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青年必读书手册在线阅读 - 第59节

第59节

    生,但是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院,收了很多门徒,讲授

    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诗学等课程。由于他的教学活

    动在运动场里的散步区进行,边走边讨论问题,因此他和弟子们又被称为“逍

    遥学派”。在西方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两大类,一类是对话体的,供一般人阅读;另一类

    是授课的讲稿、笔记。形而上学属于第二类,它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代

    表作。原名物理学后诸篇,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都是非常抽象的命题,所

    以中文译者根据易经里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给它

    另取了个高雅的名字,叫做形而上学。如果按照内容来衡量的话,那它

    的确是符合形而上的“道”了。在漫长的西方哲学史当中,它的权威性几乎

    同中世纪基督教教义的权威性一样,不容置疑。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后来的形而上学思想并不是一回事。

    在欧洲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流行着一股思潮,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

    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方法由大哲学家培根

    等人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面,就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思想。形而

    上学思想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主

    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这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有根

    本的不同,因为他的“形而上学”谈及实体问题时,既包含着唯物的色彩,

    也包含着唯心的色彩。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广博学识使

    他的哲学体系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包容性。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

    才得以确立他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形而上学不但集中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而且它还被后人

    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其中的许多名词、术

    语、观念已深入西方各门学科领域,直至今天还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对于我

    们了解亚里士多德本人的思想乃至古希腊哲学面貌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内容梗概

    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述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形成和性质。他把广义

    的知识或科学分为三大类,即实践的科学、制作的科学及理论或思辩的科学。

    制作科学如诗歌的任务是制造,其目的体现在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实

    践科学如政治和伦理包含行动的目的,其意义体现在行动或活动本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科学是自足的科学,尽管它们不直接指导具体的

    生产和制作活动。因此,实践科学要高于制作科学。但是,实践科学一般不

    包括自己的工作对象,比如,政治不包括作为其工作对象的城邦和公民。从

    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科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自足的科学。真正自足的

    科学是理论科学,这其中就有“形而上学”。它不仅包括行动的目的,而且

    还包括自己的工作对象,即思辩的内容。所以,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

    命名为“第一哲学”。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

    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普遍的存在,而其他各学科则是从这个全体上

    割取一部分进行专门化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原初有四种最基本因素:第一,质料因,即构成

    事物的原始材料。第二,形式因,即事物的本质、整体。第三,动力因,即

    各种质料运动和变化的缘由。第四,目的因,即事物所要寻求的目标。这就

    是著名的“四因说”。在这四种因素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物质

    的概念,但他认为“质料”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并且他把形式因看成

    是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认为四因都可以归结为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将质料

    形式化,达到其目的。质料只具有潜在性,形式才是现实存在。通过这番论

    证,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以及德谟克里特的唯物主

    义原子论。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实体”问题。他把“实

    体”定义为一切事物相关的本原,即等同于他所说的“作为存在的存在”。

    他还推论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非感性的实体,作为一切运动的第一发动者,

    实际上指的就是神。亚里士多德最终在神的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认

    为,神的活动是理论科学之“自我实施”的最佳典范,神是“思想的思想”,

    是宇宙万物的最初的动因和最终的目的。

    精彩篇章推荐

    1.卷一章三论述了四因说,宇宙万物都具有四因,即质料因,形式

    因,动力因,目的因。

    2.卷十二章十论善,善在宇宙间**于万物之上,为万物作安排,

    是根本的原因。

    精彩语言辑录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真理像谚语的门户,没有人会错入,以此为喻,则学问不难。

    同样属性在同一情况下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

    现存各物必出于先在各物。

    一个部分,可以是形式,或是形式与物质的结合体,或是物质的

    部分。

    一事物的真相就在这事物的本身。

    一切潜能或如感觉,秉于内涵,或如吹笛得之于实习,或如艺术

    得之于研究;凡由实习与理知所得的潜能,必先经cao练。非理知潜能之

    内涵于蕴受者,不假cao练而自备。

    由于思想活动,理性才获其至善。

    各级差异的系列,溯到其全异处便抵达这系列的终点,终极以外,

    更无事物;一切事物既尽包于两极之间,故以终为全,既称为“全”,

    便无所仅于它物了。

    纯粹理性批判

    作者:德康德

    成书时间:1781年

    类别:外国哲学

    版本推荐: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版

    书海领航

    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

    巨著。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子,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

    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

    过了他漫长的一生。

    康德1622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

    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

    肃。他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名低级教师。此后他潜心

    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

    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1770年

    后,他转向哲学研究。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的

    重要背景之一,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而随着统治

    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现代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

    现,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为人们建立一个最完善的道德法则世界。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钻研终于使他于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

    判这一巨型哲学著作。在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担了为数学和物理

    学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辩护的任务,他高举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长期以

    来弥漫于欧洲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桎梏人们思想的封

    建神学,以至于在这次批判之后,“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

    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1788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

    论证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证实道德法则的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在1790

    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富于挑战性的

    言词在极广阔的领域内提出一系列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康德“真”、“善”、

    “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将自古希

    腊泰利斯开创的西方哲学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高峰,使康德与政治家腓特烈大

    帝,诗人莱辛并列为德国启蒙时期的代表。

    正当法国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之时,康德以自己的“三大批判”巨著在

    德国引发了一场哲学革命,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先河,以后的德国哲学家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以及欧洲的新康德主义者、意志主义者、各种流

