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这只是略施小惩,还有一个更大的坑在等着!
下方的文官们,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 设置咨政处,由他们代理朝政? 真没有听错吗?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最大的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 而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离不开处理朝政。 唯其如此,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受礼教的约束,很少有人敢想帝王宝座。 但几乎所有读书人,都渴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权相”,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天下。 立功。 当然,任何一名读书人,一旦成为“权相”,又会遭到其他读书人的疯狂围剿。 文无第一。 治理天下的人,为什么不能是我? 故而,读书人所希望的,就是皇帝不理朝政,好好做一个道德楷模,做个礼节性的样子就行了。 天下怎么治理,应该交给我们,而不是皇帝。 说得好听一点,叫“垂拱而治”。 说得不好听一点,你当一个“招牌”就行了,我们负责管理国家。 当然,他们这样想,也不能说全然没有道理。 毕竟,能进朝堂,成为重臣的人,无一不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 人中龙凤,精选细选出来的“精英”。 而帝王,除了第一代开国皇帝之外,后世的皇帝,由于世袭制度的存在,并没有经过大量的筛选。 遗传学上来说,并不存在什么龙生龙,凤生凤。 有这样的情况,但只是极个别的例子。 大多数时候下,后代的智商,都遵循“均值回归”。 第一代是精英,第二代往往不如第一代,而是泯然于众人。 全靠继承第一代的遗产,荫庇于第一代之下,才能勉强支撑。 而普通人的孩子,虽然大多数都极其普通,但总有极个别天赋异禀的。 真正论个人能力,这些挑选出来的“天赋异禀”之人,自然要胜过没有经过挑选的二代继承者。 这些二代继承者也许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过特殊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仍然要远远强于普通人。 但与“天赋异禀”的绝世天才相比,就很难比得上了。 而朝堂上的大臣,大多数都有一股傲气,相信自己是天才,远超常人。 当然,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事实。 能中科举,再一步步从底层官员升为朝廷大员的人,没有一个简单易与之辈。 每一个都是人精,每一个都是“老狐狸”。 但听到朱允熞说出这番话,老狐狸们也坐不住了。 “太孙殿下此言,下官以为颇有道理。治国之道,重在用人,只要知人善用,简能而任,主政者又何须事必躬亲?” 刘三吾率先站出来道:“只是设置咨政处,代理朝政,兹事体大,陛下恐怕不会同意。” 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政事都是亲自处理。 大臣也看得出来,陛下这是要将一切都牢牢抓住,他们自然不敢干涉。 虽然心中都十分想代理朝政。 却也只敢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皇帝了。 不然,冒犯了老朱,可不是开玩笑的。 此际,听朱允熞主动提起,他们一个个都砰然心动。 但又不得不担扰。 “是啊。太孙殿下所言甚善,但陛下那里,不好过啊。” “下官等自然愿意为国分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陛下……” 这些人一个开始告苦。 他们想归想,却狡猾成性,不愿意去触老朱的楣头。 “皇爷爷的身体大不如前了。”朱允熞面色严肃,大声斥责道:“你们身为臣子,就忍心看陛下这般cao劳吗?” “朝廷养士是干什么用的?” “你们身为朝廷重臣,百官表率,不为朝廷分忧,陛下分忧,养伱们何用?” 几句话说得这群大臣一个个面臊耳红,垂头低首,恨不得将自己埋进沙子里才好。 不就是占领道德高地吗? 这招我也会! 朱允熞“咳咳”了两声,觉得时机也差不多成熟了。 “孤知道你们也很难,怕皇爷爷生气,将你们革职杀头。” “但谁不难呢?” “身为朝廷大臣,岂能没有一点担当?” “这样吧,孤也不用你你们去直言进谏。就先试着帮孤处理一下今天的奏章,让陛下也看看你们的能力。” “你们先看奏章,然事,每人都用一张纸条,写上处理意见,夹在奏章里面。” “记得,处理意见要简单明确,切中要害,不要写太多的字数。” “要不然,这么多奏章,你们也处理不完。” “待你们每个人都批完了,写好了,孤再来检查。” “这也是考验你们代理朝政的能力。” “若是所批意见皆切中要害,处理得当,孤日后必向陛下请旨,让尔等进入新设立的咨政处,代理朝政。” “希望尔等不要让孤失望。” 听到朱允熞这样说,这群大臣一个个都激动了起来。 处理朝政,批阅奏章,这可是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如今,机会来了。 谁还不想趁机表现一下呢? 就算不为了升官提职,只为了体验一下处理政事,批阅奏章的梦想,也值了! “下官等谨遵教诲,必定竭尽全力,为太孙殿下效力,为陛下尽臣子之本分。” 包括黄子澄,齐泰在内,都没有再反对。 他们也想抓住这个机会。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朱允熞满意的点了点头。 又道:“百官所上之奏章,非是小可,为防遗失或被偷盗,不得带出文华殿。” 