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在线阅读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北庭

第三百四十六章 北庭

    ..古代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平的时间更长久,因此积累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制度经验,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更加突出。如此,在外交活动中,常常处于从容不迫、有理有利的良好状态中。而外交是国际多重关系的综合展现,经济利益、军事实力和文化状态,任何方面都不能在外交活动中缺席,任何一方缺席都会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

    中国信奉物极必反的原理,所以不片面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因为暂时的利益最大化,最有可能损坏长期与整体的利益。而一国的实力是捍卫利益基点的保障,但过分诉诸实力则会留下仗势欺人的印象,长远地看则会损坏自身的更大利益。但利益是国家不能放弃的追求,而见利思义才是中国人的根本信条,道德诉求给文化软实力的展现保留了最大空间。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分歧,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文化,按照中国的传统,叫做“以文化之”。武力是最后手段,不得已才能动用,不能经常性使用武力,但更不能没有武力。经常性的外交手段是贸易、是经济,而最受欢迎的交流方式还是文化,但见效也最慢,这需要几代人,甚至上百年的经营。

    而宋辽两国文化和治国理念的想通,考虑问题的角度相似,便使得两国间有了对话的可能,且易于消除彼此间的分歧,解决双方的矛盾,而共同的敌人也使两国结盟成为可能。但要实现这些还需要一个契机,那样才能使双方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一谈。去年高昌跳出来逞英雄一下让赵柽看到了西进的机会,他决定以背盟为由先灭了其。以取得西进的立足点,而这便不可避免的与其保护者自居的西辽生冲突。

    虽然赵柽更信奉实力决定一切,但基于礼仪之邦的传统和现实利益所求,他对西辽选择了‘先礼后兵,有限反击’的处理方式。当然也不排斥不打不相识的名言,有时候打一仗比废半天话要有效的多,打服了他再讲道理他才能听得进去。因此赵柽明确的告诉了高宠两人该打的时候绝不要客气,吃亏的事情咱们不做,赔本的买卖更不干……

    高宠和赵礼对皇帝划的圈是心领神会——教训西辽、干掉高昌。两人据此制定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他们决定以绝对优势兵力先扫清天山以北各州。然后在挥兵天山以南。现在西夏那边大宋已经遣使问罪,据最新消息察哥已经开始整军准备按计划协同作战,这样他们承受的压力会得到缓解。

    定好了大纲,可高宠和赵礼两人还是因为谁领兵对付西辽产生了争执。很明显分兵后两军旱涝不均,是‘以弱打强’的战法,可两人都想留下迎战西辽。

    赵礼虽然也是‘北府十将’之一。但是他自成军后并没有独领一军作战的经历,更多的是作为参谋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和在后方主持军事训练,后来又受命开办军校,为军中培养军事人才,一直没有亲历战场冲锋陷阵的机会。所以说他更多的是做得‘纸上谈兵’的事情,缺乏实战经验。

    基于此高宠便想让赵礼领大军去打北庭,高昌军实力羸弱。如果真得有强悍的战斗力,加上足够的兵员,将不会屈居别人之下,处于屈辱的附庸地位。而宋军的战斗力自不必言,手下的将领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鸟,只要告诉他们要达到什么战术目的,并不需要主将cao什么心。让赵礼领这一路即便有什么失误,也绝不会出现什么大的纰漏。

    而迎战西辽的这一路宋军堪称杂牌,不仅来自不同的部族,且互不统属。留下的宋军主力也只是两个步兵旅。可要对抗的却是以骑兵为主的西辽军。而西辽军的战斗力自不必多言,他们能扫荡中亚地区,征服数国就是最好的证明。以一支缺乏协同的军队迎战一支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临阵之时稍有差池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失败,也可能毁掉整个西征。

    赵礼却拒绝了高宠的一片好意。坚持留在盐泊城迎战西辽军,两人一番争执后也不知道谁说服了谁,反正赵礼留下了,高宠领大军前去攻打北庭。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商队的消息转送渠道将经过及部署传回国内,上奏皇帝,告个平安……

