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欺君罔上,该当何罪?
第150章欺君罔上,该当何罪? 满朝大臣都莫名惊诧。 虽然黄子澄与朱允之间的矛盾,从未公开。 但朝堂上谁还不是老狐狸,谁没有八百个心眼呢? 这种事情,又怎么瞒得过大家? 谁不是心知肚明? 可眼下这封军报,众人都认定是假的,偏生黄子澄出来请功,就不得不让他们深思背后的原因了。 老朱露出好奇之色,问道:“黄爱卿的意思,是认为这封嘉兴知府许东江呈上来的捷报是真的了?” 今日的这份捷报,正是许东江派人送进京的。 内容是太孙在嘉兴城下,以五百新军,大破倭寇和反贼数万大军,杀敌无数。 倭寇和反贼一举被击溃,太孙已率军前去攻打松江府城了。 捷报中对战争的具体过程,皆描述得绘影绘声。 数万贼军如何进逼嘉兴,新军又是如何应敌,倭寇如何被屠戮,贼军如何崩溃,细节都写得一清二楚。 但越是如此,看捷报的人,就越觉得荒谬而不真实。 冯胜看了之后,当即断定是假的。 他将送捷报的抓了起来,严加盘问,却不料对方一口咬死,这一切绝非编造,无有半分不实之词。 老朱看了,心里也在打鼓。 首先是日期不对,新军和锦衣卫都是步行,除了极少数的头领骑马乘车之外。 按行军的时间算起来,朱允所率的军队,现在应该还在路上。 可能还没有走一半呢。 然而,依捷报上所言,新军几天前就已经到嘉兴城下了。 毕竟,捷报送到朝廷,已是数日后。 老实说,这次让朱允出征,老朱是非常不放心的。 之所以最后同意,也是因为新军皆是步兵。 锦衣卫其实与新军不一样,锦衣卫几乎所有人,都会骑马。 以前派锦衣卫出京城办事,也都是全部骑马的。 这次老朱却特意交待蒋,除了几名头目之外,剩下的锦衣卫,一律步行。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让朱允晚一点赶到战场前线。 在老朱看来,儿就是去拿军功,去镀金的。 可不是真的去前线与倭寇拼杀的。 他才七岁啊,老朱怎么可能放心让他去前线呢? 蓝玉调集的五万人马,老朱也看过了,其中骑兵就有一万五千人。 以老朱多年指挥战争的经验,他分析后认为,有这一万五千骑兵,足以将倭寇击溃。 剩下的三万五千步兵,则是去打扫一下战场。 朱允带的一千人马,因为全是步兵,肯定会比骑兵后抵达战场。 等他们到嘉兴的时候,先期抵达的骑兵,应该已经将倭寇和反贼打败了。 朱允再以皇太孙兼威武大将军的身份,坐镇嘉兴城,指挥调度军队,围剿已经被打败的倭寇及反贼。 如此一来,整个过程毫无任何风险,稳稳赚一个天大的军功。 日后在朝堂上,皇太孙便是领过兵的人。 而经过这一次指挥之后,他对军中的将领,也算有一些了解。 还可以趁此凭借皇太孙的身份,收买人心,为日后顺利登基掌权,打好基础。 这是老朱心中的全盘计划,只是不好向朱允说出来。 毕竟,看着孙子那么热情上心,他如何能去打击其积极性,伤害他的自尊心呢? 反正肯定是骑兵先到,先与倭寇和反贼交锋,儿没有能来得及参战,只能在后方指挥,也就行了。 可依许东江捷报中所言,儿率领的新军,几天前就到了嘉兴城,这怎么可能呢? 步兵哪有这么快的速度啊! 其次,许东江还在捷报中说,太孙殿下所率的人马,新军约五百余名,锦衣卫则是一百多人,这也不对啊。 咱明明是派了五百锦衣卫,跟随前去保护他的,其他锦衣卫哪里去了? 再者,捷报中所写的战争过程,太过于夸张,毫无真实感可言。 老朱靠一只碗起家,从一名乞丐,一步步走来,直至成为皇帝,执掌大明江山。 他什么事情没见过? 什么仗没打过? 而且,那些年,为了琢磨怎么领兵打仗,老朱不断自学,几乎将史书上记载的所有战例,都翻阅了一遍。 以便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锤炼自身。 没有如此强大而可怕的自学能力,老朱也无法从一个仅受了两年教育的半文盲,成为坐镇天下的九五至尊。 可许东江捷报中描述的战争经过,老朱的判定是,一眼假。 假得离谱。 