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晚唐逆流在线阅读 - 第74章 马超韩遂故事

第74章 马超韩遂故事

    关中平原,大唐与大齐的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大概一个月前,长安城大明宫,大齐的文武百官给黄巢上了尊号,称为“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然而黄巢这个“武皇帝”坐得却并不安稳。此时长安,已是三面被围的态势。

    西面,邠宁节度副使朱玫一万五千人,西川黄头军使李铤一万五千人,再加上泾原军、凤翔军,共计四万余唐军,屯兵兴平县,距长安不足八十里。

    北面,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五千人屯于渭桥。与长安城仅一水之隔。鄜延节度使李孝昌、权知夏绥银节度使拓跋思恭联军万余人,屯于长安城东北的东渭桥。与王处存的义武军互为犄角。

    东面,昭义节度使高浔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组成强大的“河中昭义联军”,一举攻克本已被黄巢军占据的华州。直接威胁着长安的东大门。

    大齐政权,面临着自龙尾坡之败以来,最为严峻的军事形势。

    然而黄巢不会坐以待毙。他派大将王璠,率数万大军围攻兴平。唐军不敌,邠宁节度副使朱玫退守龙尾坡。

    长安西面的局势稍稍有所缓解,黄巢又将目光投向了北面。这时他想到了另一员心腹爱将,东南行营先锋使朱温。

    朱温刚刚从邓州“撤”回来。黄巢不知道他在邓州吃了败仗,因黄巢也曾在书信中谈到希望朱温回关中助战,故以为朱温是受形势所迫主动回撤。且朱温手下人马,走的时候是三千,回来还是三千,并无损耗。

    朱温领命回到营中,立即召集众将议事。两通鼓毕,诸将到齐。大家发现,主帅的脸色十分难看。他们知道,朱温肯定又吃亏了。

    没错,朱温接到了一个十分吃亏的任务。黄巢让他去攻击东渭桥的唐军,却只给他增兵两千。

    朱温让参军谢瞳简要介绍一下情况,他们的敌人,是来自于鄜州、延州等地的边军五千人,以及来自于夏州的党项军五千人。统帅分别是李孝昌和拓跋思恭。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唐军一万,我们五千。这仗怎么打,你们议一议。”朱温撂下话,就坐到了一旁。诸将依次发言,朱温似听非听,手中不停的摆弄着一个小物件。

    坐在末座的一人见了朱温手中那个物件,眼前一亮,差点笑出声来。此人正是赵东阳。朱温手中那个物件,就是当初张寻高价卖给他的狼眼手电筒,早就没电了。

    显然,朱温虽与赵东阳曾有一面之缘,却并未能将他认出。否则一定会找赵东阳说道说道这“穿云电”为什么就忽然不好使了。也难怪,当初赵东阳只是张寻身边的一个配角,小道童的身份,朱温恐怕连正眼都未瞧过。

    但现在不同了,在朱温眼里,赵东阳可是他的爱将。轮到赵东阳发言,朱温竟然抬起头,难得的表现出了关注。

    赵东阳说:“方才听谢参军介绍敌情,我想起了一段故事。”

    朱温一听,来了兴趣:“子晨快说,你想起了什么故事?”

    “我想起了东汉末年,马超韩遂联手抗曹的故事。”

    朱温虽然不怎么读书,但对一些历史掌故还是颇为熟悉,特别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故事,他最为痴迷。大唐的落第举人谢瞳,就是靠着每晚睡前给朱温读《三国志》,才受到了重用,成为朱温的头号谋士。

    因此赵东阳一说,朱温就懂了。这是想用“离间计”,离间李孝昌和拓跋思恭。毕竟这两人只不过是盟友关系,互不隶属。与当年马超韩遂联军的情形很相似。

    “我就是曹cao?”朱温明知故问。

    “没错,您就是曹cao。”

    “那谁该是韩遂,谁又是马超?”

    “拓跋思恭是党项人,非我族类,更易受到猜忌,他适合做韩遂。”

    “好!妙妙妙!”朱温连连拍掌,显得非常兴奋:“没想到子晨智勇双全!难得!真是难得!子晨呐,皇上新拨给我的人马,领五百到你帐下!现在就去!”

