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凯申物流穿越者援助服务在线阅读 - 第二百零四章 《洪太辽东变法记》(上)

第二百零四章 《洪太辽东变法记》(上)

    朱由校的名声一直不怎么好,无论是后世,还是在当时。

    他的庙号是明熹宗,熹一般是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有功安人曰熹,意思是对于有功劳的安人,死后的谥号可以称为熹。这个设定有点囧了,所以肯定不是这个含义。

    而后世一般人认为熹其实是“嬉”,就是光玩不学习。可实际上朱由校做木匠只是业余爱好,作为本职工作的皇帝职责,他还是有认真履行的,这在许多可靠的史料上都有详细记载。别人不知道可以靠脑补出许多不健康的内容,而继任者和天启帝经常接触的崇祯朱由检不可能不清楚。

    熹宗庙号是崇祯所上,兄弟感情好,没理由黑老哥。“熹”者,乃微弱晨光之意,意为痛惜皇帝早死,未能发出他真正的光辉,很符合史料记录的事实。本朝皇帝基本不会给上代皇帝上恶谥的,而且熹字乃美字,所以那些把熹宗解读为恶字庙号的是不正确的。

    当然了,后人是怎么理解的,就不是他们能左右的。得罪谁也不能得罪读书人,谁叫熹和嬉同音,还那么像呢。

    当时的大明,朝中文官出于自己利益在黑,士子们受影响在黑,不明真相围观群众也跟着凑热闹,黑得不亦乐乎。关于朱由校的各种段子满天飞,大有大明朝药丸的感觉。

    大家都说朱由校是昏君,努尔哈赤这些话听多了,也相信这个人不足为虑。

    可就是这么一个360度无死角中枪的皇帝,竟然率领一支强军跑到前线来,把辽西将门一锅端,对后金控制的辽东进行战略反击,让努尔哈赤这个被上天眷顾的天命汗陷入绝境。

    这显然不是昏君的作风。

    努尔哈赤最重情报收集,接连的军事失败也让这位天命可汗更想知道自己面对的朱由校是什么人。

    以往的情报肯定是不能信的,而《洪太辽东变法记》据说是这个大明皇帝亲自写的,有助于了解敌人的真实想法。

    当时后金高层里,最通晓汉文的是皇太极,包括努尔哈赤在内的十几名辫子戏里耳熟能详的清初名人都屏住呼吸在听他念《洪太辽东变法记》。

    由于是刚入手的,这本《洪太辽东变法记》皇太极也没有看过,他也觉得新鲜。

    书是用白话文写的,没有文绉绉的拽词,也没有让人不知所云的用典,比较容易理解。

    大家听得聚精会神,甚至可以说是如痴如醉。而皇太极念的时候,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因为洪太,就是皇太极。这时候这个清太宗文皇帝也被明朝叫“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关于皇太极的译名,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皇太极和洪太主太霸气,朱由校看着不舒服,当然不能用。红歹是是蔑称,而朱由校写这书不是来骂街的,也没有用。俺答的儿子也叫黄台吉,为避免混淆,这个也不能用。

    看来看去,也只有洪太最合适。

    《洪太辽东变法记》,是一本详细记载后金政权高层皇太极在辽东进行改革的调查终结报告,菊座教给天启帝朱由检的作业。在结合厂卫一年来对辽东收集的情报后,朱由校必须用菊座几个月来给他上初中高中政治课的知识,用当时明朝社会能够理解的语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客观评价这次女真族的封建化改革。全书共十几万字。

    好在这个作业菊座不要求独立完成,明确表示可以求助其他人,于是朱由校就把论文稿件交给另一个老师孙承宗和跑到山海关的邹元标把关,加以润色。这两个老家伙都是明代科举考试千军万马里考出来的,邹元标讲学多年,加上孙承宗多年在边关的对后金的熟悉,有他们帮忙,使得这本书很有可读性。

