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九十五章魏:魏成,魏豹,魏咎

第九十五章魏:魏成,魏豹,魏咎

    魏成,中国战国时期魏国政治人物,魏文侯的弟弟,魏驹之子。魏文侯让李克拿定是魏成还是翟璜为相。最后是以魏成为相。翟璜不服,质问李克,说自己推荐了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和李克五位大臣。李克说魏成推荐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都是帝王师,不是他这样的臣属能比的,翟璜向李克道歉。

    历史文献中记载魏成子的资料并不多,他是魏文侯的弟弟,魏驹之子,别称季成,中国战国时期魏国政治人物。

    从魏文侯询问李悝(又作李克)选宰相的历史典故,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出魏成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当时他能胜出同样优秀的翟璜,当上魏国的宰相?请看下面分解。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

    李克听说是当这种参谋,而其中的一个人选魏成子就是国君的弟弟,马上推辞:“我听说:‘卑不谋尊,疏不谋戚。’我不是王亲国戚,参与丞相的人事讨论不合适。”魏文侯诚恳地说:“请先生不要谦虚推辞,还是听您的。”

    由此可见,当时魏文侯在魏成子和翟璜二人之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选哪一个当宰相,说明两人的实力不分上下,各有千秋。在春秋战国时期“内举不避亲”的思想下,魏成子是魏文侯的弟弟,相对更有优势。

    我们现在人都说,千万不能用钱去考验一个人,大多数人对钱财的诱惑都没有抗拒力。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对待钱财的态度,花钱的方式,来推测他的气度、格局和抱负。

    李克是很聪明的,他心中其实知道谁更适合当宰相,却没有直白地说出来,而是说出5条选人的标准,让魏文侯自己选择。

    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观察一个人,看他平时和哪些人交往,就大概知道他处在什么的水平。

    有钱的时候,看他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一个人如果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那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干的。魏文侯要选的是一个宰相,其所作所为,自然是超越一般人的。

    当官以后,看他推荐什么样的人。官场中的推荐,主要出于两种目的:一是为了布置下自己的势力;二是为了国家真心推荐有才干的人(拥有嫉妒心理的人,通常不会推荐比自己优秀的人,因为害怕别人超越自己)。

    俗话说,狗急跳墙,兔急咬人。一个人在遭遇穷途末路,很容易做出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情。这个时候,观察他不做什么,就大概能知道他的自控力达到什么水准。

    贫穷的时候,看他不取什么。有句话说,一分钱能憋死英雄。人在穷困的时候,面对生存的考验,往往会放弃自己的原则,退化到本能的原始状态。这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真素养和忍耐力。一个人如果在很穷困的时候,仍然能表现出高风亮节,那这样的人,就适合当宰相。

    所谓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李克说:“通过观察这5个方面,基本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魏文侯是国君,一点就透,说:“谢谢先生,请您回去吧。丞相的人选我已定下了。”

    根据《史记》魏世家第十四的记载:

    “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

    魏成子有食禄千钟,但他只把10%的钱花在个人家庭上,其他90%的钱,都花在外边,比如聘请知名老师,结交良友。当时孔子的得意门生卜子夏就被邀请到魏国讲课,田子方、段干木也投靠他门下。魏文侯尊重他们三人为老师。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流行养食客,求贤纳德,多多益善,以此为荣。比如《吕氏春秋》这本书,内容写得非常好,但不是吕不韦自己写的,是他召集各路能人各自写,最后汇总成一本书,用“吕氏”命名。

    很明显,魏成子是一个喜好和贤德人交往的人,为此他不惜花费大部分的金钱和财力,而只花很少的钱在个人和家庭的吃喝玩乐上。就这点,说明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他的心,和格局,能够匹配得上一国之宰相。

    李克从王宫出来,就直接去了翟璜的家。

    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见先生,请教丞相人选的事,确定了吗?”

    李克说:“魏成子当丞相了。”

    翟璜忿然作色说:“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有事情,我哪一样干得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太守是我推荐的;国君认为邺城难治,我推荐了西门豹;君王想讨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果然就攻取了,又缺乏人守卫,我推荐了先生您。君王的太子没有好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这些事情,哪一件不是好事?我怎么比不上魏成子?”