    “属下遵命!”赵东阳连忙拜谢。

    二十一天了。赵东阳算着日子。距离他投降,已经整整过去了二十一天。

    赵东阳最后的决定,保住了97个属下的性命。

    他们受到了朱温的优待,不仅伤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还享有一定的行动自由。

    起初,褚良几乎每日都会来找他,商量如何逃回邓州。然而一两个人或许容易逃掉,97人想全部成功逃走,几乎不可能。

    赵东阳曾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挣扎。自己跑?还是带大家一起跑?如果朱温发现自己跑了,会不会将其余人全部杀掉?非常有这种可能。他明显的感觉到,朱温之所以善待他们,就是为了得到他的效忠。

    最后他终于想通了。不跑了。

    朱温既然这么器重我,那就在他手下好好干吧。虽然将与张寻、李暮不在同一个阵营,以后或许还会兵戎相见。但,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许,我这个选择更好也说不定呢。

    赵东阳知道,朱温是未来三十年里的“时代之子”。这三十年间,朱温就像YY小说里的男主角一样,完全可以用“心想事成”来形容。他顶着主角光环,将一个个强敌击败,最终连弑两代大唐天子,登上九五,成了大梁皇帝。

    这样的大气运,为什么不去借助呢?这明明是我们穿越者的优势啊!

    唉!张寻有时候,实在有些一根筋。赵东阳想。寻哥,你去拯救你的大唐吧。而我,就负责拯救你。

    朱温亲率五千人马抵达东渭桥,扎营于渭河南岸。与鄜延节度使李孝昌的军队隔河相望。拓跋思恭的军队则驻扎在桥北十里的高陵城。

    头几日,朱温一点进攻的迹象都没有,全军上下只是热火朝天的挖沟砌墙,加固营寨。李孝昌见到这个情形,竟然狂笑不已。

    今年三月以来,唐军的士气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先是在都统郑畋的指挥下,取得了龙尾陂大捷,士气达到顶点。一时诸军并进,以为收复长安指日可待。但是紧接着,就遭遇了长安大败,两个节度使殒命。唐军士气从顶点一下子跌入谷底。诸军俱退,甚至有的都跑回了本镇。

    李孝昌虽然没跑回老家鄜州,但也不敢轻易出击。与拓跋思恭一起把住渭河北岸,就已经是这两人的能力极限了。渡河进攻长安?李孝昌想都不敢想。因此当他看到黄巢竟然派了五千大军隔河防守自己,实在忍不住笑了。

    这一日,齐军仍然没有进攻的意思。但巡防的唐军却抓到了一个泅水过来的细作。并在其身上搜出了一封密信。密信先是被巡防士兵交给了行军司马李孝恭。李孝恭又赶紧送到他哥哥手中。

    李孝昌将信拆开一看,竟是朱温写给拓跋思恭的,顿时有些紧张。

    匆忙往下读,却发现信中也没有什么惊天秘密,不过是朱温劝拓拔识时务,早退兵的一些话,都是陈词滥调。

    不过,还是让敏感的李孝昌发现了一点玄机,信的落款,竟然写的是“弟温谨复”。

    朱温竟然在拓跋氏面前自称“弟温”?这两人是什么关系?难道是旧相识?

    还有,落款写的是“谨复”,这说明,这封信是朱温的回信。也就是说,拓跋思恭竟然背着自己,偷偷给朱温写过信?信中说了什么?为什么不让我知道?李孝昌狐疑不已。

    “孝恭,这信你怎么看?”李孝昌将信递给弟弟。

    李孝恭接过信,大致看了一下,说道:“这定是朱温的离间之计。”

    李孝昌闻言一愣,顿时冒了一身冷汗。如此拙劣的离间计,自己怎么就没看出来呢?险些坏了大事!

    但他不知为何弟弟一眼就能看出,遂问:“为何这么说?”

    李孝恭说:“兄长忘了,当初还是那党项胡强拉着咱们来关中剿贼的。长安陷落之时,你我一致认为形势还需观望。可那党项胡却已在夏州起兵,纠集胡汉各族近万人,找上门来要我们与他一齐赴关中勤王。这里没有外人,弟弟有话直说。若论起对大唐的忠心,你我怎比得过拓跋思恭?如今咱们都没有叛唐的心思,他怎么会突然就跟贼人勾搭上呢?因此我断定这是贼人的离间之计。”

    李孝昌听了,却连连摇头:“孝恭啊,你看问题,还是粗浅了。你真的以为拓跋氏是因为忠于大唐才出兵勤王的吗?非也!不过是为了捞军功而已。初时大家各在藩镇,无人见识过黄巢军的厉害。乍闻长安陷落,全都摩拳擦掌,以为立功的机会来了。因此郑相檄文一出,各镇军马纷纷入关。然而经四月长安一败,依然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立功的人,还剩下几个呢?这个时候,一些投机者见风使舵,倒向巢贼也不足为怪。”

    李孝恭见他哥说得在理,便问:“那该如何是好?如果拓跋氏倒向了巢贼,这仗就没法打了,我们不如回鄜州算了!”

    “那倒不必。其实我也没有把握确认这信的真假,拓跋思恭是否有意降贼,还有待观察。我们日后多留一个心眼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