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上吊之前,崇祯掀桌在线阅读 - 第210章 人才出山

第210章 人才出山

    第212章人才出山

    崇祯皇帝这次领军沿运河南下时,不再是像上次一样不打旗号,因此,沿途州府百姓皆知道,皇帝又领兵出征了。

    沿途的官员,也纷纷赶到运河边觐见。

    崇祯皇帝也不急着赶路,听闻地方官府的奏报,也会询问各地情况,特别是农事民生之类的。

    山东这边,首辅范景文领着五万京营分散剿贼之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大小毛贼基本上都清理掉了。甘薯的推广,也已经被广大百姓接受,在收获之前的几个月,粮食缺少的时候都会用甘薯代替,吃法也开始多种多样。

    可以说,山东这边的粮食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

    当然,之所以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这个粮食问题,最为关键的,其实还是打到了山东的最大地主,曲阜孔家。

    孔家的田地,全部收为官田,然后分给百姓种。第一年,是免赋税的,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百姓的积极性,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全部农田的种植,所得粮食也归他们自己所用。

    第二年开始,要收赋税,那也是按照官府规定的赋税收取,而不是看地主老爷随便定下的收租比例。对于种地百姓来说,负担也是大为减轻的。

    全国范围的丈量土地,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要想全部完成,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更多的制度革新,都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这也是这段时间内,崇祯皇帝更倾向于自己领兵出征,先把贼寇给平定了再说。

    当他领兵到达扬州府时,受到了当地百姓最为热烈的欢迎。

    运河两岸,自发地聚集了百姓前来欢迎,这是上一次救灾留下的情分。

    史可法自然也来觐见,给崇祯皇帝禀告上一年的盐政事情。

    盐田法并不复杂,推广之后食盐产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因此盐价非常低,但是架不住销量大,因此光是去年一年的销售食盐所得,就有两百万两之多。史可法还预计,今年只会更多。

    并且他还向崇祯皇帝禀告,扬州这边还制作销售精盐,价格会高上不少,利润更高,销量也是不小的。

    对此,崇祯皇帝很是欣慰,当即肯定了他的做法。

    在保证了百姓最基础的需求之后,进行分层销售,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这个史可法,领兵打仗不行,但是遵旨做事,还是可以的。

    离开扬州之后,崇祯皇帝到达南京,在这里却遇到了糟心事。

    先是有百姓拦路告御状,说当地官府不作为,纵容恶吏欺压乡里,横行不法。

    而后便是地方官诉苦,说他们实在不敢管,往上报,也没个结果。

    崇祯皇帝便在南京停留,不得不专门处理这个事情。

    之所以最终闹到了御前,还是和皇帝的态度有关。

    那些伤残退伍的军人,多在京畿之地和南京这边安置到地方衙门为多。

    这些原本当兵的,大都是没有文化,甚至有不少人是从流贼招安然后征战沙场的时候负伤不得不退出军队的,江湖习气还在。

    虽然说大部分人安分守己,但是也有一部分凭借皇帝重视他们,就从犯小错开始,慢慢地横行衙门,横行当地了。

    地方官不敢得罪他们,就连上级衙门,包括南京守备太监听说了之后,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一般情况下,这种事情也很容易理解。皇帝震怒之下,肯定是要杀一儆百,处置下这个群体的。

    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这么做。虽然这些情况事实具在,也容易想得通,但是他还是专门逗留了将近半个月,不但派锦衣卫小微出去调查,也严令南京镇守太监查清各项事情的来龙去脉。

    因为这个事情,是关系到军队福利之一,是崇祯皇帝的基本盘,哪怕是依法办事,如果对军队动刀过多的话,也会让崇祯皇帝的基本盘没有以前那样牢固的。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经过半个月时间的调查,崇祯皇帝基本上明白了有关伤残军人这个整体情况如何?

    说起来,其实还是利益之争。

    衙门办事的吏员,衙役这些,以前基本上是世代相传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做的。

    之所以是当地人世代相传,也是因为当地人熟悉当地情况,处理各种事情都能熟门熟路。

    如今,皇帝下旨,以后的这些活,都会由伤残或者退伍的军人替代,并且以前属于劳役部分的以后也不属于劳役,会有俸禄。这就等于动了原本当地人的利益,自然不可能就这么算了的。

    但是,这是皇帝下旨,他们明面上是没法反抗的,就只能是来阴的。

    比如说,他们大都是地头蛇,先用手段让那些伤残军人难做事,然后再去结交,酒rou朋友很容易让这些人把他们当真正的朋友。不知不觉间,通过言语之类引诱他们犯错,引起公愤。

    那些地方官其实也不喜欢皇帝这个革新,因此对于这种事情,哪怕是知道了也会故意纵容。

    明面上,压根没人和皇权作对,但是造成的实际结果,就是这些伤残军人到地方之后,大都为祸一方了。

    当然了,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和伤残军人的素质有关。

    不但是他们身上还有江湖习性,招安前的一套会表露出来,还和他们基本上都是目不识丁,在平时办事上要当地地头蛇的帮助也有关系。

    事实上,当初崇祯皇帝是有让人总结过他们这些人工作的手册,进行过培训之后才会安排到地方衙门里面的。

    但是,地方上具体事务,那是千变万化,有的人脑子简单,并不一定能适应的。

    崇祯皇帝基于调查到的情况,并没有说废除这项革新之策,而是根据事实,该法办的法办,最终还让人把这些犯法事情整理成册,准备在各军发放以做警示之用。

    顺便,崇祯皇帝给京师发出一道旨意。

    就伤残军人这事,还有各行业比试变笔试的事情,总结而言,大明朝百姓的识字水平太低,要求太子牵头,定一个能快速全民普及教育的章程出来。

    他这么做,一是给军队看:看看,他这个当皇帝的,为了你们的福利,那是cao碎了心。

    另外,他也是让朝堂上先去做事,才能知道这个事情的难易程度。如果朝堂上能有解决方案,那是最好,不需要他再cao心,如果拿不出来,或者他实在不满意的,那他再提出拼音和汉字简化的方案,就能显得他这个皇帝英明神武,远比朝堂上的这些人都厉害多了。

