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残明在线阅读 - 第一二九章 赠君以龙种

第一二九章 赠君以龙种

    身为统帅,任何情况下都要考虑到最坏的可能,并提前做出准备。

    根据宁镇前线送来的诸多战报,济尔哈朗的大军一直在主动进攻,一直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郑成功参战后情况虽然变得复杂了,但济尔哈朗仍然有很大的机会打赢这一仗,多尔衮更多只是未雨绸缪,考虑到万一战事不利,派谁去救援济尔哈朗。

    是的,这就是“最坏的可能”了,济尔哈朗麾下都是清军中的精锐,万一战事不利,最多向湖广的孔有德学习,躲进南京城里坚守不出,楚军不可能把他的几万大军一口吃掉。

    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派谁去救援济尔哈朗呢?多尔衮挑来选去,选中了吴三桂。

    济尔哈朗麾下囊括了半数八旗精锐,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江南则是清廷的粮赋之本,同样不能有任何闪失,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最坏的可能”,哪怕丢掉汉中,丢掉陕西,也必须调吴三桂南下。

    但是洪承畴知道,多尔衮既然提前想到这个问题,就会对陕西、汉中作出安排,不会事到临头才被迫采取壮士断腕的极端手段。

    他的思维极其敏捷,下意识地问了多尔衮一句,是不是打算和西军议和。

    议和这种事不是那么简单的,他本来只是顺口一问,没想到,多尔衮竟坦然承认了。

    一厢情愿!

    不靠谱!

    “这……,怕是不易啊!”

    如果换个人声称要和西军议和,洪承畴根本不会理他。但这番话从多尔衮嘴里说出来,分量自然又不相同。洪承畴意外之余不得不认真考虑,和西军议和到底有几分可行性。

    “自古以来两军谈和。要么是俯首称臣,要么是以战促和,西军却分明不在其列……皇父摄政王素来深谋远虑,想必还有长远安排,老臣愚钝,看不透其中奥妙。”

    别在这打哑谜了,说吧,你手里还有什么牌?

    多尔衮淡淡一笑:“漕督王文奎近日送来一份急报,他在清剿安庆府叛贼时发现了一名隐匿的朝廷要犯。此人对外自称王士元,三木之下,却招供实为崇祯四皇子朱慈焕,于顺治元年被李闯乱军胁裹出京,辗转逃到安庆府,隐姓埋名藏匿至今……”

    听到多尔衮说得有鼻子有眼,细节越来越精确,洪承畴骤然抬起头,毫不掩饰脸上的震惊之色。

    “胜朝的永王么?我当年见过他的……”他目光闪动。淡淡说道:“该不是王文奎搞错了吧?这些年多有侥幸之徒假托崇祯皇子之名,或者邀取朝廷恩养,或者蛊惑百姓作乱,当年伪明弘光帝就闹出假太子案的笑话。这个自称朱慈焕的王士元也定系假冒,应当命王文奎将其速速处死!”

    如果此人真是崇祯的皇子,对清廷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当然要把他杀掉,但是满清自称继承前明胜朝的正统。多尔衮和顺治时不时还去拜祭明朝帝陵,总不能公然把崇祯的皇子杀掉。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必辨查真伪,直接以假冒的名义把他杀掉。(按照满清的说法,明朝是被李自成推翻的,满清是从李自成手里夺取的天下,清军为了吊民伐罪,为了给崇祯帝报仇才挥师入关,至于弘光朝和隆武朝等南明政权,都是不合法的伪明。)

    “哈哈哈,倒也不必!当年李自成入北京,尚且加封崇祯太子朱慈烺为宋王,难道孤王的胸襟气魄,还比不上李闯一介草寇么?”多尔衮突然放声大笑,笑声慷慨豪迈。

    洪承畴微微一挑眉毛:“王上此言何意?”

    “你从宫中挑选几个老成的女官太监,代我去安庆府走一趟吧,看看这个朱慈焕是真是假,若系宵小之徒假冒前明定王,直接斩了就是,若真是定王本人,就想个法子把他暗中送给孙可望。”

    “嘶……,这,这的确是一箭双雕的妙计,却有饮鸩止渴之嫌,皇父摄政王请稍候,待老臣斟酌一二。”

    事关重大,洪承畴把君臣之间的虚礼全都抛在一边,反复权衡着其中利弊。

    好容易抓到敌方的重要人物,却要把他完好无损的送回去,乍一听有些匪夷所思,但是细细想来,却是一步意味深长的好棋。

    西军孙可望之所以归顺隆武帝,更多是迫于形势,如果让他得到崇祯皇子,他会怎么做?

    直接杀人灭口?

    别开玩笑了,这样对他有什么好处?满清借刀杀人之余,还捏住了他的痛脚,只要揭露出来,孙可望立刻就会遭到千夫所指。

    把朱慈焕交给隆武帝?

