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在线阅读 - 第376章 医药、释奴、科举,扶持藩国国策不容动摇(初一快乐)

第376章 医药、释奴、科举,扶持藩国国策不容动摇(初一快乐)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正文卷第376章医药、释奴、科举,扶持藩国国策不容动摇民间思潮的改变,归根结底是教育。

    报纸是百姓了解天下的最佳途径,受过教育,读得懂报纸,自然就会接受新思潮。

    报业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

    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整合调整,民间有二十大报业集团,覆盖全球所有国家。

    乡间百姓,在田间地头,也会看看报纸,听听戏。

    景泰四十九年,诞生了民歌,新唱法遭到传统唱腔的驳斥,认为是下流唱法。

    士大夫认为不雅,这东西太白了。

    但民歌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文艺不再是士大夫垄断,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里,好不好,是百姓说了算的。

    百姓真听不懂京剧、昆曲这样的传统戏曲。

    虽然这些东西,在传统士大夫眼里也是下九流,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但民间毕竟学识有限,太高深的也听不懂啊。

    民歌应运而生,各地方言有自己的腔调、唱法,深得当地百姓喜欢。

    民歌传到宫中去,皇帝说好,在万寿节寿宴上,邀请了民歌大家,在万寿节上表演。

    一时之间,民歌风靡全国。

    但现在的民歌,更像是《送别》那种唱法,老词新调罢了。

    为此,还将唐诗宋词,重新谱曲,变成新民歌。

    但这可上不了士大夫的席面。

    他们经过这些年,才勉强接受京剧这样的低级货色,现在冒出更低级的,他们差点骂娘。

    但百姓喜欢啊,词语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听着好听。

    士大夫玩的是高端,听着是有逼格,问题是大家学问有限,听不懂啊。

    所以,民间就形成三个圈层,高端人玩诗词歌赋,中层知识分子听戏曲、看舞台剧,底层百姓听民歌。

    皇帝也知道民间艺术分层,但艺术嘛,独乐不如众乐,大家各有所好,各个圈层才能碰撞出新火花。

    果然,景泰五十五年,第一首流行歌曲诞生。

    被民间骂惨了。

    新文化连平仄格律不讲了,忍了;你们搞戏曲,起码还有典故,还算小雅,忍了;你们搞民歌,那是给老百姓听的,他们没文化,奢求不了太多,忍了。

    但你们搞一首没有任何对仗,狗屁不通的白话歌词,这是什么鬼啊!辱没汉文化啊!

    士大夫真的没法审美这东西。

    大明第一个流行歌手,被逼的跳楼自杀。

    但是,这件事在青年群体中引起巨大的反响,他们认为,年轻人就是潮流,就是前卫,流行歌好不好暂且不说,这也是一种文化,皇帝尚且支持文艺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呢,你们凭什么给人家定级啊!

    刚开始,只是小圈层内讨论。

    很多年轻人自发的去听这首流行歌,发现用吉他弹唱也挺好听的呀,有这种想法的越来越多,直接引起民间大爆炸。

    新文化和传统文化再次碰撞。

    传统士大夫发出灵魂三问,你们懂经义吗?懂诗词?懂文化吗?

    新文化学者弱弱回答,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朝廷的奏疏都用新文化的白话文了,古新之争没有意思。

