那一条路!原来儒生还可以拿起剑,面对面的去与武夫相抗衡!

    张寻停顿了一会,等待堂下儒生们稍稍冷静下来,又继续说道:“可能有人会问,儒生拿起剑,和武夫又有什么不同?我来告诉你,有很大的不同!与那些卑劣、下流、无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武夫相比,我们儒生的剑下,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我们有良知,有底线!我们有方向,有理想!我们杀,是为了止杀!我们战,是为了止战!自强吧!大唐的儒生们!奋斗吧!大唐的儒生们!请你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时,前排那个叫做姚伯真的少年忽然腾地站起,高举手臂,大声喊道:“儒生自强!扫平强藩!”

    众人先是一愣,紧接着一齐喊道:“儒生自强!扫平强藩!儒生自强!扫平强藩!……”

    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就连一向自诩谦谦君子,笃信“君子讷于言”的朱朴,也跟着大声疾呼起来。甚至声音已经盖过了他身边的卢光启。

    在麒麟山书院的讲堂里,五百儒生群情激昂,代表着晚唐千万儒生,向为祸日久的藩镇发出了第一声怒吼。史称“五百怒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