编故事都不认真的感觉! 当咱没上过战场吗? 就算没有上过战场,只要人不是傻子,都能轻易判断。 但老朱没有急着表态,因为这份捷报,虽是许东江所写,却有着朱允的签名。 这就很值得品味了。 最大的可能,就是儿让许东江编了一份假的捷报,送到他的手中,由他签名之后,再呈交上来了。 可是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饶是以老朱的心计,也想不通了! 黄子澄听得老朱问,忙道:“陛下,捷报上有太孙殿下的亲笔签名,微臣以为,纵然许东江胆大包天,瞎编战报,但太孙殿下一定不会欺骗陛下的,臣请陛下立即降旨,嘉奖太孙殿下及新军。” 此言一出,朝堂上立时静得可怕。 捷报大家都看了。 谁都知道上面有太孙殿下的签名,但谁都没有说。 这件事怎么看都透着怪异。 即使抛开内容不说。 若是太孙殿下要请功,应该是他自己写。 即使请人代笔,也是以他的名义。 哪有以嘉兴知府的名义发捷报,自己却又以太孙之尊,在上面签名的道理? 这于礼制也不符啊! 他们当然不知道,朱允指挥军队打完仗,又无意中问话,套出许东江与黄子澄的关系之后,便急着睡觉去了。 他太累太乏,休息要紧啊! 第二天一早又要领兵去攻打松江府城,哪里顾得上写什么捷报。 再说,当时朱允心中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决定等占了松江府城,将倭寇和反贼都驱逐出去之后再说。 写捷报启奏朝廷的事,急什么急呢? 后来看到许东江呈上来写好的捷报,他便随手签了一个名字。 至于合不合礼制,我忙着带兵打仗呢,管他那么多干嘛? 黄子澄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但他断定,这封捷报,一定是假的。 多半是许东江的手段。 反正他事后可以说,这是太孙殿下逼自己写的。 这一招高啊! 没想到,这个许东江,办事如此尽心尽力。 也许此事会连累到他,但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将朱允拉下诸君之位。 无愧我辈读书人风骨! 这便是黄子澄心中的脑补。 可越是如此,他越要让皇帝陛下表彰朱允。 给的赏赐越多越好。 于此一来,待到朱允战败,那陛下的怒意,也就会更盛。 相反,或是现在就认定捷报是假的,无非也就是下旨斥责一顿。 令其以后不可以再假传捷报,虚领军功。 不痛不痒,奈何不了朱允,还不如以假当真,以此来激怒陛下。 想到这里,黄子澄又接着补充道:“金陵百姓,一直人心不稳,忧心前方战事。” “更有好事者四处造谣,惑乱人心。” “微臣以为,应将这封捷报晓喻全诚,以安定人心。” 他是想将朱允放到火上烤。 现在公布出去,将来战败的消息传来,那朱允就会立即成为千夫所指。 黄子澄的话音刚落,冯胜便马上出言反对。 “太孙殿下年幼,乃是初次领兵,难免好大喜功,急于讨陛下欢心,再受小人蒙蔽,才在这封假捷报上签名。” “若是将此捷报公之于众,便是置太孙殿于风口浪尖上,将来战事若是不顺,百姓们会如何看?” “此举于太孙殿下声望有损,切不可为之。” 虽说冯胜也对朱允很不满。 特别是对他斩杀李景隆之事。 毕竟,他与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还有些交情。 而且,同为淮西勋贵,难免兔死狐悲。 但他素来公私分明。 不愿在这种事情上,对别人使阴招。 事实上,此次从各卫所抽调前往松江平乱的数十支军队,故意拖延时间的事,冯胜并不知情。 只是那些统兵的将领,大多与他,或者与傅有德等一干勋贵有旧,曾经是他们的部下。 对李景隆被杀之事愤愤不平,又自认为这样做,一定迎合了他们的心意。 便都尽皆似心有灵犀般,不约而同的拖延出征的时间,减慢行军速度,以此来宣泄不满。 黄子澄当即反驳:“胡说,世所周知,太孙殿下乃天纵之才,虽仅七岁,聪慧却胜过常人万倍,他又怎么会被jian人蒙蔽呢?宋国公这番话,有辱太孙殿下英明,臣请陛下降罪责罚。”
