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扬州大学 蒸汽启蒙(4k)
第201章扬州大学蒸汽启蒙 即便在得知沈家没有危险后,沈万三依旧还是把沈霞、沈成两姐弟留在了扬州。 老人目光显然已经不再局限于当下,而是看向了他百年之后。 沈家在扬州本就有房子,还是上次来扬州时买的。 沈万三只留下了自己的贴身护卫阿七,照顾姐弟俩的生活起居,其余事情,便不再过问。 而沈霞姐弟俩如今不仅很好融入校园生活中,还成了风云人物。 扬州大学,大讲堂。 一侧的走廊上,两道孩子的身影正一前一后朝这边走来,这是一对姐弟。 “姐,今天不是学校放假吗,你带我来这里干什么。” 弟弟沈成,拿着一个小口袋,一边走,一边吃着明记甜品厂出品的糕点。 接近讲堂时,jiejie沈霞回头瞪了弟弟沈成一眼。 沈成冲着jiejie嘿嘿一笑,开口道:“jiejie,明记甜品厂制作的糕点也太好吃,咱们在苏州吃的那些完全比不过,你要来一块吗?” 说着沈成将手中的糕点递了过去。 “快去占位置,今天是杨先生讲课的日子,要是去的迟了就没位置了。” “哦。” 沈成“哦”了一声,说着将剩下的半颗糕点放进嘴里,用手擦了擦嘴,然后快速将口袋挂在腰上。 沈霞看着自己弟弟这个样子,一副朽木不可雕也的表情,扭头直接往大讲堂走去。 沈成连忙跟了上去。 杨宪即便如今已经这么忙了,可扬州小学和扬州大学每月分别固定的一节课,还是会去上的。 杨宪没有固定课纲,想到什么讲什么。 也不仅仅局限于科学,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无一不包。 今天正是他在扬州大学,讲座的日子。 沈霞在得到消息后,带着沈成直接跑了过来。 当初无论是朱标还是朱棣,在扬州的那段时间,无论再忙,杨宪讲课这一天,也都是会抽出时间来听的。 名声传出去后。 一开始京城那头来的人不多。 只是当他们听过杨宪说过几堂课后,觉得发人深思。 反复思考杨宪的许多说法,就能够明白,杨宪独成一脉,务实之言,甚至振聋发聩。 对于之前历朝历代,都有独到的看法,很多事情他们之前连想都想不到。 以致于后来,京城各种二代们,都会在杨宪开讲座前一天,就早早跑到扬州。 之前北伐,大讲堂停过一段时间。 如今回来了,自然又重新开始了。 沈霞跑得很快,一个没留神,撞到了眼前一个小男孩的后背,直接跌坐到地上。 那个小男孩也被撞得身子前倾,差点摔倒。 好在跟在他身旁的护卫眼疾手快,将其扶住。 那个护卫立马瞪着跌坐在地上的沈霞,脸上露出不悦的神情,正想开口斥责,却是直接被一旁的一个小男孩给出声打断了。 “你没事吧?”小男孩不顾自己的伤势,开着沈霞,开口问道。 “姐,没事吧。” 这时候,后头追上来的沈成也终于赶了过来,看着跌坐在地上的沈霞,连忙将其扶起,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 同时沈成也注意到了眼前这个神色不善的男子,对方给人一种很强的压迫力,这种感觉,他一次在无意间曾在沈万三贴身护卫阿七身上感受过。 阿七告诉过沈成,这是杀气。 只有真正从战场上活下来的人,身上才会有。 可即便如此,沈成依旧把他的jiejie,护在了身后。 沈成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护卫,一步也不退让。 直到身后沈霞的声音响起。 “小成,我没事。” 沈成转过头,只见沈霞朝他轻轻摇了摇头,然后走到前头,对着那个小男孩行了一个礼,开口道:“方才是我跑得太过匆忙,没有注意路,撞到这位公子了,我在这给你道歉。” 眼前这个小男孩年纪和沈成差不多大,十一二岁的样子。 和他身旁凶巴巴的护卫截然不同,小男孩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方才也是第一时间,反过来询问摔倒在地上的沈霞是否受伤。 小男孩笑了笑,表示自己没事。 然后他看着沈霞姐弟,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开口道:“你们也是来听杨国公的公开课吗?” “有什么问题吗?”沈霞反问道。 “杨国公今天的课程是大学的讲座。”小男孩开口道。 沈霞听出了对方话里的意思,脸上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可心中对小男孩方才升起的那丝好感,已经全部消失。 “你不也是小孩吗?”不等沈霞开口,身旁的沈成直接开口道。 “小成,不得无礼。”沈霞开口道。 说着又是向眼前的小男孩行了一个礼,便是带着沈成,往前头的大讲堂走去。 大讲堂很大。 可很快便是被坐满了位置。 沈霞、沈成姐弟,好在来得及时,抢到了两个位置。 而之前那个小男孩就坐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 也确实如那个小男孩所说,此刻坐在大讲堂里的,除了他们之外,年龄最小的也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 还有很多人已经及冠。 杨宪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的这些来听课的人,大多都是一些熟悉的面孔。 不论他们的出身,还愿意来这听课,便代表他们的态度。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人长大后,都会在朝廷各个部门担任各个重要的职位,甚至其中一些人本就是有爵位、有官职在身。 通过课堂教育,能够让这批人好一些,就能让整个朝廷、乃至整个天下好很多。 而他们之中如果有人为恶的话,所造成的杀伤力,也要比那些普通人要强太多。 这也是为什么,杨宪并没有拒绝,这些来自京城的二代们前来听他讲课的原因。 杨宪收回思绪,正式开始讲课。 “有谁能够告诉我,春秋战国是怎么来的吗?” “还能有什么原因,自然是因为周天子昏庸。周厉王横征暴敛,之后的周幽王又破坏宗法制度,废后立妾,废嫡立庶,甚至上演烽火戏诸侯这样荒唐的戏码,他们不灭亡,天理难容。”一个少年站起身,开口道。 这是魏国公家的公子,徐增寿。 杨宪与徐达关系本就要好,扬州大学讲座刚设立的时候,他便已经过来听课了。 杨宪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接着开口问道:“还有谁能够说出其他原因。” “是因为外敌犬戎入侵?”