    李克说:“您说的推荐我当官,同推荐丞相是两码事。君王问我的是丞相人选,不是您就是魏成子。我只提出了五个考察标准,没有说谁合适。但是,对照这五条标准,肯定是魏成子。您能同魏成子比吗?他的俸禄有粟千钟,十之九是给予别人的,自家只留下一份。所以,东方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都来投奔他。这三个人,君王都以师长的礼遇对待。您所推荐的五个人,不过都是君王的臣子。您哪能同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听后,向李克道歉道:“我翟璜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多有冒犯,请多多原谅,我愿意终身做您的学生。”

    有句话说,看一个人的实力有多强,要看他的竞争对手。而看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同样要看他的竞争对手。翟璜听完李克的分析,通过和魏成子的对比,从而知道自己的差距,表示终身拜李克为师。由此可见,翟璜对魏成子当上宰相,是心服口服的。

    魏成子和翟璜在实力相当时,他的气度、抱负和格局,更胜翟璜一筹,具有舍己为公,招贤纳德的大人风范,同时他也是皇家血统。而其中最关键一点,就是他散尽九成的家财,去结交和聘请德才之人。这样的人当上宰相之位,也一定不会谋一己之利。历史的事实,也证明如此。

    魏豹(?-前204年),姬姓,魏氏,河东安邑(今山西运城市)人,秦末汉初时期群雄之一,魏湣王之子。陈胜起义时立其兄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魏咎被迫自杀。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继投汉王刘邦,叛归西楚霸王项羽。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攻破魏国,兵败受俘,为汉将周苛所杀。

    始皇帝统一,不仅是简单粗暴地将诸夏列国强行捏合在一起,而且是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这套机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领衔的中枢官僚机构为大脑;以郡县制代替松散的分封制作为骨架;以驰道、直道、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灵渠为血脉,将广袤的华夏大地高效地组合为一体,中国历史从此才走进举世无双的大一统王朝时代。而这全新机制的建立,也必然意味着对旧的统治阶层的摧毁,六国传统的公室卿族在这时代大潮中被席卷一空。其实还不仅如此,古典意义上的华夏贵族,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

    正因为如此,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过程中,庶民出身的刘邦才能整合起一帮大多与他出身相近的豪杰,把旧贵族的代表项羽一方彻底消灭。而项羽和项氏扶持起来的六国新贵,虽然也在这争霸天下的舞台上展现过他们夺目的光彩,但这样的逆势而行终究只是昙花一现,其败亡终究是无可避免。在这批崛起的六国贵族中,魏国的国君魏豹无疑是值得特别提及的一个,因为他与西汉中兴之主汉文帝刘恒之间,会有点隐性的联系。

    魏豹虽然是魏国宗室子弟,但他的起家却是依附于堂兄魏咎的,此人在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初举义旗时,就前往投奔,从而得以被拥立为新魏王。不过这个魏咎运气不好,在章邯发起的秦人反击战中,很快成为了牺牲品。魏咎的堂弟魏豹不得不向复国诸侯中实力最强的楚国求援,楚怀王给了他数千军马,让他跟在战无不胜的项羽后面,横扫章邯、收复了不少魏国城池。当了项羽小弟的魏豹,虽然在历次战事中“作壁上观”的楚怀王为多,但在反秦联军兵进关中时还是被立为了魏王。

    之后项羽自恃灭秦之功,自立为西楚霸王不说,还占据了众多天下形胜之地,将魏豹也迁徙于河东,并改封他为西魏王。此举自然不会让魏豹心服,何况此时又有另一件事情,让他滋长了野心:某日有一位相面的术士,在看过魏豹的妻子薄姬的面相后,斩钉截铁地说此女必当母仪天下。于是面对此时天下刘项相争的局势,他也有了在其中投机一把的念头。刘邦的汉军在兵发汉中、顺利渡过大河时,魏豹就举国相投,随汉军一起去直捣彭城。结果刘邦大败而归、退居荥阳时,魏豹又立马翻脸,封锁黄河渡口后向项羽一方投诚。

    魏豹是魏国皇室的后裔,在秦国君主摧毁其他国之后,魏豹被变为下等人,过得十分凄惨。在农民起义之后,魏国又被重新建造了。所以,魏豹的机会来了。事实上,命运之神并不是首先关心的他,而是他的弟弟魏咎。但遗憾的是魏咎实在是无能了,王位还没坐多久,秦国就打过来了,羸弱的他便将自己烧死了。魏国再次瓦解之后,魏豹便去了楚国,投奔当时楚国的君主。其实去楚国就是去项羽部下,因为当时楚国的君主只是名义上的,没有任何的实权。其实当人们处于绝望的境地时,找到一种依靠是非常重要的。它必须满足两个主要条件:第一,政治主张是相似的,面对共同的敌人;第二,它很强大,可以让你保全性命。那个时候,楚国国力十分的强盛,基本上世间的主宰就是它。果然,楚国君主给了他数以千计的士兵,魏豹只用了几个月就收回了一条大河。因此,楚国君主和项羽将他封为西魏王。虽然由于项羽的占领,土地面积已经收紧了很多,但也算是一个小国,王再小魏豹也是国王。此时,魏豹一直和其他王平坐在一起。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魏豹大人的第一次政治策略无疑是战略性的。那时,项羽的集团公司太抢手了,他买了该股票,自然是不会亏钱的。