    这个有可能,孙可望把自己摘出去了,烫手的山芋却交给了隆武帝。隆武帝得位不正,面对桂王朱由榔都心虚气短,突然冒出来一个正牌的崇祯皇子,南明内部必然发生极大的混乱,甚至有爆发内战的可能。

    把朱慈焕暗中藏起来?

    这个可能性同样存在,但他一旦这么做,后面的事态发展就由不得他了,满清可以把这件事捅出来,用足够的证据暴露他的狼子野心,离间西军和隆武朝廷的关系。

    直接奉朱慈焕为主,和隆武朝廷决裂?

    暂时来说,这个结果对满清最为有利,可以说是双手欢迎,孙可望如果和隆武帝刀兵相见,当然再顾不上攻打汉中和陕西,只能和清廷谈和。

    其他的一些可能性,比如隆武帝一见崇祯皇子现身就慌忙退位禅让,根本不用考虑。

    总的来说,这件事对满清利大于弊,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却没有任何损失,还可能缓解军事上的燃眉之急,唯一的担心之处。就是孙可望利用朱慈焕坐大,将来造成更大的麻烦。干掉了一只饿狼,却养肥了一只猛虎。毕竟朱慈焕是正牌的崇祯皇子,号召力远非隆武帝朱聿键可比……

    洪承畴想到这里,有些犹豫。

    “请问皇父摄政王,朱慈焕此人,可有英主之象?”

    “据王文奎所言,不如朱聿键甚矣。”多尔衮拿起漕运总督王文奎的奏折,递给洪承畴:“此人年方十六,是个生性懦弱的少年,被擒后再三向王文奎乞活。声称我大清有三大恩于前明,愿意世代效忠为一顺民……”

    洪承畴接过奏折细看,朱慈焕声称的三大恩就是清廷打败李自成,为崇祯帝报了大仇,还经常拜祭明陵等等,根据王文奎的调查,朱慈焕也的确没有明显的造反行径,长期在乡间隐居,要不是捻军突然杀入安徽。谁也想不到朱三太子就藏身在安庆府。

    “如此,此计可行,我去安庆府后再看看吧,朱慈焕若是内藏jian诈之徒。再请皇父摄政王定夺。”洪承畴把奏折仔细看了一遍后,点头表示赞同,治理天下从来没有万全之策。把朱慈焕交给孙可望,对清廷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却能给南明狠狠地添一回乱,就值得去尝试。

    他想了想。又问道:“王上是否打算以此人为质,与西军议和?”

    多尔衮笑着摆摆手:“哎——,左右都要把人交给他的,但凡这件事闹起来,他还有心思打汉中么?只要拖上几个月,等我平定山西之乱,自然亲统大军将其逐回云南!”

    ……

    说说朱三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朱三太子案闹得沸沸扬扬,清廷在山东汶上县发现了一个疑似明朝皇室子孙的老人,今年已经七十五岁,自称王士元,他的儿子都排“和”字辈,名字都用土字旁的怪字,完全符合明朝皇室的起名规律,抓起来上刑一审,他果然交待自己是崇祯的皇子,多年来隐姓埋名才苟活至今。

    这个案子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张廷玉等五位大学生联合审理此案,最后向康熙上书,这个老家伙明显是个冒牌货,建议把他和他的子孙全部处死……说你是假的,你就是假的,把你全家都杀掉,斩草除根!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满清编纂的《明史》中,所谓的朱三太子子虚乌有,崇祯的几个皇子很早都死掉了,皇子朱慈焕更是幼年夭折,所以这个王士元肯定是假冒的。

    但是后世的明清断代史史学大家,比如孟森,比如顾诚,都认为王士元确系崇祯皇子无疑。

    到底该相信谁呢?我们来看看《明史》中的相关记载。

    “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

    这段话出自《明史悼灵王传》,细节描写栩栩如生,画面感非常强,总之告诉我们一件事,朱慈焕五岁的时候就挂掉了……在朱三太子案中,被杀掉的王士元自称朱慈焕,偏偏朱慈焕幼年夭折,所以他肯定是个冒牌货。

    看起来,这套逻辑完全可以自圆其说,似乎无懈可击。

    让我说,扯淡!

    把上面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我们再来看一遍——朱慈焕是崇祯第五个儿子,五岁的时候得了急病,崇祯帝去看他,朱慈焕突然蹦起来说道:“九莲菩萨说了,你待皇亲外戚太过刻薄,几个儿子都活不长。”然后一蹬腿死掉了。

    你这是“正史”啊!

    不是起点的玄幻小说好不好?

    五岁的小孩病得要死,临死前装神弄鬼,对崇祯说出这么一套话,骗鬼呢你?!

    简单来说,《明史》对朱慈焕的记载纯属扯淡,对崇祯的几个皇子也鱼目混珠,故意张冠李戴,背后肯定有猫腻。

    孟森是民国时期的史学家,是清史研究的奠基人,尤其对满清开国史研究最深,他曾经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