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在线阅读 - 第362章 科学萌芽,杨帆远航(4k)

第362章 科学萌芽,杨帆远航(4k)

    第362章科学萌芽,杨帆远航

    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这是绝大多数人,凭自己的直觉与观感得出的结论。

    可生活之中,人在许多情况下,反而往往会被自己的感官与惯有认知所欺骗。

    就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认为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因此徐妙云他们会这样认为,很正常。

    而就在杨宪和徐妙云闲聊的时候,另一边朱雄英已经拿着两块大小不一的石头走上了教学楼楼顶。

    站在五层楼高的楼顶,朱雄英伸出了双手,将手中两块石子悬空。

    底下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朱雄英,眼睛都不带眨的,唯恐错过这一整个过程。

    “我准备松手了!”

    站在顶楼的朱雄英大声喊道。

    下一刻,在万众瞩目下,朱雄英双手一松,两颗大小比例悬殊的石头从教学楼顶楼落下。

    啪嗒!

    两声沉闷的声音几乎同一时刻响起。

    声音响起的同时,是一张张震惊无比的脸,以及张大合不拢的嘴巴。

    “这,这怎么可能?!”

    “是啊,两颗石子大小差了差不多十倍,怎么可能同时落地呢?”

    这些小学生们发出一声声怀疑人生的惊呼。

    徐妙云转头看向杨宪,那双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是在说“你怎么知道的”。

    杨宪嘴角微微扬起,轻笑道:“看吧,我就说大小两颗石头一起落地吧。”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徐妙云忍不住开口问道。

    “如果按照你之前说的一块重的石头下落速度一定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更快的话。”杨宪随手从一旁折下一截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现在假定大石头的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那么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则是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

    讲到这,杨宪顿了顿,抬头看向徐妙云,似是在等着对方消化。

    在确定徐妙云能够理解后,杨宪开口道:“这样一来,绑在一起的两块石头的整个系统下落速度是不是就应该小于8。”

    徐妙云皱着眉头,点了点头,好像想到了什么。

    而杨宪接着开口道:“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的话,把它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加起来的重量是不是要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轻的物体的下落速度要小。”

    杨宪脸上露出笑容,开口道:“用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快的假设,最后反而却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

    杨宪并没有和徐妙云讲什么万有引力、重力加速度,而是用这种让对方提出的观点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来让她更加直观了解这个现象。

    从教学楼跑下来的朱雄英这时候也注意到了远处的杨宪、徐妙云二人,朱雄英立马快步跑了过来,来到杨宪面前恭敬行礼道:“雄英见过杨先生。”

    一旁的徐妙云看到这个情况,脸上露出一丝吃惊的神情,要知道朱雄英可是皇太孙,要是不出什么大的意外的话,将来是要做皇帝的。

    杨宪对此却是表现得很淡然。

    要知道杨宪可是朱雄英的救命恩人,因此朱雄英行再重的礼都正常,这也是朱标和太子妃常霞要求他做的。而且朱标的意思,也是希望杨宪能够做朱雄英的老师。

    杨宪伸手指了指远处cao场泥地上两个坑,轻笑道:“小雄英是如何发现这个现象的?”

    朱雄英回头看了一眼,见杨宪提到他得意之作,不由嘿嘿一笑,开口道:“是在一次偶然间发现的,一切都是巧合。”

    杨宪点了点头,和他猜想的一样。

    “接下来,小雄英可以用不同的物体,来测试这个现象,比如羽毛和铁球,棉花与石头等等。看看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是否也是同时落地。”

    “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到时候如果你能总结得出规律结论,我可以将小雄英提出的这条规律写进教材里,然后标明规律的发现者,让后世所有读书人都进行学习。”杨宪轻笑道。

    “嗯嗯,一言为定。”朱雄英开心道。

    “一言为定。”杨宪弯下腰,看着朱雄英笑着回道。

    一旁的徐妙云此时内心却早已是心潮澎湃。

    此时年纪尚小的朱雄英只知道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他还无法理解将规律与名字写进教材这一件事所代表的意义,可站在一旁的徐妙云却是无比的清楚这究竟代表了什么。

    如果朱雄英发现的规律真的能够写进教材,而且之后都没被推翻的话,那么朱雄英的名字便会和他发现的规律一起一直被传下去,一代接着一代。

    后世所有读书人在学到这条规律的时候,都会想起朱雄英的名字。世俗的权位,即便是做到了皇帝,可百年后,后人也无法记得前朝每一个皇帝。

    而这正是所有读书人都追求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当中的立言。

    如果让人知道,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就已经接近了儒家的三不朽境界的话,怕是会给惊得连下巴都掉下来。

    从京城第一小学出来之后,杨宪又去了京城大学。

    这里同样在进行一场辩论。

    因为都是行了冠礼的成年人,他们探讨的问题自然与那边小学生不一样。

    杨宪和徐妙云站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发现他们在讨论天地宇宙的奥妙,现场几波人争论的实在是厉害,因此谁也没有注意到在人群最外围的杨宪二人。

    其中一个学生坚持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这个学生代表的古代天文学的三大学说中的盖天说,即认为天似华盖,形圆,地如棋盘,形方,合在一起便是天圆地方。

    然而天圆地方这种说法其实在我国古代一经被提出,就站不住脚。

    最早提出异议的曾子就曾言:“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真的是天是圆的、地真是方的,那么四个角就盖不住了。

    果然当场就有学生用曾子的话,来反驳天圆地方一说。

    而那位天圆地方的拥趸,则是辩驳道:“那四个盖不住的角,就是无尽的深渊。”

    这话立马遭到其余学生的驳斥。

    “别说是了,就算是提出天圆地方《周髀算经》的著书者,不,应该说,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经走到过天的尽头,地的尽头。”

    “那么你们凭什么如此笃定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还有你所说的这个无尽深渊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余建军同学,你难道忘记了老师教过我们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道吗?!”