    办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才继续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前往贵州去统领兵马打仗了。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到了崇祯二十年七月,京师要举行十个行业的比试消息,也已经在全国各州府传开了。不少人摩拳擦掌,都想要试试。

    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一处山村的村头,一处宅子的门前不远,小溪盘绕而过。宅子内外,皆有不少绿竹成林,微风吹过时沙沙作响。

    宅子里面,竹林边上,有一处二层阁楼。在二楼临窗处,一名老者正在奋笔疾书,边上则是放了好多书稿。

    幽静的环境中,忽然有车马的动静突兀地响起。在宅子这边停了停,随后,有两个中年人步行往这处宅子而来,很快进了门,直奔阁楼的二楼。

    年纪轻一点的那个,刚上了二楼,就开口说话道:“爹,我和大哥来看您了,我们想去京师试试。”

    年纪大一点的那个,听到这话之后,便跟着说道:“爹,要说杂学,我和二弟在爹的熏陶教导之下,相信非他人能比。如果进京的话,十个行业都想试试。说不定能中个前三也是好的。”

    年轻一点的连忙又说道:“我们不为当官,就为了爹这么多年的心血不白费。要是能入了皇帝的眼,至少爹以后写书也不用这么捉襟见肘了!”

    这两个人说得很有自信,因为他们的爹不是别人,而是写了一系列杂学的宋应星,有不少著作已在后世失传,传世的有《野议》、《天工开物》、《论天》、《论气》、《思怜诗》。当中《天工开物》声名至隆。《天工开物》不是单独而立,而是宋应星系列写作的一部分。

    只是很可惜的是,他虽是举人,但是因为长期写书,都没钱出版,亏了他好友资助才得以出版。

    这两个中年人是他的儿子,长子宋士慧,字静生,次子宋士意,字诚生.在他的身份伺候,于杂学一道,也是学得差不多。

    此时,宋应星听到他们的话,有些好奇,便放下毛笔,揉了揉手腕,看向两个儿子问道:“什么去京师试试,什么杂学,到底什么事情?”

    宋士慧一听才醒悟过来,他爹一直在乡下闭门写书,因此还未听说过行行出状元的事情。

    于是,他便给他爹介绍了起来,末了,他带着自信保证道:“爹,如今的读书人,大都只读四书五经,临时抱佛脚又能知道多少杂学?我和二弟真有信心,至少在农事、冶炼、木匠这些方面拿到前三。”

    事实上,他已经是往保守上说了。

    一般而言,读书人只读四书五经这基本需要科举的书,其他书基本不看。

    当然,那些已经考出来的人,可能还会再看其他书,比如医学方面的书。

    但是,已经在科举上通关的人,不会在意这个行业比试。会去考的,就只有那些还没有功名的,或者是童生、秀才级别的读书人而已。

    宋应星听两个儿子说完之后,眼睛放光,先是确认了下,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之后,他便有了决定道:“去,都去,爹也和你们一起去!”

    一听这话,宋士慧兄弟两不由得傻眼。

    他们的爹也要去,这是他们没想到的。

    因为宋应星已经在科举中得了举人的功名,只是一直没法考中进士而已。科举出来的举人,那肯定是比这种行业比试的伪举人要好多了的。一般而言,没有哪个举人闲得蛋疼去应试这个行业比试。

    宋士慧有些犹豫的说道:“爹,如若您也参加,怕是会被人非议啊!”

    不管怎么样,哪怕是十个行业,其实也只是每个行业的前三名而已,名额有限。一个举人去考,肯定会引发别人不满的。

    看到两个儿子的表情,听到大儿子的话,宋应星激动的对他们说道:“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说明当今皇帝英明神武,已是明白百业之重。爹非为个人前途,只望有机会能以此觐见当今皇帝,阐述胸中所学一二,为天下苍生谋福。”

    宋士慧听了,明白他爹自从在科举几次失望之后,心思全都扑在杂学上,这个机会,他肯定不会错过。

    于是,他又对宋应星说道:“爹,要是我们三人都要进京的话,这路费……”

    从南昌府去京师,路途遥远,一来一回花费不是普通人能负担的。

    宋应星听了,毫不犹豫地说道:“没事,爹去借便是!”

    听到这话,宋士慧两兄弟都高兴了,这算是父子三人一起去征战了!

    与此同时,在南直隶的太湖边上,一条渔船靠岸,有一个郎中模样的人从船上下来,带着一丝自信,对船上的媳妇孩子说道:“你们先回吧,要是这次能中医学前三,我便来接们进京。”

    这个郎中不是别人,就是明末名医吴有性,字又可。他在这几年一直避世太湖中,因此在崇祯十七年时各地都寻找这个被皇帝称赞过的名医却不得。

    随着这两年开始太平,消息慢慢地传到太湖中,吴有性便开始和外面接触。只是很可惜,此时寻找他的风头已经过去,因此没被人想起。当然,这也和他不和官府打交道有关。

    在得知京师要举行医道比试,取前三名为假举人功名之后,他也想去试试。于是,就辞别妻儿上京了。

    类似他这样的,其实有不少。可以说,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都在往京师聚集。

    崇祯二十年九月初,崇祯皇帝终于到达了贵州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