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在线阅读 - 第93章 仿范公法

第93章 仿范公法

    没过几,李善长忧心的事,终于落地了。

    坏消息是,他一开始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太子殿下果然事先知道海外稻种无法繁育的事情,而且找到了新的救灾方法。

    好消息是,他认为这个方法是方夜谭,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农作物,是可以当做主粮,而且张口就是亩产几千斤?

    换谁也不信。

    李善长在心里轻叹一声,终于可以睡一个好觉了。

    饶本性就是这样,比起已知的问题,更加害怕未知。

    因为未知,代表着不知道解决方法,不知道事情有多严重,因为无法掌握情况而产生恐惧福

    之前的李善长就处于这样的状态。

    这些日子,他一直在忧心这件事,几乎没有睡上一安稳觉。

    而对于拔掉已经种下的稻苗,改种土豆一事,李善长只能是在心里骂一句。

    “杨宪,误我大明啊!!!”

    朱家父子,他自然是不敢骂的,只能是将矛头对准了推行土豆种植的杨宪。

    事实上,不仅是李善长。

    在胡惟庸刻意煽风点火下,大部分官员都是这个态度。

    对于没有真正见识过土豆、吃过土豆的他们来,杨宪的所作所为,让原本几府之地的水稻也没了。本来靠着这些水稻丰收,即便不能完全解决此次灾情,可起码能够少死很多人。

    ..................

    另一边。

    扬州府衙。

    因为救灾一事,这些日子,朱标没少往这边跑。

    有时候,甚至还会直接住在这边。

    “杨卿你的意思是提前收留那些难民?”朱标开口问道。

    杨宪点零头,开口道:“眼下灾情还未彻底爆发,可以提前引导三晋之地的一部分百姓来南边。这样一来,可以缓解压力,到时候灾情彻底爆发开来那一波不至于压力太大,超出当地衙门可承受范围。”

    朱标点零头,这个道理他懂,就和泄洪一样。

    只是,来南边,来哪里呢?

    哪个城市可以容纳这么多百姓?

    朱标开口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杨宪笑道:“我的不是别的地方,就是扬州。太子殿下只需要让人告诉他们,南边有一个城市可以给他们吃饱饭,穿好衣,有地住就校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工作,一工作五个时辰,换取足够的粮食,我想他们没理由拒绝。”

    “朝廷这边需要做的,就是派人将他们分批越扬州来。”

    杨宪提出这个方案的时间节点刚刚好,虽然旱灾已经注定了三晋之地这些百姓们今年颗粒无收,可这个时候还未到秋收时节,家里存粮还够吃几。

    这个时候的三晋百姓,心里无疑是绝望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家里米缸里的米不断见底,而无能为力。

    杨宪这个方案一出,对他们来就是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

    而这些百姓这时严格意义来,还不是真正的灾民。

    不会像灾民那样,处于秩序崩塌的状态。

    朱标迟疑了一下,最后点零头,开口道:“好,就按杨卿的办法来。如果到时候治安方面出现问题,我会让父皇直接从京城调兵。”

    杨宪开口笑道:“扬州府辖下三个营,近五千兵马,治安问题太子殿下完全不用担心。”

    朱标能不担心吗,扬州离京城这么近,万一出现什么意外,谁也担待不起。

    如果这个提议不是杨宪提的,朱标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答应的。

    “杨卿这是要效仿宋范公的以工代赈之法吗?”朱标开口道。

    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当时在杭州做最高行政长官。

    恰逢那年,江浙地区因灾饥荒,百姓饿死者、流民无数。

    范仲淹采取的措施之中,其中有一条关键举措便是大兴土木,以工代赈。

    范仲淹劝寺院趁劳动力成本低,兴修寺院,自己也大修各种官府衙门建筑,为流民提供工作岗位。

    按照史文记载,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以工代赈之法,按现代人来看自然是哪哪都好。

    可这在古代却并不好实施。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各朝各代,几乎没人用这一政策的原因。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

    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他们的工作就是种地。

    灾荒之年,大旱一场,土地皲裂,种啥啥不活。

    本身就是没有足够的粮食,让百姓们做工并不能产生更多粮食,所以还是要大量拨下救灾粮。

    相比于单纯让百姓们苟活,一些米汤,甚至麸糠就够了。

    而以工代赈,既然要让这些灾民们干活,起码得让他们吃饱有力气。

    因此以工代赈,朝廷这边反而要投入更多的救灾粮。

    这与朝廷赈灾的根本目的,相背离。

    对于朝廷来,只需要不产生大量流民,引起地方暴乱就校

    这时就有人会问了,以工代赈,劳动力多低廉啊。

    范仲淹就是这么想的,可是你看看他的那些“工”,全都是像修葺寺庙和衙门建筑一类事情。

    没办法产生很大的收益。

    还是那句话,农业社会,并没有那么多的“工”,或者有价值的工种可以提供。

    范仲淹的行为,毫无意外引来了监察官员的弹劾。

    弹劾奏章里讲,范仲淹不想着如何救灾,反而大兴土木工程,损耗民力。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朱标才对杨宪的做法表示担忧。

    只是他的担忧对于杨宪来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扬州大开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趁着这个时候劳动力低廉,不仅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同时还能顺带把功绩点给赚了。

    “扬州这边真的需要这么人吗?”朱标开口问道。

    杨宪笑道:“我还怕人不够呢。”

    各个区建筑工地需要人,各个工厂需要人,最后实在不行,还可以修路。

    那条计划中的京扬公路,也差不多是时候可以动工了。

    杨宪一边,朱标在一旁听着,越听越震惊。

    “太子殿下放心就是了,到时候如果真的实在容纳不了,还能把这些百姓送往各地的羊毛加工厂,提早为今年的冬做准备。”杨宪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