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晚唐逆流在线阅读 - 第43章 敬酒不吃吃罚酒

第43章 敬酒不吃吃罚酒

    长葛在许州正北20里,扼住了许州通往北方的道路。但张寻认为,在这里不太可能遇到什么战事。周岌根本不可能往北逃,因为北边的义成军一直在唐廷控制之下。

    因此杨复光派给他这个任务,看起来更像是放假,或者说要把他晾在一边,调离许州核心战场。没办法,谁叫他“不小心”拆看了杨复光的密信了呢。虽然张寻保证不会泄密,但老狐狸是不会让任何可能的风险存在的,只有把张寻调走,他才能安心施展纵横捭阖之术。

    虽然被晾在了一边,张寻自己不能什么也不干。扩充实力,补充给养就是必须要做的功课了。这次出征只带了900人。在方城的时候,辎重都头肖虎招募了一百多青壮,总人数算是过了千。张寻盘算,这回到长葛,最少也得再招募两百敢战的青壮。乱世之中,就不嫌兵多。再说了,反正现在是杨复光买单。

    没想到,到了长葛,大失所望。全城只有三百余户。而且大军从西门进,就有一些百姓从东门出,现在依然留在城中的百姓,估计连一千人都不到了。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过兵,就要逃一批百姓。百姓可不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去赌对方军纪的好坏,远远逃开总没有错。更何况,就算自诩军纪严明的张寻军,不也依然在打着募兵的算盘吗?

    张寻带着手下众校尉,随着县令刘师乙,在城中巡视,算是安民,显示军政和谐。

    走在长葛空空的大街上,都头李暮忽然赞叹:“刘县令果然治民有方啊!这就是传说中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吗?你看这家家户户都敞着院门,也不怕生人闯了去,实在是民风淳朴啊!”

    刘县令闻言,脸色尴尬的说:“咳咳,李都头说笑了。敞门的人家,都是已经没了人的。”

    “什么?!这一排排都是空屋子?”李暮惊呼。

    赵东阳在一旁说:“经常听人说,乱世‘十室九空’,原来真不是夸张。”

    契必阿大揶揄道:“刘老头,我说你也是个官迷。治下百姓都跑光了,你还恋着县令的位子干嘛,回乡养老去得了!”

    “唉!”刘县令长叹一声,也不言语。

    张寻怕他难堪,劝慰说:“我手下都是粗人,说什么话县尊不必往心里去。”

    刘师乙说:“谁不羡黄发垂髫之乐,可惜天不遂人愿啊!自打懿宗登基,政事不修,今上继位,一如既往。州县之间官吏正常升迁调动已经完全混乱。按说我早就该升迁,或是调往别处了。没想到朝廷就像把这小小的长葛县遗忘了一样,迟迟没有调令。老朽在这县令的位子上,一干就是二十七年。依我看,我怕是要死在这任上了!”

    刘县令好像憋了一肚子的苦水,今天终于有地方倒了,又接着说:“二十七年前,我还清楚的记得我上任的第一天,清点本县户籍,县城总共有三千五百二十七户,丁口两万五千八百四十一人。二十七年来,我亲眼见证长葛县的户口,从三千到两千,两千到一千,一千又到三百。呵呵,也许啊,过不了多久,这长葛县城就只剩下一户了,就是我刘老汉一家。”

    年纪大了就爱絮叨。张寻赶紧把话题岔开,问:“不知如今剩下的三百多户,是什么原因留下的呢?他们不怕兵乱吗?”

    “当然也怕,但他们干的营生,让他们舍不得离开县城。”

    “哦?莫非城中如今剩下的都是商户?”

    “将军说的不错,除了商户就是匠户。这些人凭手艺或者店铺讨生活,不会或不愿种地,离了县城就没法活。于是只能冒险在城中生活。别看县城常住人口不多,白日里进城买卖牲口,农具,抓药看病的乡下人依旧不少,足以养活城中商户。”

    “城中可还有什么大户?”张寻忽然问。

    此问一出,刘老头就明白了。这是要“吃大户”啊。这年轻将军还算有良心,并没有打普通百姓的主意。刘县令说:“有一家王大户,家境颇殷实。城中商铺,十之七八都是王家的。”

    张寻一听,眼睛放光,垄断了全城七八成的商铺资源,这绝对是长葛首富啊。这几天的军资终于有着落了!