    那名叫余建军的学生,被自己同学这一通辩驳后,涨红了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接着又有学生提出了另外两个主要的天文学说。

    首先是浑天说。

    浑天说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天空是一个球形的空间,人们所身处的地球位于这个球形空间的中心。太阳、月亮和其他星辰都在这个球形空间中运行。浑天说的代表性著作是张衡的《浑天仪注》,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浑天说的理论体系和观测方法。顺带一提张衡还发明了浑天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

    而后就是宣夜说。

    宣夜说是中国古代最后一种重要的天文学说,起源于唐代。宣夜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没有中心和边界。太阳、月亮和其他星辰都在这个无限的空间中自由运行。宣夜说的代表性著作是僧一行的《大衍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宣夜说的理论体系和观测方法。僧一行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天文观测,为宣夜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两种学说不像天圆地方说那样自身有着明显的缺陷,可有一点它们和天圆地方说一样,那就是无法自证。

    一切都只是基于猜测。

    也正是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这些京城大学的学生们才会争吵得如此激烈。

    可他们争吵来,争吵去,最后又回到了那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去验证。

    就在所有人都因为苦无对策,而沉默之时。

    一道声音忽然响起。

    “想要验证还不简单,自己亲自走到世界的尽头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听到这句话后,众人尽皆哗然。

    “谁,是谁说出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的话!”

    “难道他不知道除了陆地之外,还有无尽的大海吗?”

    质疑声中,所有人都在下意识开始寻找起说出先前那一番话的主人。

    京城大学的学生们很快就是找到了正主,在见到正主的刹那,一个个脸色大变,连忙躬身行礼道:“学生见过杨先生。”

    杨宪笑着点了点头,开口道:“无须多礼。”

    杨宪虽然如此说,可在场的一众京城大学的学生们一个个还是显得很紧张。

    倒不是因为杨宪的官职与爵位,而是纯粹杨宪如今的学术地位,要知道他们今日所学的新学,都是来自杨宪,可以说杨宪就是后大明时代这些学子心中的圣人。

    因此他们能不紧张吗。

    “我就是来看看,你们继续讨论,不用在意我的。”杨宪开口笑道。

    其中一名学生,鼓起勇气,用炽热的目光看着杨宪,开口道:“杨先生,您说的走到大地的尽头,这真的能够做到吗?”

    “你为什么会认为做不到呢。”杨宪看着眼前这一张张年轻鲜活的面孔,开口道。“追寻科学真理的道路,就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与觉悟。”

    “区区大海,难道就能够阻挡我们的脚步吗。以现在咱们大明的航海技术,只要准备好足够的口粮与水,以及足够的航海知识储备,航行到海的尽头又有何难。”

    “遇到任何事情,不要还没开始,就给自己设限,认为这一定是做不到的事情。追寻科学,有时候就恰恰需要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态。”

    “因此就算你们第一次出航受阻,没有走到世界的尽头,那也不要紧,第二次再来就是了,而这一次,你们就可以吸取前次的经验教训总结原因,之前为什么失败了。如果是口粮不够,那就准备更多的口粮,如果是因为船只抵挡不住风浪,那就租一艘更大的船只。如果是因为缺乏海上航行的知识,那么你能够做的要么是去请一位专业的航海士,要么就自己恶补这方面的知识。”

    杨宪看着众人,一些被说中心理的学生们,纷纷羞愧的低下脑袋。

    杨宪的这番有关追寻科学真理的讲演并未结束,他将众人的表情看在眼里,为了调节氛围,只见杨宪轻笑道:“而且你可以选择和自己志同道合,有着同样追求的异性一起出发,和相爱之人一起走到天涯海角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

    “而且这样一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如果你最后发现你们这一代人走不到,那就可以和心爱的人结合,繁衍后代,让你们的后代继承你们的理想,继续前行。我相信,如果是抱着这样的决心与觉悟的话,总有一天能够走到世界的尽头。”

    杨宪这番话说出去后,现场这些学生们纷纷露出会心的笑容。

    为了验证天圆地方,甚至想着男女搭配,繁衍后代的问题,这世上也就杨宪能够想得出来。

    事实上,环球航行根本用不了那么长时间。

    麦哲伦的船队环球航行也只花了三年时间,只是很可惜,身为船长的麦哲伦最后没能亲眼见证这历史的一刻,他在出海航行的第二年,在菲律宾死于部落冲突。

    要知道如今大明的船只可是用上蒸汽机的,比原时空麦哲伦的船队要先进太多。

    即便是在经验上有所欠缺,可用时最多也绝不会超过三年。

    这也是为什么杨宪会如此自信的原因。

    如今朱棣西征既然已经开始,杨宪觉得也是时候让大明的舰队往东运动运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