说完,他又吩咐道:“来人,搬几张桌子进来,诸位大人就在这里批阅,处理。” 很快,太监们搬来桌椅,又给他们所有人都送上文房四宝。 随后,朱允熞将手中堆积如山的奏章,分发下去。 这群官员便开始一个个认真看起奏章来。 虽说他们以前也经常看奏章,但直接批阅,提出处理意见,却还是头一回。 在此之前,也就是只有在老朱问起如何处理的时候,才能说上话。 此际,自己动手批阅奏章,一个个不知道有多兴奋。 虽然只是草拟出意见,不是最后定夺,但已经足够他们高兴了。 朱允熞看着他们勤奋工作的样子,满意的点了点头。 解放了! 随即,他令太监们给自己送上零食水果。 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他们工作。 小样。 想折磨我,还是先体验一下自作自受的感觉吧。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朱允熞闲着无事,也开始提笔写起东西来。 让这些人批阅奏章,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还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 君主专制越后就越完善,到了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了巅峰。 清朝有许多不好的地方,可以说很多方面烂得一塌糊涂。 但唯独在皇帝集权上面,堪称封建王朝的典范。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军机处的设置。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也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另外,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 如此一来,军机大臣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在皇帝掌中任意起落。 不过,在朱允熞看来,军机处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而且,在他看来,还有另一个制度,其对皇权的影响,甚至还要超过军机处。 那就是保密制度。
大明文官对皇帝的制约,归根结底,来自封建礼教道德压力。 而要形成这种压力,首先要占据舆论高地。 舆论的力量,来自公开。 私底下是不存在舆论压力的。 一旦由公开转为保密,就无法形成强大的舆论,对皇权就构不成任何压力。 大明臣子上的奏章,基本上都是公开的。 上了什么奏章,写了什么内容,顷刻间传遍朝野。 比如说,海瑞上《治安疏》,也就是《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奏章一上,朝野皆知,舆论纷纷赞扬,文官都出来给他站台。 如此一来,嘉靖皇帝若是杀他,就等于成全了他的美名,反而让自己坐实了“昏君”之名。 反过来说,若是奏章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严禁透露给第三者。 那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 皇帝想杀他就杀了,完全没有任何压力。 不管他的是啥,反正除了皇帝和他自己,别人也不知道。 同时,如果奏章是保密的,大臣们就会相互告密。 等于大家都成了皇帝的耳目,遍布京城内外,中央地方,谁也不知道谁向皇帝打了什么小报告。 这也是为什么清朝不需要锦衣卫,东厂,西厂,却仍然能对臣子实行极好的监控的原因。 当然,朱允熞所想到的保密制度,要在清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后世的保密制度,较之清朝,又要高出很多了。 还有这些文官,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们帮着处理奏章,提出意见。 但若想借此染指最高权力,那就是想多了。 至少,在他当储君,当皇帝的时候,他绝不允许。 不过,若是他死后,倒不是不可以建立新的制度。 至少是引进更多的监督。 毕竟,谁知道自己未来的后代,是什么德行呢? 若是一个废物皇帝,将整个国家都玩废了,那就不好了。 这时候,就需要制度约束和制度纠正了。 朱允熞默默想着,心中已渐渐有了完整的方案,笔下的记录也越来越快。 不多时,他便差不多写完了。 抬头一看,只见下方的官员们,都还在一个正襟危坐,批阅奏章。 上千封奏章,可不是每个人只看一部分。 而是每一个人,都要将每一封奏章都看一遍,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此来分辨谁的意见更好。 朱允熞写完之后,便开始悠哉闲哉的吃起了零食水果。 “诸位大人,这些奏章,今日可一定要批阅完啊!今日事,今日毕,明日还有新的奏章要批呢。” 朱允熞见到黄子澄揉眼休息,立即好言提醒道。 一边说,一边笑吟吟的看了他一眼。 黄子澄全身一颤。 看了一眼旁边堆得老高的奏章,肠子都悔青了。 早知道要自己来批阅,还鼓动朝臣,上这么多奏章干啥呢? 这不是坑自己吗? 但现在,也只能硬着头皮批阅下去了。 一天没休息,他现在已经精神恍惚,头昏眼花了。 可一想到这辈子难得有批阅奏章的机会,他便咬紧了牙关。 如此良机,不能错过。 绝不可以称病告假,临阵退缩。 就算是死,也要批阅下去。 黄子澄很快又翻开了一本新的奏章,认真工作起来。 …… 朱允熞满意的点了点头。 下一步的计划,也正在心里筹划着。 让这些人看奏章,只是第一步。 既是为了对他们略施小惩,也是为下一步的计划做铺垫。 接下来,还有一个更大的“坑”,等着他们主动跳下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