    定稿后马上让跟在一旁的凯申物流员工汤爱民在手提电脑上打出文件,把文件数字化,通过无线电传输到北京紫禁城里的接收设备,在电脑上还原数据,然后直接用开在内库里的印刷厂打印装订送到城南的机场。老毛子弗拉基米尔用二手运五飞回北京,拉了一机舱过来山海关的机场。从定稿到散发油墨香的书本出炉,竟然只有一天。

    薄薄的一本书拿在手里,良好的纸张质量和精致的楷体印刷文字,让朱由校不得不感叹科技发展带来的效率是多么惊人。

    《洪太辽东变法记》开篇是从前一年的大明辽东大捷开始的,阐述了这场胜利对后金的影响,遭遇重创的爱新觉罗家族几乎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而皇太极为了挽救后金政权,开始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书里从各方面来展现皇太极鼓励开荒,修建水利设施,魏忠贤在北方推广新作物时,他也马上引进马铃薯等新作物。使得后金地区粮食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给予底层汉民更多的自由和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定居和参军,汉族和女真族的矛盾有所改善。

    在高层方面,积极仿效明朝政治制度,极力扩大后金国的封建统治基础,积极促进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一再打击八旗贵族分权势力,确立和巩固了王权。而努尔哈赤也是支持的,出于自救,八旗贵族也不得不积极配合改革。

    这些政策在很短的时间里挽救了后金政权,在最初两三个月的恐慌和汉民外逃高峰后后金能够迅速的稳定,并能够迅速恢复生产力和战争潜力。

    在讲述这些的时候,不是枯燥的数据和冷冰冰的事实,而是穿插许多小故事。比如指名道姓哪些八旗贵族的反对,具体某月某日有什么什么人扬言要皇太极的命,在努尔哈赤面前激烈的争论,说什么话。再比如某一家汉民在皇太极推行新政前后生活的比较,和他们对后金政权的心理变化。还有来往辽东辽西两地商旅口中的亲身体验,辽西边关士卒的见闻,东江军毛文龙呈上来的奏折,各方面各个角度,无不在展示改革的压力和这个政权在变法后的活力。

    许多八旗的高层人物在书中都有提及,或积极配合,或顽固不化,当皇太极念起他们名字时候,这帮拖鞭子的女真贵族们都非常不自然。

    “……努尔哈赤的残暴和他在军事上的胜利无法动摇大明的根基,在他的带领下,八旗军不过是一群强盗。可是洪太的变法,却让朕深深的忧虑,朕担心的不是一个野蛮的建州女真叛乱集团,而是一个进入文明的具有国家王朝性质的伪金割据势力。建州女真在此次变法中变现出的学习能力和积极向上精神,令人敬佩,其意义不亚于北魏孝文帝的改制……”

    皇太极把书页翻到最后几页,那是朱由校的总结部分。念这些的时候,皇太极心潮澎湃,没想到大明帝国的皇帝会如此评价自己。在他印象里,即便是多次被八旗军打败,傲慢的汉人都很少正眼瞧后金。

    而现在朱由校这个汉人皇帝却在他写的书里面,对一个蛮族的贝勒不吝溢美之词,这不科学啊。

    “明国皇帝竟然夸我们老八。”

    莽古尔泰脸涨得通红,竟然有些小激动。在这个贝勒看来,被大明的皇帝夸奖一下,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其他在大帐里的后金将领们也有这种感觉,他们看皇太极的眼神马上不一样了,很有些羡慕甚至嫉妒。

    作为一个从通古斯迁来的野蛮部落,骨子里对大明王朝和汉民族的自卑是不会因为军事上的胜利而消除。

    甚至努尔哈赤这个天命可汗有一次,无缘无故的把曾经把著名汉jian李永芳吊起来打,边打边哭。还说:“我知道你瞧不起我!我知道你瞧不起我!”