“宋国公也是一番好心,降罪就不必了。”老朱开口道:“不过,黄爱卿所言,也有道理。既是捷报,那就向金陵城的百姓公布,也好安定人心。” 他虽然弄不懂原因,但还是选择了相信儿。 或许,这封捷报虽是假的,却是儿想出来的安定金陵城民心的主意。 这样做的话,效果应该会很不错。 免得京师的百姓,整日人心惶惶。 反正只要倭寇平定了,即使今后捷报为假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大家也只会夸赞是个安定人心的好主意。 听到朱元璋的话,黄子澄顿时喜出望外。 又忙道:“陛下,还得论功行赏,嘉奖太孙殿下和新军将士。” 他就是想将此事做实。 未来朱允战败,再上奏参他。 到时候,这些便都是大罪! 不料,老朱却是一挥手,道:“嘉奖就不必急于一时了吧,待战事结束,再赏也不迟。” 在老朱看来,这丫的明明是假的捷报,用来骗骗金陵城的百姓就得了,嘉奖什么啊! “陛下,朝廷一定要赏罚分明,不可让三军将士寒心啊!”黄子澄连忙劝谏。 老朱双眼微微眯起,道:“若依黄爱卿之意,该给什么奖励呢?” “依微臣之见,此等大功,至少当赏钱千万,新军将士,皆升三级。” 话音刚落,就听得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大喊之声。 “松江府大捷!” “松江府大捷!” …… 一骑快马,从金陵城的街道,向皇宫直冲而来。 骑马之人,一边策马如飞,一边高声大喊。 很快,他便进入皇宫,在宫中侍卫的带领下,一直走到了大殿外面。 进宫以后,仍在高喊:“松江府大捷!” 声音直入大殿。 朱元璋脸色霍然一变。 他从龙椅上走了下来,快步走到殿外。 文武百官,都匆忙跟在身后。 殿外的台阶下,送捷报的锦衣卫单膝跪地:“陛下,松江府大捷,太孙殿下率五百新军,长驱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趁倭寇和反贼无备之时,杀入松江府城。” “倭寇以为天兵天降,四处奔逃,被新军堵住城门,于城中剿杀,俘虏无数。松江府城,已经收复了。” 他双手捧上捷报,举过头顶。 满朝文武官员,包括老朱在内,都被这个消息震得惊骇当场。 朝廷准备调集的五万平乱大军,才刚刚出发,都还没有抵达呢。 松江府城这么快就收复了? 黄子澄更是一阵眩晕。 难道之前那份捷报,不是假的,而是真的? 毕竟,战报可以做假,但战线却不会说谎。 一名将军领兵在外面出征,今天上报打了一场胜仗,歼敌多少多少,明白又上报打了什么新的胜仗,歼敌多少多少。 这些都不能当真。 因为里面的水份很大。 毕竟,朝廷也很难核定真假。 唯一可以验证的,就是看斩了多少颗人头。 也因为如此,很多军队打不赢敌军,就砍老百姓的人头,拿去冒领军功。 这种事,历朝历代,皆是数不胜数。 虽然一旦被发现,就是死罪,却一直屡禁不绝。 至于没有上交人头,无法查证的胜仗,那纯粹看前线领兵将领的一张嘴,想咋说咋说。 反正也没几个人会真的相信。 夸张一点是非常正常的,大家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 可战线不一样。 收复了城池,那就是收复了。 造不得假。 但凡前线领兵的将军脑子没有进水,都不会在这上面瞎说。 毕竟,这是随便一查,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事情。 后世有一句笑谈,叫“歼敌一亿,胜利转进”。 说的就是前线捷报频传,胜仗一个连一个,但又不断丢城失地的荒唐事。 朱允可能随便瞎编一个打了胜仗的故事,上报朝廷,给自己争功。 可松江府城有没有收复,那绝对是实打实的。 被这个消息惊得呆滞当场,回过神来的黄子澄还是难以相信。 他猛地快步上前,走下台阶,怒斥道:“你可知假报军情,欺君罔上,该当何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