    北庭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始设,,辖境在伊州以西,故称伊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亦称伊西北庭。统辖伊、西、庭三州以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拙。并在庭州设瀚海军、在伊州设伊吾军,在西州设天山军,统兵两万人,东至星星峡,西至月弓城,北至昆坚,南至西州大沙海。横跨万里,建立了戍堡、守捉、城、军等四级防御体。

    另外,北庭汉人众多,早在唐初,随着唐军征服西域,大量具有冒险精神的汉人便追随着军队来到安西,他们先便落脚于北庭,然后慢慢向安西各地扩散,但北庭,尤其是富饶的庭州,它始终是汉人最集中之地,经过百年展,虽安西归属几经起伏,但大量的汉人还是牢牢地在北庭扎根了,开元后,随着军户制的最终确立,北庭和安西又迎了一波新的汉人移民潮。

    此时,北庭的汉人已有数万人之多,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动了北庭的农业大展,同时,这里也是岭西胡商的货物中转之地,商业成就了这里的繁华。此后唐朝没落,回鹘西迁至此建立了王朝历经四百余年,他们从事畜牧业,在天上北麓的牧场上养马,又与中原建立了绢马贸易。

    高宠率军再次进入了沙漠,经过又一轮风沙的洗礼后到达天上北麓的北庭境内,眼前的景象让他有一种走错了路的感觉。自进入大漠后他见惯了荒芜的戈壁,漫漫无际的黄沙和连绵不断的雪山,而这里却有着另一番景象,无垠的草原,流淌着清澈雪水的河流,奔腾的马群,还有纵横的阡陌,如同再次回到了江南。可是这里的汉人却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箪壶相迎。

    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迁徙和商业的繁荣,使北庭成为了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而汉人们也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的家乡,改变了自己信仰和风俗,甚至自己的语言。除了相貌上还保留着汉人的痕迹外,也只是在闲谈时才会想起自己的祖上是来自中原,此刻对来自故国的‘亲人们’充满了带着疑惑的敌意。

    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不可能像中原那样城邑相连,北庭更像是沙漠中一块级绿洲,使得人口相对的集中在北庭城周围,也少了一城一地的争夺。面对滚滚而来的宋朝大军他们不敢接战,退入城中据守。高宠挥兵围城,在城外五里扎下了大营,却没有立刻遣兵攻打。

    虽然在皇帝下令西征的那一刻便决定了高昌面过的命运,但高宠还是尽量给和平留下了空间。他先向城中射书约其大伯克出城谈判,希望能以不流血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他也没有放弃谈判不成的便武力解决的准备,派出斥候打探消息,收集城防的资料。

    北庭城建在一片冲积形成的平原上,东临东河坝,西接西河坝,以唐朝的北庭大都护府的原庭州扩建而成,城址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三里,东西约二里,城池布局受唐长安城影响,分为内外两城。

    外城规模较大,城墙周长近十里。外城之北有低矮的羊马城,北门还有瓮城,城外有天然河流环绕成护城河,城墙以土夯筑,北高南低,高三丈,宽二丈五尺,内外城墙都有马面、敌台、角楼和城门,如此布置显然是为了防御北方来的敌人。内城为全城的中心所在,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部,城墙周长约六里,官署多居其中,为高昌国主的夏宫所在,为高昌国天山以北的政治经济中心。

    面对宋朝大军北庭城中是一片恐慌,当初国主以断绝商道,重投西辽相威胁提条件,按照以往的经验大宋都会妥协。被大宋拒绝后,他们以为两国相距万里,当时其又遣兵援助高丽,不可能再对他们动武,因此起初就没有准备打仗。而当得知大宋决定出兵讨伐时,他们又以重金换得西夏背约,买通了阻卜人沿途堵截,觉着大宋会知难而退。

    但是高昌方面没想到宋军连战连胜,阻卜人都被赶的背井离乡。这下他们才慌了手脚,又请出了旧主西辽,可此时也得到了宋军大败乃蛮人后冒着风雪进入阿尔泰山的消息。这下他们都放心了,因为还没有人能在这个时候成功穿越,刚刚绷紧的神经又放松下来,想着宋军要埋骨荒山了。所以当宋军到达城下时,他们都慌了神,也便产生了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