    就算是作为铁杆汉jian的李永芳,内心也把背叛明朝看做是一种羞耻的事情。早在萨尔浒大战刚结束时,李永芳曾进入被俘的朝鲜元帅帐中,以箸划地,写下了“如俺不孝不忠之人,足下必丑看矣”的字样,向朝鲜人透露了他极其矛盾的心态。

    大明这个东亚大陆的王朝,在当时的世界里,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都是一个类似文明灯塔的存在,其散发的光芒就是几千年来华夏的软实力。

    这种软实力的能量,可比现在的美帝所谓“灯塔”要厉害得多。

    大明就是正义。这种观念深植于大明疆域的臣民和周边地区其他民族的心中。当大明强大的时候,这种力量就会化作好像王八之气的东西,不战而屈人之兵,令万国来朝,纳头便拜。

    努尔哈赤闭上眼睛陷入沉默,面沉如水,看不出悲喜。

    “那北魏孝文帝是谁?”努尔哈赤睁眼问道。

    “北魏是一个由鲜卑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孝文帝叫拓跋宏,在位期间实行汉化,迁都洛阳,汉人认为他是一位明君。”皇太极经常看汉人典籍,当然知道,连忙回答。

    “鲜卑人不是汉人吧,汉人怎么会认他做明君呢?”莽古尔泰瞪大眼睛,觉得不可思议。

    “那……汉人皇帝拿你和这么一个……皇帝作比较,是什么意思?”阿巴泰也问皇太极道。

    “我如何知道?”皇太极苦笑道。

    “这明朝的皇帝,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啊?”岳托越来越看不懂了。

    大帐内人七嘴八舌的讨论,皇太极见账内太吵,自己的父亲又似乎在思考什么,就没有接下去念。

    皇太极借着火光,看《洪太辽东变法记》剩下部分扫了一下,看到某段内容,即便是在朝鲜这样极度严寒的天气,也吓出一身冷汗。

    “都不要吵,老八你接着念。”

    努尔哈赤终于说话了,声音虽然不大,账内的其他人却都闭嘴。

    “……如今朝廷大军已经在辽东犁庭扫xue,伪金覆亡在即,可是朕却想不禁想象,如果没有这次对伪金的胜利,任由其发展下去,以爱新觉罗家族为首的伪金会有什么结果。其实,洪太的改革虽然有效果,但有三个致命的弱点。”皇太极开始念。

    作为战忽局最高领导的弟子,理论水平绝对不会低,而且非常有其恩师的特点,有nongnong战忽局的味道。

    “首先,这次改革是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属于迫不得已的行为。其目的性也很强,完全是为了服务军事。洪太的变法并不彻底,他学习汉人的制度,却排斥汉人的文化。在伪金盛京内,几乎没有一家售卖汉文典籍的书店。须知汉人制度只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学汉制却排斥汉文化,好比买椟还珠。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创制女真文,字头数目和形体与蒙古文字头大致相同。变法时,洪太又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但这种新造的文字只在八旗贵族内部极其狭小的圈子里使用,认识的最多不过几百人,无法和汉文相比,其下场也必定和历史上的宋时西夏文一样,到最后无人愿意用的地步。身为野蛮民族,对强大的汉文化有天然抗拒心理,汉文化也有同化的神奇功效,根据历史上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只记载在史书上外族名称的经验,如果全面接受,几代之后就没有女真族这个民族了。对此,朕是可以理解的,但没有学习汉文化却实行汉人制度,久而久之会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人才上。辽东治下没有科举,女真贵族里也不学习汉文化,洪太的变法主力都是如范文程和宁完我之类的汉人落第秀才。这些汉人,卖身投靠异族,人品暂且不论,但其能力从变法效果来看,是堪用的。可是,这种人才照现在伪金对汉文化的态度来看,是无法在辽东地区自己培养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朝廷派锦衣卫死士刺杀他们,伪金的政权就会陷入混乱。人才的缺失,自己又无法培养,让伪金只能从外部招募,如果再派细作,装作从大明混不下去的读书人去伪金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