    问题是,汉王的野心太大了。虽然汉王处于心中,在项羽没有任何准备时,汉王突然率军掉头,灭了章邯,并解决了三秦问题。魏豹看到刘邦的大军能力强盛,未来十分可观。他没有时间与楚国君主讨论,他将整个西魏都投给了汉王。同时为了表达忠诚,当项羽攻打齐国时,他还带人伙同汉王攻下了楚国的都城。

    在这个时候,魏豹为自己的作为感到非常自豪,以为他颇有见识占了汉王的便宜,有一个更坚实的手臂可以依靠。但他却不知道,刘邦还没有在楚国都城建立立足点。此时项羽的军队突然袭来,汉军不仅逃走了,而且汉王几乎失去了生命。此刻,魏豹十分后悔并开始采取补救的措施。然而,此次的魏豹还在汉军中,想要逃离十分的艰难,所以他以探望他病重的父母为由逃了。回到魏国后,魏豹立刻翻脸,打破了黄河渡口,并背叛了汉王。事实上,反过来推导,得出了历史结论。魏豹抛弃楚国而选择为汉投票,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幸的是,风险来得太突然,看到汉军的政治资本市场暂时陷入低迷,他逃离了。

    然而,不久之后,汉王给他一个机会改变他以前的傲慢态度,并指定汉军的谈判大师盛盛先生到魏国,说服他继续和汉王合作。令人遗憾的是,魏豹不仅拒绝了现有的诱惑,而且在松了一口气后抨击汉王。既然两者之间都走到这一步了,汉王也不再客气,他命令人包围了西魏王,并对魏豹进行。经过几轮战斗,魏豹被汉军抓了。虽然刘邦没有对他使用酷刑,但他的家人却被贬为下等人,并且一生都在做杂役。虽然汉王并没有亲自杀死他,但他的脑袋却被他的人砍掉了。生活如此拉下帷幕,喜欢在政治资本市场投机的魏豹可能从未预料到自助机最终会落得个这样的结局。

    政治策略是许多政治家的爱好,但它也像投机性股票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或过于功利,或猜疑或多边,都是禁忌。

    魏豹的背刺让刘邦恼怒不已,连忙派出大忽悠郦食其前去好言相劝,不过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于是汉军麾下头号大将韩信领命出兵讨伐,轻易地荡平河东,将魏豹一举擒获。此时刘邦觉得魏豹在魏地素有威望,就放了他一马,还让其镇守战略要地荥阳,只是让汉将周苛在旁监视。不料楚军又大举来袭、将荥阳团团围困,周苛觉得反复无常的魏豹是城中的不稳定因素,干脆将其先行诛杀,让这个乱世诸侯无声无息地消逝无踪。值得一提的是,魏豹的妻子薄姬后来被刘邦收入后宫,生下了一个叫刘恒的二则,这就是后来的一代英主汉文帝。

    魏咎(?-前208年),战国时代魏国公子,魏豹的哥哥。原在魏国时被封为宁陵君。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魏国,把魏咎放逐外地废为庶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起兵称王,魏咎前往追随他。同年九月,陈胜派魏国人周市带兵夺取魏国的土地,魏地被攻占后,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拥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说:“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齐国、赵国各派战车五十辆,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辞谢不肯接受,却到陈地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陈胜与十二月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中国有句俗语,叫乱世出英雄,因为乱世没有规则,唯实力为尊。那些真才实学的人,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干。

    但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乱世,因为英雄毕竟只是少数,所谓的群星璀璨,机遇遍地仅仅只是表象。对于普通人来说,乱世是灾难,因为乱世没有规则,所以没有道理可言,就连最基本的人性道德也会被忽视。

    所以,乱世人命如草芥,少有上位者会把普通老百姓的命当人命看,他们不会尊重生命。

    比如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大乱,项羽、刘邦一个又一个时代弄潮儿粉墨登场。他们顶着历史名人的光环,或是破釜沉舟的一代战神,或是百年帝国的开创者。很显然,他们是乱世中的英雄,是那个世界中的高位者。

    在这样的人眼中,普通人的性命往往是不值钱的。如项羽屠齐地,刘邦屠颖阳,哪一个手上不是背负着万千百姓的命债?

