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苏国叛乱(求订阅!)
心里一直想有个答桉,可让丹鼎道直接去问,他们却有些不敢。 因为按照原本的推论,此时陆渊应该已经是凝聚一气的修为,论起实力,已经不弱于自家道主,甚至可能犹有过之了。 再加上对方是一国之君,手握数十万雄兵,还有一位先天妻子。 以上种种条件加起来,哪怕是丹鼎道,也不敢忽视。 甚至要把对方当做,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一个存在,来对待了。 所以直接去查问陆渊情况,说真的,丹鼎道是有些不敢的。 不然对方若是真的没几年好活了,然后一个想不开,走了偏激,觉得如今一切情况,都是丹鼎道造成的。 接着就杀上门来,想要把这些让自己这么早死的仇人,给拉着垫背,那可就没地哭去了。 这是很有可能的。 不要忽视一个将死之人,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情? 真把人逼急了,都没几天好活了,还有什么可在乎的? 尤其是一些枭雄。 对于自家性命,看的比所有的都重。 在他们眼中,除了自己,其他一切的基业、家人、名声等等,那都是可以舍弃的。 因为基业没了,可以再创。家人没了,可以再找。名声没了,日后成就大事,自有人来给自己洗白。 所以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性命。 丹鼎道传承近万年了,门内流传下的典籍,没少记录这种事情,对此当然有着防备。 不过太平道书实在太过重要,关乎丹鼎道未来传承,因此哪怕有着再多顾虑忌惮,陆渊那边还是要去一趟的。 但直接过去,还是太过突兀,而且目的也显得太明显了。 大家都有过交易,都清楚太平道书是个什么情况。 此时你丹鼎道派人过来,不就是过来想看看,我什么时候死吗? 因此可以预见,陆渊绝对是很不待见丹鼎道过去的。 而且双方的交易也都结束了,此时彼此谁都不欠谁的,其实当领到也没名义去找陆渊。 尤其是在此前,陆渊明确表露了不欢迎态度之后。 故而思虑之下,最终丹鼎道的道主林清玄拍板,还是派安丘真人去一趟,名义就是拜访故友。 当然,他也清楚,知晓安丘与陆渊之间并没什么情谊,这只是找个借口罢了。 重点是安丘真人去拜访的时候,所携带的上门礼物。 上千万两银子。 你楚国不是在谋划着攻打大长和国吗? 对于楚国的净化,一直派遣细作盯着陆渊动向的丹鼎道,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 因此自然知晓,如今楚国虽然恢复的还不错,但国中久经战乱,仓储早就空了。 近些年还大规模移民,国中养着二十余万兵马,现在又练什么水军? 这一桩桩一件件,哪样不用花大笔银钱? 而以楚国区区三郡十七府的地盘,真的能支撑得起这些大支出吗? 所以丹鼎道断定,楚国如今一定是缺钱的。 不然大长和国已经乱了两年了,此国就挨着楚国边上,打起来可谓方便至极。 可为何陆渊此时都还没动作? 以从种种细节处得到的消息来看,林清玄推论,这肯定是在缺钱。 打仗是很耗费钱的。 兵法不是都说了吗?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看看上面的举例,就可知大军出征,耗费有多么大。 大长和国可是大国,据拥两郡之地,数千里之土。户口百万,甲兵数十万。国中更有两位先天宗师。 以这等实力,楚国想要图之,少说也要十万以上的兵马,更要有陆渊亲自带队。 这里面的耗费可不小。 既然你楚国承受不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时间流逝,坐失机会。 那我丹鼎道干脆雪中送炭,再送你一千万两银子,帮你出了两年军费如何? 给了这么大笔援助,你陆渊总不好,将我丹鼎道的人推之于门外了吧? 而只要能见到陆渊,能在他身边留个几天。 林清玄自信,以自家安丘师弟的修为眼界,看穿那位楚王的虚实,是绝无问题的。 到时他到底有没有修练太平道书,修了的话又还有几年好活,现在到底是个什么境界,自然也就一切清晰了。 能弄清楚这些信息,区区千万两银子,花就花了吧。 反正他丹鼎道家大业大,传承万年,门中储藏的金银珠宝不知有多少,眼下也就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罢了。 咱不差钱。 就这样,丹鼎道众修商议过后,随后便一制通过了道主的决议。 随后,丹鼎道的关系网络便发动起来,开始如上次一般,准备往楚国输送这千万两的见面礼。 而安丘真人,则在决议通过后,早早的就出了山门,往楚国而去了。 在援助到来前,他倒也不会先去见陆渊。 那样能不能见到先不说,首先没有好处,安丘便能肯定,那位楚王绝不会对自己有好脸色。 毕竟一个盼着你什么时候死的人,跑来面前晃荡,任谁看见了,心里能不讨厌? 