    士大夫坚持认为,该杜绝这等没文化、没营养、无病呻吟的唱法,回到古唱法当中来。

    这种说法,得到士大夫普遍认同。

    千万别以为华夏没有歌舞。

    华夏的歌舞,照样领先世界,这年代男人也是跳舞的,喝多了一起跳舞是常态,大户人家都养很多舞娘。

    以前是贱业,但皇帝早就为他们证明了,唱歌、跳舞,非但不是贱业,还是少男少女必备的技能。

    没错,从上学开始就要学。

    以前这些都是权贵人家玩的东西,随着教育推广,全国人都要会。

    这几年,皇帝办各种体育联赛,其中就有歌舞联赛,类似于唱歌、跳舞选秀节目,颁发奖金。

    民间冒出来很多突出型人才。

    像宋词,全是唱的,唱的时候要对应舞蹈,都是有严格要求的,这是礼。

    歌舞比赛,比体育比赛观众更多。

    见到赚钱能力强,又开办了选美比赛、才艺比赛、T台走秀,挑一些俊男靓女出来圈钱。

    联赛,办了四十多年了,大明已经有非常完善的赛制了。

    毕竟这年头没有电视转播。

    那就每个城市都办,联赛公司把全国,划分成五個区,建立两级联赛制度。

    像篮球,每个省都有省队,在本省第二大城市建立一支二级省队,作为球员的补充区。

    就是因为粉丝太多,需要圈钱。

    二级球队在本地打比赛,也是一笔钱赚。

    各省队先在本区内打球,在各市轮着打,挑出两支胜利的队伍,开始全国赛,最终决出总冠军。

    为了照顾买票观众的情绪,比赛时间一个小时,分四个小节,一小节15分钟,一场球总时长在三个半小时左右。

    因为票卖得贵呀。

    篮球场那么小,坐个两千人已经是极限了,票卖贱了会亏钱的。

    中枢为了平衡地区体育发展,把所有项目分摊开来,每个城市都有一个项目。

    因为球事购买力不大,天天逮着一个城市薅,百姓也受不了。

    联赛发展这些年,已经非常成熟了,从最初的亏损,已经完全盈利了。

    各支球队为了赢球,早就发现黑人运动能力惊人了,这些年,四处物色运动能力惊人的黑人,买到球队来养着。

    通过关系,运作这个黑人的户籍,然后出现在二级联赛里,一点点运作进入省队,通过选秀进入联赛。

    如今,各球队都有些黑面孔。

    按理说,运动能力惊人,能跑能扣,看着多爽啊。

    可当地观众不买账啊。

    近几年很多联赛都闹出退票风波,观众看球也需要代入感的,实在代入不了大老黑。

    球队也狠,对黑人进行植皮手术,植入黄皮肤。

    有的球队,已经开始想,如何把黑人的运动天赋植入明人身上呢,已经有医疗团队进行秘密实验了。

    除了明人,哪国人都不值钱,只要有买家,都能买到。

    除了三大球项目,明人不行之外,其他项目,明人都是很厉害的,明人擅长技巧性的,人类极限这种东西,确实不是明人所长。

    说白了,大老黑身体是强,但没脑子,白人身体比黄人强,但耐力差、脑子差。

    人种都是各有优势,没有优劣之分。

    打个比方说,把爱因斯坦关起来,从小就让他喂猪,他永远不会成为科学家。

    总说黑人没脑子,黑人科学家也不少。

    大明包罗万象,所以越来越强。

    很多黑人,在大明也崭露头角,也是工程师,每个月赚6000块,军中也有黑人将军。

    最厉害的达芬奇,在大明做到了三品官,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天下各国,都有人才为大明服务。

    这是皇帝定的国策。

    不看出身,不看地位,不看肤色,唯才是举,唯德是用,大明用宽广的胸襟,包容天下各国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在景泰四十七年,第一次阑尾炎手术成功,从此之后,大明进入手术时代。

    景泰五十年,项忠痔疮疼痛难忍,手术成功,术后恢复非常不错。

    太医院,也有手术科。

    大明第一家皇家医院,在景泰五十年,挂牌成立,由太医院太医亲自坐诊,为天下病人治疗疑难杂症。

    这属于专家门诊,但现在还没诞生专家这个概念,最厉害的就是手术科。

    大明也没有西医这个概念,手术被称为明医,区分中医而已。

    制药行业,如今已经高度发达了。

    像后世常见的中药就不用说了,西药也很多,最值得说的是景泰四十九年,由民间制药厂发现的青霉素,就是盘尼西林!

