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在线阅读 - 第167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69)

第167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69)

    《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西汉文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它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该书出土时本无书名,因其目录列有52种病名,且在这些病名之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所以整理者据此而给该书命名。全书约15000余字,涉及病名100多个,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

    《五十二病方》所记载的病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病最为多见,包括了外伤、动物咬伤、伤痉(破伤风)、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和肛肠病。内科疾病有癫痫、疟疾、食病、癃病、痉病、淋病及寄生虫病等;儿科疾病包括癫痫、瘈疭等;此外还涉及了产科病、眼科病等。

    书中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如书中形象地描述了冥病(麻风病)的症状如螟虫啮穿植物内心,其所发无定处,或在鼻,或在口旁,或在齿龈,或在手指,使人鼻缺、指断。反映出当时对这种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症状的认识已较为深刻。

    又如,书中关于“伤痉,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伤而颈(痉)者……其病甚弗能饮者,强启其口,为灌之”的记载,清楚地描述了痉病(破伤风)的两个主要症状枣角弓反张和牙关紧闭。这些记述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最早的,而且都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240余种药物中有草、谷、菜、木、果等植物药,还有雄黄、水银等矿物药。书中很多药物的功效和适应症都与后世医药文献和临床实践相吻合。书中还记载了有关药物的采集、收藏方法等,反映了西汉以前药物学的发展。

    《五十二病方》所记载的方剂大多是由二味以上药物组成的复方。例如治“疽”病方中,有白敛、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七味药。根据疽病的不同类型,调整主药的剂量,提出“骨疽倍白敛,rou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体现了早期的辨证论治思想。

    据对书中283首医方的药物配伍、剂型、方剂用法的分析,认为该书已初具方剂学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有理论指导、有实践意义的方剂学体系在先秦已初步形成。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方剂虽仅明确提及丸剂,但实际上已根据疾病的情况及病人的体质,分别使用了丸、饼、曲、酒、油膏、药浆、汤、散等多种剂型,并对方剂的煎煮法、服药时间、次数、禁忌等作了一定的记载。

    书中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书中有关创伤的16种疗法(止血、镇痛、清创、消毒、包扎等)以及烧灼结扎术、结扎摘除术、瘘管清除术等痔疮手术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外科技术。

    《五十二病方》保存着远古时期传流下来的若干方药,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书中对一种疾病有不同的疗法,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名称,甚至一个字的写法前后不统一,又如不少的方后注明“尝试“,“已验“,“令“(即善)字样,充分证明是劳动人民群众经实践而积累成的,充分反映了西汉以前我国医药学的发展情况。

    《五十二病方》这类文字较多见;而隶书也是从周秦篆书演变来的,字体已接近楷书,由于隶书结构简省,书写方便,所以在汉初已取代篆书,由此可证《五十二病方》文字是汉以前的文字。

    据考证,帛书书法字体,颇与《秦金文录》、《诅楚文》等秦铭文相仿,基本属秦系小篆文字,其中有些文字结构类似战国早期的楚国文字,由此可以推论,出土帛书中《五十二病方》的字体算是较早的一种。其篆书年代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四世纪春秋末至战国之际,甚至更早,其抄录年代则不晚于公元前三世纪末秦代或秦汉之际,并于汉文帝十二年随葬于墓,无疑它比《黄帝内经》还要早一个较长历史阶段,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集著。

    《五十二病方》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涉及面较广,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外科内容突出。使用的药物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有药名247个,大约是《神农本草经》的三分之二,可是有一半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见的,有些药物用了很古老的名称,如“答”就是小豆,还有“啻牛”已不知为何物。

    对于方剂也是由单味药到药物的配伍使用,全书283方中,除祝由方31方,残缺不可辩认者46方,纯属灸法,熨法,不用药物者9方,其余197方中用单味药78方,两味上者119方,从这里可以看出,先秦时期以一二味药物组成方剂为多见。此时中药理论刚刚产生,正在由单味药应用向多味药配伍的过渡。

    辨证论治在《五十二病方》开始有了初步体现,如疽病方这一记载:“治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骨疽倍白蔹,rou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同一疽病,症候因有骨疽、rou疽、肾疽的不同,治疗也就有倍白蔹、黄芪、芍药的区别,根据症候的变化改变方剂比例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祖国医学早期的辨证论治思想的依据。

    又如“牡痔、牝痔”的治疗共有12方,而每方的主治证候都不一样,治疗则又有外敷、熨法、角法及外科手术等。从这些方法中不难看出,《五十二病方》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在当时已初步形成、

    与现存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照,可以发现《五十二病方》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更为原始、古朴的特色,还看不出《内经》中已经出现的五行学说的痕迹,阴阳学说也几乎没有反映,难得提到脏腑,没有各个腧xue(即xue位)的名称,只提到过“泰阴”、“泰阳”两个脉名,书中的治疗方法有灸法、砭法而没有针法。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书里记载的某种疾病往往有几种不同的疗法,同一药物也常常几个不同的名称,甚至字的写法前后也不统一,这些可以证明283个医方是长期搜集和积累的成果,其中不少医方后面注明“已验”、“尝试”、“令”(灵验的意思)说明它们曾在医疗实践中经历过反复的验证,里面可能保存着不少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原方。因此《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无疑早于《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古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