所以先到了楚国后,他准备先在那边走一圈,收集些情报,看一下楚国的民情。 虽然各地都有探子传回的消息,但只看书信汇报,终比不过自己亲眼见一遍,经历一遍。 若能熟知楚国详情,或许稍后见陆渊时,也能起到不小作用。 想要将一千万两银子,跨国运往楚国,并没那么容易。 虽说这次只运银子,没有各种甲胃兵器、粮食物资,能轻松许多。 但等银子运到,最快也要三个月后。 三个月的时间,足够把楚国走一遍,看看这个新生强国的底细了。 安丘心中对此,早就有所规划,可谓胸有成竹。 …… 这边丹鼎道准备来探一探自己的底细,陆渊对此并不清楚,也更没那个渠道网络,去探查梁国的消息。 不过对于和丹鼎道,最终会有撕破脸的那一天,他却是早有预料的。 长生之秘不能暴露,既然如此,太平道书自然不能作为自己明面上的功法。 哪怕自己确实在主修此法。 但事关性命,该有的伪装,还是要有。 自己最后以主修五雷书的面貌,出现在世人、乃至九州修仙界面前,这是早定下的策略。 所以最后和对方决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早早的,陆渊就开始针对丹鼎道可能的报复,进行着积极准备。 其中最关键的准备,自然就是加快太平道书的修行了。 只要把自己的仙道境界拉上,修炼到凝聚一气的程度,那么即便丹鼎道真与自己开战,以此等实力,也足以不惧对方了。 而想增快太平道书的修炼进度,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开疆扩土,增强自己的国力,聚拢更多的气运,以此加速修行了。 前番北伐周国,两次听从武安侯的安排,冒险做出奇袭。此次又不顾国中初立,内外局面还不稳定,继续想着讨伐大长和国,吞并此国。 这诸般急切决定,很难说没有丹鼎道的一份功劳。 若没对方带来的沉重压力,以陆渊的寿命,以楚国的潜力,大可一步步安稳发展,何至于如此急切? 好在,陆渊对此,也没什么好说的。 当初是自己做下的决定,而丹鼎道的援助,也确实帮了自己大忙。 前番北伐能够胜利,丹鼎道援助的军费和那些武器物资,也是功不可没的。 自己竟然承受了这些好处,自然要承受好处背后,所附带的风险。 对此,在走上这一条道路的时候,陆渊就已经做好准备了。 无怨无悔。 不过此时嘛,安丘还未到来,陆渊也并不知晓这一切。 当然不清楚,丹鼎道的威胁,已经快要临头。 此时的他,注意力正被苏国那边发生的一场叛乱,给吸引过去了。 …… “苏玄歌这几年横征暴敛,把国中百姓往死里逼,此时总算显出恶果了。” 议政殿内,陆渊手中拿着皇城司,紧急从苏国送来的情报,不由慨叹道。 在他下方,听大王这么说,崔长青和李维不由好奇看了过来。 陆渊察觉到,不由笑了笑,然后将奏报递给他们:“两位贤卿也看一看吧。” 两人连忙接过,然后凑到一起看了过去。 看着看着,脸上都不由露出了震惊。 崔长青更是讶道:“苏国竟然民怨至此,令各地叛乱!” 是的,这份奏报中的信息,说的就是苏国叛乱。 事情还要从今年十一月,苏国的年税说起。 此前就提过了,苏玄歌出于自己的野心,同样也是为了自保,于是丧心病狂的在国中养起了十万职业军人,甚至还在地方搞起了民团制度。 可苏国不过是个小国,立国的郁林郡原本也不富庶,国内多山岭、少平原,并不是产粮大郡。 也就是靠海,能做点海贸生意,勉强算有些进项,不至于穷的叮当响。 可即便如此,先前还经过了静海国的肆虐,使得此地更为穷困了。 等到苏玄歌去那边立国的时候,举郡上下,只剩下堪堪两百万人。 这么个山区穷郡,户口也不丰茂,又能榨出多少油水来? 按照陆渊的估计,正常五税一的情况下,一年顶天也就五百万两银子了。 可这五百万两银子,哪里养得起十万大军? 所以早早的,甚至可以说是原先宁海国立国不久,苏玄歌就在国内加了赋税。从原本朝廷时期的五税一,改为了四税一。 同时除了那些正税之外,还填了各种名目的杂税,用来搜刮银钱。 如此种种不择手段之下,苏国一年的税赋收入,这才从原本的四百万两,暴增到如今翻了一倍的八百万两银子。 这可是八百万两银子啊! 要知道陆渊的楚国,三郡十七府之地,有着两座郡城,人口接近六百万,国内还有江汉平原和洞庭湖两大产粮重地。 还有着长江、汉水沟通周、梁、宁、西川、汉中诸国,能坐着国际往来的水道贸易。 再加上有着崔长青,孙思文等人的辅左,数年来不懈的招揽天下人才,上下一心,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极高。 有着这诸多得天独厚的禀赋,休养了三年之后,如今一年的收入,这才有每年堪堪一千五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可苏国有什么? 远比楚国差得多的自然条件,面积只有一半的国土,三分之一的人口,国内还一片江湖武人当地方官,各种巧取豪夺,贪污腐败,吏治混乱。