    当然了,他们这么做无可厚非,其乃是时局使然,乱世之中弱rou强食,如果过于妇人之仁,只能是被别人吃掉。然而,就算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总还是有那么一些人,能让我们看到一丝人性的光辉。

    魏咎就是这样一个人。

    魏咎原本乃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公子,受封宁陵君,身份高贵,衣食无忧。然而可惜的是,他生错了时代,他的时代刚好是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时代。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所灭,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既然魏国都没有了,魏咎的这个魏国公子的身份也就形同虚设,他被赶出了魏地,成为了一届庶民。

    魏豹,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为庶人——《汉书》

    原本魏咎的一生就该如此平凡下去,但命运弄人,他在有生之年,等到了陈胜吴广起义,人生也迎来了新的转折。

    公元208年,陈胜吴广于大泽乡带着九百多名徭役揭竿而起,当时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的振臂高呼得到了相应,一时间,星火已成燎原之势。魏咎虽然已经是庶民,但却记得自己曾经乃是魏国公子,陈胜反秦,给了他复国的希望。是故,这位魏国公子,加入了起义军,追随陈胜。

    当然了,陈胜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魏咎虽然是魏国公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重新登上魏王的宝座。他能力平平,又没有自己的势力,在这乱世之中,实在是难以翻起什么风浪出来。

    然而幸运的是,他遇到的周市,一个再一次改变他命运的人。

    周市乃是陈胜麾下干将,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当初陈胜建立张楚政权之后,派部下四处出击,周市作为魏国人,奉命率军攻略魏国故地。

    当是时,六国纷纷复立,齐人田儋自立为齐王,武臣攻略赵地之后自立为赵王,武臣部将韩广攻略燕地后,自立为燕王。所以,周市在收复魏国故地之后,部下纷纷劝其称王。然而周市则推辞不受,与赵匡胤、刘备这些面对部下劝进,假意推辞,逢场作戏不同,周市是在玩儿真的。

    俗话说得好,“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当时周市称魏王,可谓是顺应名义,大势所趋。连赵王武臣和齐王田儋都纷纷派兵为其撑腰,支持其称王。

    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市为王——《史记》

    但是周市认为这样做不道义,他身为魏人,就该拥立魏国宗室子弟,这才是忠义的表现,更能让天下人信服。告诉他们,自己反秦,不是为私利,而是因为忠义,是为了复国。

    最终,在他的坚持之下,魏国公之魏咎被从陈县接到了临济(魏国原首都大梁当年被秦军水灌摧毁,成为废墟,所以新魏国复国之后,定都临济),成为了魏王,周市自己则当了国相。当然,魏咎虽然表面是魏国是魏国国君,但实际上却只是一个傀儡,一切还都得仰仗国相周市。

    “魏咎兄弟,因时而王。”——《史记索隐》

    当然,不管怎样,魏国算是在他手中重生了,无愧于列祖列宗。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天下反秦,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秦将章邯横空出世,领着骊山刑徒军击溃了陈胜吴广的西征大军,随后纠集关中秦师,东出函谷关,浩浩荡荡向六国扑来。

    昔日声势浩大的张楚政权,在章邯率领的关中秦军面前,不堪一击,就连陈胜也被车夫杀死。解决掉陈胜之后,复立的魏国便成了章邯的新目标。最强大的张楚政权都无法抵挡章邯,新生魏国自然是免不了被摧枯拉朽。很快,章邯的大军便已经兵临城下,包围了魏国都城临济。

    国相周市虽然带来了齐楚两国的援军解围,但依然不是章邯的对手,齐楚魏三国联军在临济城外被章邯所击败,齐王田儋和魏相国周巿双双战死。

    自此,临济已经是一座孤城,再也无力抵挡章邯的大军。面对城外无敌的章邯,临济的魏国百姓把目光都聚集到了魏咎身上,因为现在国相周市已经战死,他这个国君自然是大家新的指望。

    魏咎很清楚,他挡不住章邯,城破只是时间问题。但他身为魏国国君,肩负着魏人的希望,必须要做点什么。于是他派使者找到章邯,表示愿意投降服罪,但是临济城的魏国百姓,章邯必须要保证他们的安全。章邯答应了,他的目的是平乱,而不是屠杀。

    于是,章邯兵不血刃拿下了临济城。然而,他并没有能将罪魁魏咎抓到咸阳去论罪,因为早在他进城之前,魏咎就已经自焚而死。魏咎其实是可以逃走的,他的弟弟魏豹就逃到了楚国,并在后来跟着项羽,又复立了魏国。

    但是魏咎知道自己不能逃,因为他一走,这临济城的百姓必然会替他接受惩罚。然而他身为魏国国君,又不想承受当俘虏的屈辱,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自焚以殉国。魏咎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全城百姓的安全,同时也守住了一国之君的尊严和气节,慷慨而悲壮!

