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仙侠小说 - 替补神使在线阅读 - 修仙常识

修仙常识

    特别声明一下。

    本人的这部作品不仅仅只是一部修仙小说,还是一部既可以看又可以讲的“评书话本”。

    什么是评书话本?

    评书话本就是评书表演的底稿,行话叫“道子”,只要有评书话本,人人都可以讲评书。

    当然,讲得好不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书还得有技巧,这和唱歌是一个道理,同样一首歌,唱得好就是天籁唱不好就是号丧。

    那我为什么要把这部作品写成评书话本?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给大家简单说一下什么是“评书”。

    评书和和相声一样,是曲艺的一种,是一门以说为主的传统表演艺术,最早叫评话,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评书所讲的故事一般分为四类,分别是讲经、讲史、讲铁骑和讲银字。

    解释一下,这经和史指的是佛经和历史,铁骑和银字则分别指的是杆棒金鼓之类的战争故事,和烟粉灵怪之类的民间怪谈。

    换句话说,这铁骑和银字其实就是古时候的小说。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评书也讲小说至今仍在流传,那为什么如今的网络小说没有一部或是只有几部被改编成评书,大多都是有声书或有声剧?

    可能有的人就会说了,小说是小说评书是评书。

    小说是用来看的,使用的是“阅读性文学语言”,要有一定的文学深度才能让人产生思考、引起共鸣。

    评书则是用来听的,使用的是“讲述性文学语言”。

    必须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否则听众就会跟不上故事的节奏听不懂,二者的文学性不同无法共通。

    说得没错。

    要是换在以前,这小说还真是不好改编评书。

    因为二者的文学性的确不同,小说自有小说的魅力,评书自有评书的优点,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但时代不同了。

    那些有深度的文学小说固然还是很受欢迎,但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最受欢迎的却是网络小说。

    虽然网络小说被许多当代文人鄙视,称其是无脑的“小白文”,但我想说的是,这小白文不就是更加通俗易懂的讲述性文学语言吗?

    换句话说,这所谓的小白文,不刚好就是评书表演需要的语言吗?

    既然如此,那要把这些网络小说改编成评书岂不是更容易?。

    这是不是意味着评书这门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艺术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可惜非也。

    随着再也听不到几位评书大家的“下回分解”,评书这门传统的艺术已渐渐走向没落。

    大家想想,就连郭老师都跑去说相声了,这专门说书的人又还能有多少?

    开个玩笑。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评书话本”的极度缺乏。

    以前的评书或者说传统评书,之所以数量众多流传甚广还十分经典,是因为没有版权,改的人多说的人也多,自然也就不乏经典。

    如今的小说因涉及版权不能随意改编,把一部小说改编成评书又不亚于重写一部,所以评书话本才越来越少,评书表演也越来越冷门。

    还有就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都在用力的活着,哪还有时间能安安静静的坐下来听评书。

    评书这门传统的表演艺术,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那怎么办?

    难道评书真的就将从此没落?以后就只有加上各种背景声效的有声书、有声剧?评书就不能与时俱进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当成可以。

    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今的小说作者多如牛毛,没有千万也有百万,既然不方便改别人的小说那就自己写。

    只要把小说写成既可以看又可以用来表演的“评话小说”,就能既照顾读者又满足听众。

    所以,本人是评书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也是为了摸索一下评书今后的出路,这才摸着石头过河,写下了这部既可以看又可以用来表演的“评话小说”。

    大家要是对说书不感兴趣,那就一目十行就当小说看。

    要是对说书感兴趣,那就慢下来跟着标点符号的气口大声读。

    最好是能模仿一下几位评书大家的声音,这样您就是一个评书表演者了。

    当然,您表演的只是一半小说一半评书的“伪评书”,只是自娱自乐。

    特别提醒一下。

    本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

    不但运用了评书创作时常用的明笔、暗笔、伏笔、掩笔、顺笔、补笔、惊人笔、倒插笔,以及书内批、书外批,梁子、柁子、扣子等艺术手法。

    还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传统曲艺说书赞赋。

    比如开脸赞、人物赞、景物赞、兵器赞,风雨雷电赞等等,其中有很多赞赋都是本人的个人珍藏或自创作品,难得一见。

    所以各位,您先别管这个故事精不精彩好不好看,就算只是一个一半小说一半评书的“四不像”,就凭书中的各种经典赞赋,也值得您收藏。

    要知道,这些经典的传统曲艺说书赞赋要是放在以前,那都是口口相传、秘而不露的看家技巧,必须得拜师学艺才能接触得到。

    说到这里我得声明一下。

    本人是为了推广评书这门传统的表演艺术才会把这些原来秘而不宣的曲艺说书赞赋写进话本公之于众。

    我这不是泄密,更不是要砸说书人的饭碗,纯粹只是为了评书的传承和发展抛砖引玉,要是业内人士看了千万别喷。

    好了,废话就说到这里。

    如果大家对我这部“评话小说”感兴趣,那就麻烦帮着宣传推荐一下,要是不感兴趣,那还请多多见谅!

    好了,演出,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