    派的实证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康德思想的影响。时至

    今日,康德学说仍是西方哲学界研究的重要科目。

    纯粹理性批判很早被介绍到中国,被认为是最难读懂的哲学著作之

    一。其中译本分别于1957年由三联书店和196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

    蓝公武。

    内容梗概

    “纯粹理性”是指**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

    行考察。康德为本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

    限。本书分为篇幅很不相称的两部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

    其中“先验原理论”为全书的关键和主体,同时也是最难于阅读的部分。

    18世纪的欧洲哲学界,认识论问题占据突出的地位,并形成了以莱布尼

    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和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两大认识论派别。康德认为认识

    论问题如不解决,哲学只能在歧路上徘徊。他首先批判了当时欧洲流行的莱

    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唯理论,指出莱布尼茨认为不需要感觉经验,仅凭人类的

    理性思维便可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可以达到真理,是“独断”和

    荒谬的。康德坚决认为人的心灵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莱布尼茨代表的旧形

    而上学是虚伪的。康德同意休谟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但他

    也批评了休谟否认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这实际上是否定科学知识。康

    德意识到了争论双方都有片面性,在批判双方错误的同时,也指出双方的说

    法都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康德的观点是,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知识来自

    于理性。依康德的这一观点,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官提供

    的后天感觉经验,这些经验是混乱零散的东西;另一个是人类头脑中先天固

    有的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

    力对感官提供的后天经验进行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因此人们头脑中任

    何一个科学知识都是这两方面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人类是如何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呢康德指出,人类的理性中存

    在着“时间”和“空间”两种“直观形式”,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并

    且是经验形成的前提条件。康德认为,即使人的感官没有任何实际对象,“时

    间”和“空间”世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我们

    体验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连串处于“时间”和“空间”形式中的过程,人们

    运用“先天的”思维形式对这一过程混乱零散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人

    们才能获得感性认识。所以只有从人类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与时间,它们

    不可能离开人类主体而**存在,它们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先天

    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康德进一步指出,人们通过“时间”与“空间”形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并

    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认识直观材料,不能算科学,还必须经过

    更高一级被称为“知性”的人类思维活动。而“知性”则是运用范畴、概念

    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

    的。”所以必须将两者联合起来,才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他把“知性”

    自身规定为包括统一性、多数性、必然性、偶然性等12个概念或范畴,“知

    性”活动把这12个概念或范畴运用到直观形式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中去,使这

    些材料具有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才能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知

    识。与“时间”和“空间”相同的是,“知性”也不从自然界中得出它的规

    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加于自然界,所以正如康德所说,“人是自然界的立

    法者。”

    最后,康德指出,人类通过“知性”获得的科学知识,仅仅是对“现象

    界”的认识。而“现象界”中的东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能满足人类的

    求知**。要超出“现象界”的认识,进一步把“知性”的各种知识再加以

    “综合”、“统一”,把它们整理成无条件的,绝对完整的知识,这是人最

    高级的认识活动能力,叫“理性”。康德认为“理性”企图达到最完整、最

    高的统一体:灵魂、世界和上帝。康德把这三个统一体称为“理性的理念”,

    这些理念都是“现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们称为“自在之物。”康德断言

    说,“自在之物”是超经验的,不属于人的认识范围,因而不能用“知性的

    概念”去认识。然而,当“理性”去追求“理念”时,却又必须运用“概念”、

    “范畴”去认识他们,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这一矛盾称

    为“二律背反”。康德利用形式逻辑的归谬法来论证“二律背反”,即事先

    肯定命题的反面,然后论断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对立的反命题,来证明正命

    题是正确的,从而证明理性要求超出“现象界”范畴,去达到最完整、无条

    件的“自在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至此,康德完成了他的认识论学说体

    系,并骄傲地声称,他在哲学界中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认识中

    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

    是无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根本达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在人的认

    识所达不到的领域,应当留给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说:“我发现必须否定

    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

    精彩篇章推荐

    1.两版序文阐述人类理性的任务以及自己工作的意义。

    2.导言第五节论述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正确的判断,才能给我们

    正确的知识。

    3.纯粹悟性概念即范畴见本书第二部笔一编第一卷第三节。这是人

    为自然立法的根据。

    4.二律背反见本书第二部第二编第二卷第二章。康德提出了二津背

    反的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它对以后的哲学家有无穷的启发。

    精彩语言辑录

    现代尤为批判之时代,一切事物皆须受批判。宗教由于其神圣,

    法律由于其尊严,似乎能避免批判。但宗教法律也正因此引致疑难而不

    能得诚实的尊敬,盖理性惟对于能经受自由及公开之检讨者,始能与以

    诚实之尊敬。

    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的了。

    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

    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目的。

    我发现必须否定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

    创造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

    年轻人相信许多假的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的东西。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

    成书时间:1817年

    类别:外国哲学

    版本推荐:贺麟译,商务印书馆版

    书海领航

    黑格尔17701831是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与康德、费

    希特、谢林等人比肩齐名。人们称黑格尔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