    于景泰五十二年,正式制成,全国发售,效果极好。

    仅凭这有奇效的青霉素,皇帝就赐下一枚金符,并亲自题字,赐字这家药厂,定为皇家药商,为皇家供应特制药。

    皇帝这般大手笔,民间药厂全部跟进。

    截止到景泰五十五年,民间药厂多达17万家,药物研究所、实验室高达30万家,皇帝注资过的超过一半。

    很快,抗生素家族成员不断被填充,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

    在药品方面,皇帝提出成品药理念,已经过去快五十年了。

    皇帝每年都在加大投资。

    不计成本的投资,足足五十年,才迎来药品业的爆炸性繁荣。

    看到成果后,皇帝不但没收取回报,反而将所得利润,进一步投入药厂中,投入研发。

    累计皇帝投入药品行业的资金,超过10亿,而医疗全行业,皇帝累计投资,超过100亿。

    这是皇帝个人的投资。

    朝廷呢?

    早些年,朝廷投资额确实不多,直到看到药品业红利之后,跟着投资,而医疗全行业,属于社会福利性行业,投资基本都由中枢来支持。

    截止到景泰五十五年,国家对全医疗行业总投资,超过300亿。

    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突破100万。

    医生、药剂师、研发人员等缺口依旧非常大,为了补充人才,皇帝要求各省最少建立两座医科大学,鼓励民间学子从医、从教育。

    民间反响热烈,但培养一个医生,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一点点磨练出来的。

    说到青霉素,就要说输液技术了。

    输液技术,皇帝从秘密研究,到开诚布公的研究,到了今天,已经非常非常完善了。

    针头、针管、药瓶的生产、消毒、运输,到应用,全行业已经完全很完备了。

    就连皇帝,这几年都在注射营养药。

    输液,最缺的不是药,而是血。

    大明其实一点都不缺血。

    景泰四十五年,中枢公布,禁止买卖.血液,鼓励百姓无偿献血。

    就是说,献血不给钱了。

    输血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医院缺血,只能向社会买,年轻人为了买奢侈品,都会偷偷去卖血。

    这就造成了,卖.血.黑.产业链的形成。

    狗屁倒灶的事就别说了,为了血什么事没有啊。

    所以,中枢下政策,直接斩断黑产业链,不允许卖血。

    但大明其实真不缺血。

    大明现在官方注册的奴隶数量,在3亿左右,这个数字绝对只多不少。

    一人抽一管子,也够用了。

    现在没有冷藏技术,不然能拿出去卖。

    民间哪个医院,不养着血牛啊,医院出资买的奴隶,充当移动血站。

    输液技术,不止在人身上,在植物身上也有用,给树木打药,救治病重的树木。

    这项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普及率极高。

    大明人口死亡率降低,和医疗的发达有直接关系。

    全体明人,是强制交医疗保险的。

    有病就能去医院治疗,所以小病能好,大病才死,人均寿命自然就提升了。

    可民间医院,都是私立的。

    对于拥有保险患者态度是很差的,因为不赚钱,或者说赚的少。

    医患纠纷,在这个时代也很多。

    一切走法院,按照法律来判,中枢是裁判,根本就不下场经营。

    但开医院的,都是达官显贵,看似和中枢没关系,其实千丝万缕,背后都是靠山。

    老百姓终究力量小,最后都是不了了之,自认倒霉罢了。

    一度传到皇帝耳朵里。

    皇帝想整顿全医疗行业,却被中枢劝阻,想发展就得给民间自由,医疗行业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发展速度快也是rou眼可见的。

    大不了修改一下法律,给患者多一些补偿罢了。

    此事算不了了之。

    皇帝当得越久,朱祁钰越觉得无奈。

    尤其岁数越大,他精力下降,很多事情都没法管了,他只能寄希望于太孙朱佑榶。

    等他继位的时候,拿这些王八蛋开刀。

    医疗行业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最直观的是,仵作行业的快速发展,现在仵作叫法医,不再只负责查案,也用于人体研究。

