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六十六章道家~冲虚真人列子

第六十六章道家~冲虚真人列子

    列子,本名列御寇,华夏族学者,周朝郑国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列子(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年-约公元前375年之间),东周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东周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被尊为“冲虚真人”。

    生活中很多人看似聪明、美丽,却总是不招人欢迎,而那些相对不太漂亮的人,生活确实幸福美满,《列子》两个小故事,教你看透人性,活的真实。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杨朱到宋国,住进一家酒楼,酒楼老版有两个妾,一个很美,一个很丑,老板却宠爱丑的那个,然后就问老板:“为什么你喜欢丑的那个,反而不喜欢漂亮的呢?”

    老板说:“美的自己认为自己很美,我就不觉得她美了,而丑的自以为自己很丑,我反而不觉得她丑了。”随后杨朱对弟子讲:“记住今天的话,能为善,而又能抛弃认为自己为善的心,把自己看成贤人之心,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

    如果做善事,是为了积善而行善,就没有善德了,不是真正的行善。美丽的人自以为很美,那表现出来反而是不美了。凡事因果,贵在初心。

    伯乐相马闻名于世,他年纪渐大,推荐朋友九方皋给秦穆公,于是,九方皋开始寻千里马。他告诉秦穆公找到一匹黄色的千里马,是母马,可是马买回来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就对伯乐说:“你推荐的人,竟然连颜色、雌雄都不分?”而伯乐告诉秦穆公:“九方皋的相法是看马的“天机”,因为他看的是内在,所以忘了外表。”后来一试,果然是天下名马。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专注事物的内在,对于时刻在变化的外表更注重的是内在品质。多数人往往只看到女性外在的美丽,只有少数会看清女人真实的内在。而生活的幸福感,却出自你内心真正的感受。

    《列子》又名《冲虚经》、《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由魏晋人伪托成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较为人熟悉的包括“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亡斧者(亡斧意邻)”、“歧路亡羊”等。书中许多寓言都带有足以警世的教训,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列子·杨朱》

    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列子·说符》

    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柰何。《列子·力命》

    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力命》

    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列子·力命》

    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列子·说符》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列子·力命》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列子·天瑞》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列子·天瑞》

    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忤物而不慑。《列子·黄帝》

    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列子·天瑞》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列子·杨朱》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列子·说符》

    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列子·说符》

    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列子·杨朱》

    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列子·黄帝》

    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列子·仲尼》

    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列子·说符》

    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列子·杨朱》

    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列子·说符》

    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列子·说符》

    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列子·力命》

    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列子·黄帝》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列子·杨朱》

    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所犯也。《列子·黄帝》

    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列子·黄帝》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列子·杨朱》

    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列子·说符》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列子·说符》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列子·说符》

    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列子·说符》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列子·说符》

    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列子·黄帝》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列子·说符》

    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列子·说符》

    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列子·说符》

    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列子·说符》

    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昼想夜梦,神形所遇。《列子·周穆王》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列子·天瑞》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唐天宝元年,唐玄宗下旨设“玄学博士”,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加封为“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作者简介: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亦作圄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列子》简介

    《列子》又名《冲虚经》,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主旨本于黄老、近于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视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西汉初颇行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散落民间,西晋又有所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唐高宗乾封二年(667)李治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李隆基立玄学博士,指定《老子》《列子》《庄子》《文子》为必读之书,时号四玄。天宝四年(745)追封列御寇为冲虚真人,《列子》一书为《冲虚真经》。到了宋代,真宗赵恒在“冲虚”二字后面又加“至德”二字,书名又成了《冲虚至德真经》。徽宗政和六年(1116)赵佶诏立《内经》《道德经》《列子》《庄子》博士。[2]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作品

    列子著作为包括他的弟子参加编写),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订而成八篇之数,《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御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句,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

    书内有大量先秦寓言、神话传说、养生故事等,书中旨意本于黄、老,归同于老、庄。

    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神话传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书中还有大量的养生与古代气功的论述,亦值得研究。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为当今社会主义的和谐风习与全民健康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因为列御寇这个人,郑州多了一个头衔“列子故里”;面对未来,人们也可以拥有“夸父逐日”般的雄心壮志,用“愚公移山”式的坚韧精神战胜一切困难。

    年少时对“列子”此人有所记忆,全凭传说中他能“御风而行”。作为道家上承老子、下启庄子的重要人物,列子在庄子的记述中是位“乘风而游八荒”的潇洒人物,庄子《逍遥游》中说他“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简直就是神仙在世。《战国策》《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宋代大家苏轼也受他启发,有了“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念头。

    身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代表性诸子之一,列子对世界的贡献首推他深邃隽永又天马行空的思想,“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才奇而简劲宏妙”,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生活年代看,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影响中国最深的“儒道释”三教中,道家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列子到底有多厉害?看看他的思想学说就可以想见一二:列子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阶段,“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思想,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大家都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庄子“寓言”,最早开创并融寓言与哲理为一体的,正是列子。

    今天人们看到的《列子·天瑞》洋洋洒洒,信息量巨大。学者经过深入分析,讲这篇文字分为十四个自然段、三大部分,围绕世界本原,列子论述宇宙形成过程、道的本质,并再次强调“道”的本质是虚默无为,认为人也应以笃守虚静的态度对待人生,由宇宙观而到人生观,可谓一篇文章道尽生活的哲学、答尽所有人生疑问。

    其中不少句子至今也是至理名言:“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换句话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又何必斤斤计较人生中的得失;“生不知死,死不知生”,遵循自然规律就好……

    让我们回到列子生活的时代,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诸侯忙于争霸天下,孔子及门徒积极入世以求“经世致用”,而列子则有着清虚无为、顺其自然、不求闻达的思想,《吕氏春秋》记载“列子贵虚”,在他看来,只要保持内心的虚静凝独,人与人之间就无所谓贵贱,所有差别都能消融,让“道”运行于内心,“心无逆顺,物我两忘”,世界就没有邪恶,人也就能够远离邪恶。

    “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正因为列子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他才能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列子》一书就为后世贡献了诸多精彩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等,含义深刻,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唐宋时期,皇帝都成了列子的“铁粉”——唐玄宗李隆基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就有了另一个名字为《冲虚真经》;宋徽宗封列子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列子》也就成了《冲虚至德真经》。如是,列子尽管只在战国时期生活了短短数十年,而他的影响则远不止于当时的地域和那个时代。

    列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汉朝时刘向所整理之《列子》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校订而成八篇之数,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在元朝时曾被禁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