    当然了,事实上魏咎的事迹仅仅只是秦末历史中的一个小插曲,在史书中仅仅只是寥寥数笔,甚至于魏咎这个名字都鲜有人知。

    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史记》

    在那个乱世之中,我们印象中一般都是争天下的刘邦项羽,或者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甚至于韩信、张良。相比于这些人,魏咎毫无功绩可言,他仅仅只是一个因为乱世时局,而被人推上前台的傀儡。然而对于临济城的百姓来说,魏咎是他们的救命恩人。

    陈胜原本就不是六国王室后裔,只是首倡义兵才得以称王,所以对魏咎等六国宗室心存忌惮,就没有让魏咎攻略魏地,而是将其留在身边软禁。然后陈胜派魏人周巿(fu)进军魏地,很快周巿就击败秦军,控制了魏国故地。

    胜使魏人周巿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立周巿为魏王。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谊必立魏王后乃可。”(汉书·魏豹传)

    魏地豪杰见周巿骁勇善战,便想拥立他为魏王。但周巿认为自己并非魏王后裔,没有资格称王,便拒绝说:“天下大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人都反抗暴秦,只有拥立魏王的后代才符合道义。”

    不久赵王武臣与齐王田儋都派使者来结交周巿,表示要拥立他为魏王。武臣是陈胜部将,奉命攻打赵地,却在部将的鼓动下自立为赵王,因此引起了陈胜的强烈不满;另外武臣也不是六国宗室后裔,所以他拥立周巿为王,自然是想增强非王室后裔称王的合法性,同时结好魏国为外援。田儋虽然是齐国宗室后裔,但并非经过陈胜同意而是自立为齐王,所以拥立周巿也是要结交其为外援。

    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巿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史记·魏豹传)

    周巿面对武臣与田儋的示好,仍是坚决表示拒绝,执意不肯自立为魏王。同时周巿多次派使者去见陈胜,请求他让魏咎返魏并支持其为魏王。陈胜起初对此很不满意,拒绝释放魏咎。但楚将周文西进攻秦惨败,导致陈胜实力大损,为了对抗秦朝,这才不得不释放魏咎。

    秦二世二年十二月(前208年1月),魏咎返回魏国,被周巿拥立为魏王。可不久秦将章邯就大败楚军,杀了陈胜。接着章邯就带领大军攻魏,包围了魏都临济。魏咎见形势危急,只得派周巿向齐、楚两国求援。

    章邯已破陈王,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使周巿请救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巿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降定,咎自杀。(史记·魏豹传)

    楚将项梁与齐王田儋都知道唇亡齿寒,于是各自派项它、田巴领兵随周巿救魏。周巿带领齐楚大军与章邯在临济城外大战,结果兵败为秦军所杀。魏咎见周巿战死,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为了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便派人向章邯请降,获得同意。随后魏咎为了保留魏国的颜面,免受章邯的羞辱,于是自杀。此时从魏咎由称王到败亡,仅仅只有六个月的时间。

    三,兵败自杀

    魏咎是秦末难得的关爱百姓的仁义君主,可惜迅速败亡,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魏咎称王仅有六个月,时间太短,没来得及取得魏地多数百姓的支持。魏咎在当年十二月称王,一月就被章邯包围,所以魏咎实际扩张势力的时间只有一个月,剩下五个月都被章邯包围在临济城中。章邯是秦末战神,屡败反秦义军,势力弱小的魏咎自然不是他的对手。

    其次临济是东郡长垣县治下的一个城邑,连个县城都算不上,魏咎手下兵力有限,能硬抗强大的秦军而坚守该城五个月,足可见他具备一定的守城能力,不是庸才。可惜历史给魏咎的时间太短,没能让他多经历磨炼而蜕变为名将。

    最后魏咎是在陈胜被杀前夕才当的魏王,之前一直被陈胜扣押长达三个月,所以魏地一直由大将周巿在经营。周巿在魏地经营的时间也非常短暂,也不到三个月,自然聚集起来的力量也非常有限。章邯则是在消灭陈胜后迅速攻打魏国,导致魏咎没有足够的时间应对秦军,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败亡。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魏咎却是少有把百姓当人看的人。他或许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英雄,但他是一个好人,应该值得历史铭记和尊重。

    他就像流星,虽然短暂,却照亮了黑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