就他们这条件,能创造出八百万两银子的年收入,靠的是什么,还能不清楚吗? 更不用说,这八百万两银子的税收,还只是交给苏国朝廷的。 在收税的过程中,那些地方官贪污了多少,去收税时的小吏又多收了多少,简直都难以想象。 或许真就如陆渊之前,收留的一些苏国逃民所说,一年忙碌,官府索取过半、乃至大半。 民无遗留,举家没有活计。 真不是他们愿意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实在是在故乡活不下去了啊。 面对苛政,有人选择逃亡,选择离开家乡,去往它地,这是很正常的。 陆渊就在一边收拢着苏国逃民,安置在地方府县,增强着自己的国力。一边在看对方笑话。 这没什么。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忍气吞声,选择逃走的。 在这个超凡的时代。 有着武功与仙术,伟力集于一人,自然能给人增添胆气。 所以民间的血勇之辈,其实是并不缺乏的。 此时面对苏国数年暴政,而且眼看着有越发严重下去的趋势,在苏国内部,不出意外的,就爆发了民乱。 高凉府杜原县人杜昌,因缴纳年税的时候,县中小吏在自己族中催逼过甚,甚至逼死了自己一个侄子。 看着亲人惨死,向来习武的杜昌,终于忍受不下去了。 当场便斩杀了前来征税的小吏,然后领着族中青壮,于苏国广武三年十一月起兵。 同日大发檄文,痛陈苏玄歌之暴政,号召国内群豪一起,共同诛除这个暴君。 檄文传开,不过十日之间,高凉郡内就有三万余众,蜂拥而来,归于杜昌下。 而后杜昌领着这数万兵马,直接攻破了高凉府城,杀进了城内苏玄歌安排的那些官吏,引得城中居民一片叫好。 大量苦于苛政的城中百姓,见此一幕,许多都自备刀剑,前来投军,于是杜昌叛军规模,进一步膨胀到了五万众。 国内出现了这么大的叛乱,造成的这么大破坏和影响,苏玄歌自然不可能不管。 事实上,他听到叛乱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开始调集京师的五万禁军,准备亲自领兵平乱了。 但还不等他叛乱兵马出发,苏国之内,苍梧郡道门广昌道,因看不下苏国暴政,同时也是因为自己信众,许多被官府逼死的缘故。 在收到杜昌起义的消息后,紧跟着也开始发动信众,在苍梧郡内杀官造反。 不过短短数日间,早就积怨已深的地方信众,纷纷响应广昌道号召,杀了地方官吏,据城而叛。 府城撑不过三日间,就被道众攻占。 广昌道乃是郁林郡的最大道脉,其活动区域分布于玉林郡北部的始安、苍梧、熙平三府,山门则在苍梧府。 所以等广昌道在苍梧府老巢发动叛乱之后,始安、熙平两府,跟着就有信众起来反叛。 虽然因为当地官府早有戒备的缘故,未能攻破府城,但也各自占据了三五县,声势同样不小。 只是过了小半月,广昌道之乱就波及三府,共有十万信众参与。 不只是广昌道。 甚至就连紧挨着苏国国都郁林府,就在它南边的宁越府,同样有当地专做海贸生意的江湖帮派七岛会。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huanyuanapp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也因为不满苏国商税关税收得太重,带着数百条海船,领着数千船员,就攻破了宁越府城。 在城中大掠一番之后,正式举旗造反。 一时之间,郁林一郡十府,便有五府叛乱。 苏国江山瞬间丢了一半。 当初当初隆庆二十八年时,大越朝廷面对的局面,此时苏国在苏玄歌的折腾下,终于也再度上演了。 只是不知道,面对这场叛乱,他能不能镇压下去? 同时镇压之后,苏国还剩下几分国力了。 对于自己能不能撑过这一关,苏玄歌没那个心思去想。 国内突然冒出了三股叛军,而且一个比一个声势浩大,这突如其来的叛乱,是真的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但这位苏王好歹也当了几年国主,而且也是先天宗师,胆量心性还是有的。 因此在经历了初期的愤怒慌乱之后,苏玄歌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开始筹备着如何平定这场叛乱了。 最先起义的那个杜昌可以先不管。 高凉郡远在郁林郡之东,距离国都郁林府还有很远距离,暂时还打不到这边来。 但北边拥众十万的广昌道,不仅是地头蛇,而且叛乱还扩张到了三府之地,若不能尽早遏制,恐怕真能叫他起了势来。 到时想要平定,可就没这般容易了。 还有南边的宁越府。 此府就在郁林府边上,府城距离国都更是不到四百里,轻军急行之下,两三天就能打到国都。 这等心腹之患,若不能平息,那可真是睡觉都不安稳。 所以只是短暂思考之后,苏玄歌就定下了先南后北,先西后东的平叛战略。 先铲除七岛会,然后攻灭广昌道,最后平息杜昌之乱。 如此三步,安定国内。 计议已定,出兵。 苏国广武三年十二月初,苏玄歌留两万禁军守京都,然后率着三万精锐,直趋宁越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