另外一个少年,站起来有些不确定道。 “还有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他原因。”杨宪继续问道。 “是因为宗法制度的破坏。” 就在这时,一道略显稚嫩的声音响起。 杨宪看了说话人一眼,点了点头,开口道:“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渐增大;并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发展自己势力,这确实是一个比较致命的原因。” 沈霞和沈成抬头朝着问话之人看去,因为这个问话的人,正是之前他们碰到的那个小男孩。 最为重要的是,小男孩说的话竟然得到了杨宪的肯定。 杨宪示意对方坐下后,接着开口说道:“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其外显就是便宜的铁器农具和耕牛大范围的普及。” 又是从未听说过的新奇说法。 底下坐着的这些勋贵二代们,都是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关于春秋战国的论调,他们早就从那些给他们讲课的老先生口中,听得耳朵都快长出茧子来了。 杨宪讲的这个原因,他们却从未听过。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愿意来不远百里,特意来扬州听杨宪讲课的原因。 讲台下方,所有人都是不由自主凝神屏气,想要听杨宪的解释。 “在周王朝,缺乏铁制农具和耕牛,一家一户难以单独完成农业生产活动,多家农户合力耕种符合生产力发展现状,井田制得以贯彻。而铁制农具和耕牛普及之后,导致生产力的革命。”
“原有的公田已经无法完全消化这些过剩的生产力,于是私田开始兴起,从而导致物产变得丰富。” “这同时也刺激底层奴隶们想要摆脱奴隶身份的决心,这个时间点,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奴隶的暴动和反抗运动,极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于是就有部分开明的贵族将奴隶们转化为佃户,以收租的方式开始收敛财富。于是政治上由周王朝的奴隶社会渐渐朝着封建社会发展。” “如果你们是身在春秋时期的奴隶会如何选择。”杨宪看着底下的众人,笑了笑,接着开口道。“自然不用多说,肯定会倾向于那些新兴贵族。” “可这样一来,也就导致更多生产资源聚集于这些愿意主动改革的贵族手中,比如首推的允许土地交易的制度的晋国。此消彼长下,那些奴隶贵族的利益就受到了损害。在这个时候,他们双方之间的战争就出现了。这也就是春秋战国的由来。” 杨宪一番话讲完。 整个大讲堂寂静无声,大家表情各异,除了震惊之外,还有人在低头认真思索,也有人在不断摇头。 因为杨宪的话,对他们来说太超前了。 事实上,由于生产力发生变革,所带来的表现,还远远不止于此。 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整个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政治上由奴隶社会慢慢演变为封建社会;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兴起;思想文化上表现为百家争鸣。 可以是从下到上,发生了一次天翻地覆的变革。 坐在下头的皇十二子朱柏,瞪大了眼睛,心中天地更是早已翻江倒海。 难怪无论是大哥、二哥还是四哥,他们每个人都对杨国公赞不绝口,每每谈起时,眼里都是露出崇拜的神情。 如果不是听了杨宪所说,他又如何能想到,仅仅只是铁制农具和耕牛这两样最普通的东西普及开来,就酝酿引爆了春秋战国,让拥有八百年历史的周王朝轰然坍塌。 就在朱柏心中感慨时,却听得坐在旁边不远处,先前在路上碰到的那个小女孩开口说道:“杨先生,那是不是说,秦国最后能够统一天下,其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武力最强大,而是它比其他六国生产力改革得最彻底。” 杨宪看着发言的沈霞,脸上露出了笑容。 难怪沈万三会对这对姐弟寄予厚望,几乎是将以后沈家全部的希望交托在他们身上,小女孩确实聪慧,能够在第一时间举一反三。 “可以这么说。”杨宪点了点头,笑道。 要知道秦国是最早那一批使用铁器耕地的分封国,根据相关记载,春秋时期秦人使用铁器已有确凿的证据。 之后在商鞅变法的改革下,秦国对土地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最主要的是井田制的废除,极大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 关中土地尽握,加上兴修水利、铁制工具和牛耕方法的掌握以及土地制度的改革,秦国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与其他六国迅速拉开差距。 当然秦国最终完成大一统的原因还有很多,有地理因素,有思想教化,有等等,具体展开来讲又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课题。 可无论如何说,生产力是秦国最后能够取胜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生产力是根基,只有地基打好了,才会有之后那支战无不胜的大秦雄师。 杨宪看着底下的这群学生们,接着开口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既然今天的课程谈到了生产力的变革,那么最后给你们留一个随堂作业。” 说着杨宪让人找来了一个接满水的水壶和烧水的炉子过来。 朱柏他们都不知道杨宪的用意,一个个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看着杨宪在教室里架好炉子,然后将水壶放了上去。 不消片刻时间,一壶水便是被烧开了。 可杨宪没有停止的意思,仍旧任由那壶水继续烧开,其他人不明所以,也都死死盯着这壶水。 直至水壶的盖子被不断顶开,而整个教室里,也随之发出“呜呜”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