    他试探性的问:“这王大户是否心向朝廷?”是否拥护唐廷,决定了接下来的手段是要柔软些,还是直接来硬的。

    刘县令说:“王家虽然殷实,却上上下下都是菩萨心肠。城中唯一一处粥厂,就是王家办的。每逢节日都会敞开了舍粥。城中百姓无不称道。”

    刘师乙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反倒说王家深得民心。张寻听明白了,这是在委婉的说,对待王家一定不要简单粗暴。否则就会失了人心。

    张寻微微一笑,说:“谢刘县令提醒。”

    张寻很看不起有钱人的那种虚伪。逢年过节施舍点粥就叫“大善人”了?你怎么不把田地分给贫苦百姓呢?你怎么不给佃户们免租呢?收上十斗粮食,拿出一斗施粥,就能让百姓们感恩戴德,真是笔划算的买卖。

    如何从王大户嘴里抠出些钱粮呢?张寻并没有跟这些土豪打交道的经验。思前想后,还是决定登门造访。

    他怕人多吓到王家,于是只带了李暮、贺齐、宋蛮三人,由刘县令陪着,去拜访王家。“王府”在长葛县城的西北角,比较僻静的一个地方。这是有钱人选择府邸的共同习惯,喜欢僻静,不愿意住在人多吵杂的闹市。

    张寻等人骑马,刘县令坐轿,一行人沿着大道向北走,在一处牌坊处左拐,没走多远,前方就没路了。路的尽头竖着一座高大宏伟的坊门,上书“王家坊”三个大字。

    唐朝时的城市,都有井然有序的规划。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商业区和居住区分离。商业区叫“市”,居住区叫“坊”。每座城市根据规模,有数个或数十个坊。唐朝最大的城市长安,有一百一十多个坊。坊与坊之间虽然有道路相连,但都是相对封闭的,夜间要关闭坊门,禁止行人出入。跟现代的住宅小区比较相似。

    长葛王家的阔气由此可见一斑,竟然单独据有一坊。后世的有钱人,顶多拥有一套或几套别墅,但也都是分布在某个小区。像王家这样的,坐拥一整座小区的,真是壕到家。

    不过虽然立有坊门,却并无家丁把守。想是因为城中人口日益稀少,也没把守的必要。一行人直接进入王家坊。行不多远,发现道路两旁各立着一个石碑,高近一丈,宽三尺寻。上刻一行隶书大字: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

    张寻一惊,问道:“这是下马碑?”

    刘县令从轿子里探出头来,回答:“将军说的没错,正是下马碑。不过王家人早就不讲究这些排场,将军可不必下马。”说完拉上轿帘,也没有下轿的意思。

    李暮嬉笑说:“下马碑,下马碑,我看就是个下马威。”

    李暮说的没错,下马碑就相当于给来访宾客的一个下马威。张寻心说,看来这王大户不仅仅是土豪那么简单。在古代,只有达官显贵的宅院前,才允许立下马碑。以示身份尊贵,来访宾客走到下马碑这里,就要驻轿下马,步行进宅。不知王家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又行了足有三四百米,右手边出现一个朱漆大门,门上有“王府”两个馏金大字,很是气派。张寻等人下马。刘县令也从轿子里出来,由他上前去叫门。

    王府的门房听是县令到访,连忙跑进去通报。

    等候的间隙,张寻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王大户的宅邸。从规模上看,这应该是一处拥有近百间房屋的大宅院。可见当初兴建时是何等的阔气。但从大门的补漆,以及宅院墙头的荒草来看,王家也是今不如昔了。

    过了许久,门房才出来。一脸抱歉的表情说:“刘县令,实在对不住。家主近日身体不适,不方便见客。怕是让县尊白跑一趟了。”

    刘县令一听,有些慌神,他身后可有自己惹不起的大神啊。如果是他自己,被王家卷了面子也没什么,这些军爷怎么惹得起?

    刘县令又说:“劳烦小哥再去通禀家主一声,就说不只是我刘师乙到访,还有许州来的张将军。请家主勉为其难,务必见上一见。”门房听访客中还有将军,不敢怠慢,转身又进去通报了。

    李暮取笑说:“王家也忒托大,连我们刘县尊的面子也不给。”刘师乙只是苦笑而已。他这个县尊,哪还有县太爷的威严,更像是一个给长葛县看家护院的老管家罢了。

    这回过了没多久,门房就出来了,只是脸上的表情更加无奈,他说:“家主身体实在不便见客,还请县尊回去吧。”

    “嘿!这不识抬举的东西,你可说清楚了我们是谁?”李暮怒了。

    “说清楚了,说清楚了,家主知道近日贵军入城的事。只是,只是……”

    “只是就不想见,对吗?”张寻沉着脸说:“那你回去告诉你们家主,我军中缺粮,需要新收的小麦五百石。两日后我会派大军来取。告辞!”

    张寻这话撂得狠,你不是摆谱不见我吗?那就刀兵相见吧!到时候大军过处,我张寻想要什么,你王家可敢说个不字?这就叫敬酒不吃吃罚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