    人体学,早在景泰二十五年的时候,民间一个仵作提出来的。

    从此之后,人体学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

    但这东西在民间很忌讳,从业人员被瞧不起,但在景泰二十五年,皇帝一连串政策,提高了法医的社会地位。

    并鼓励支持,民间学子从事法医行业,人体学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大学问。

    并将华佗和宋慈,奉为人体学、解剖学、外科祖师爷。

    有了皇帝撑腰,法医日子好过一些。

    为了让民间了解法医行业,在大学有一门必修课,就是人体学,但只有一个学分,一个学期上两节课,主要是让人了解人体学,不要再歧视这个职业。

    民间法医人才缺口很大。

    皇帝还追封了华佗和宋慈为王,大搞祭祀,民间依旧反响寥寥。

    谁家正常孩子学这东西呀。

    其实,人体研究,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因为大明奴隶多,对于犯重罪的奴隶,可以用于法医研究用。

    但必须是重罪,要经过批准才行的。

    大明用奴近五十年。

    民间出现了释放奴隶的声音,认为奴隶无罪,人人平等。

    这种圣母是哪里都有。

    中枢刚开始不屑一顾,但声音越来越大,甚至甚嚣尘上。

    皇帝下旨,令说释奴的人去看看中华江,没有奴隶的奉献,你们来修吗?

    所有相关发言的人,禁考科举。

    民间声音戛然而止。

    但,很快中枢就下旨,适当提升奴隶地位。

    大明奴隶高达3亿,其中官奴占大半,因为各地建设,用奴隶是划算的。

    这些年,中枢一直在释奴。

    一些对大明有贡献的奴隶,不但被释放,还发放明籍,发放田产、工具,甚至铺面等福利,有的还担任吏员。

    预估总释奴人数在3000万上下。

    发布圣旨后,提升奴隶待遇,尽可能保证奴隶生命安全,奴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至于释奴,中枢也讨论过。

    但皇帝不同意,认为这些都是外夷,被大明奴役过,一口气释放上亿奴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

    这种矛盾,会埋下分裂的种子,未来社会不安定因素。

    朝中重臣却不担心。

    看看这些年释放的奴隶,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远超他们的母国,再说了,要相信大明的同化能力。

    同化异族,大明最擅长了。

    别管什么肤色,只要在大明三代,就会彻底变成明人,永远不会变的那种。

    太子和太孙也支持释奴,因为未来二十年,大明都没有大工程了,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奴隶。

    而把奴隶变成人口,这些奴隶都是熟练工,会大大提升工厂的运转,同时,大明要为藩国修铁路,这些人能做劳工,好处多多。

    重点是,中枢要负担官奴的吃喝用度,是一笔大开销。

    景泰五十六年,中枢下旨,放宽奴隶对大明贡献体系,允许给奴隶发放明籍。

    第一批释放的是,为大明工作十年以上的奴隶,转为明籍。

    人数高达3700万。

    朝廷负责妥善安置,并给他们发放功劳牌,朝廷承认他们为大明做的贡献,而非奴隶。

    算是为他们正名。

    此举是为了收买奴隶人心。

    中枢计划,未来十年内,持续释奴,官奴数目控制在5000万左右,保证基建用途即可。

    未来中枢也不再向外购买奴隶,至于民间奴隶,中枢也觉得适当减少。

    景泰朝,最重视教育、水利、道路、汉化。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全国27亿百姓,已经全说汉话了,包括臓区、蒙区,也通行汉字。

    即便方言有区别,但一笔写出来的是一样的文字。

    这是教育的功劳。

    但民间教师缺口量巨大,如今活跃在民间的教师队伍,有300万左右,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量。

    而这些教师,多是小学、初中教师,高中、大学、太学的教师稀缺到了极致,掌握经义的老先生,门槛儿巨高,不肯入官学任教,他们都开设学宫,办自己的学校。

    就相当于贵族学校。

    当初为了鼓励教育普及,皇帝是鼓励民间主动办学,集合中枢和民间的全力,普及教育。

    这就造成了,民办学校,远多于官办学校。

    民办学校师资能力强,因为办学的都是地方德高望重的老顽固,他们本就学富五车,能力高绝,因为各种原因不肯为中枢效力而已。

    官办学校,多是后来培养的师资力量,被动学习的人,和主动学习的人,知识掌握情况完全不能比。

    知识可不是死的。

    是要活学活用的,学知识是要用的,而不是应试考试的。

    大明只有两场应试考试,一场是高考,一场是科举,高考是义务教育的必经之路。

    科举,则是当官的考试。

    对科举士子而言,高考是手拿把攥的,基本都是高考尖子生,才能研读经义,进而参加科举,入仕为官。

    皇帝重视教育,朝廷自然就非常重视人才培养。

    大明各行各业人才井喷,和重视教育有直接关系。

    从三年义务教育,到今天已经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了,走完义务教育,就要考虑人生道路了,而这个选择权,是交给学子自己的。

    想走仕途,就进入太学研读经义。

    如果想走技术人才的路,可以深造,也可以立刻去找工作;如果去企业行政岗位,也可深造,也可直接就业。

    大学,可不是混混就行的,上了大学就放飞自我了,那是不行的,大学学的是生活技能,如果你不学,毕业就失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路,考取基层公务员,但现在没人愿意做这行,基层公务员是没有上升途径的,连以前的吏都不如。

    而且,不是铁饭碗,是半聘用制的。

    基层公务员多是军官转业、举人实习的职位,想入仕,必须参加科举。

    明人全都早熟,基本四岁就要上一年级,十六岁高考。

    大学四年制,二十岁参加工作。

    若想从政,就要考研,研究生考试是严进严出,模拟的是科举考试,被民间称为小科举。

    太学不止是研读经义,也有化学、物理、人体、历史、哲学等等学科。

    学生可以选择提升从业技能,也可以转行从政,一门心思研读经义。

    前几年,苦读经义的人很多。

    结果科举无门,因为科举太卷了,研究生参加科举就别开玩笑了,得继续读国子监,读完博士,才能科举,参加科考第一关,考取秀才。

    大明27亿人,27亿人都想当官。

    就知道有多卷。

    科举一直以来就卷,景泰年间更卷了,即便是扩招,一个举人都难考,何况进士了。

    因为科举试卷鸡贼。

    出的题目特别活,不限于几本经义,涉及所有知识,什么都可能考,就看谁积累的多,谁命好。

    读完大学,再经过科举的千锤百炼,上来的都是精英。

    而这,是皇帝当初的构想。

    其实,景泰四十六年,皇帝就发现中枢无人可用,因为上下通道被关闭。

    皇帝杀了一波,重新打开通道,从基层吸纳大批人才上来。

    并进一步收紧科举,要学以致用的人才,吃苦型人才,懂经济的人才,胸怀天下的人才。

    对基层官员的考核,进行了一定程度更改。

    皇帝要的是能人,是全才,是天才。

    科举反正比以前更难了。

    皇帝希望卷,越卷,杀出来的人才越厉害。

    但只要考上举人,不愁找一份工作,大明人才井喷,人才不特别缺,但藩国缺人才呀,他们可以去藩国做官。

    科举以景泰二十五年划分。

    景泰二十五年以前,大明科举是维持古代科举制度,变革不多。

    但之后,科举难度翻倍增长,景泰五十年之后,科举难度,是以前的百倍。

    杀出来的都是全才。

    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无一不通,本国历史、外国历史,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全都得懂。

    机械记忆的根本就没用,题目出得特别诡异,角度刁钻,若不了解透彻,很有可能掉进坑里。

    对于科举出题,皇帝虽没有发言权,但是要过目的,皇帝不满意,直接罢了官职。

    景泰四十一年,春闱。

    出题人出的题目,过于机械化,皇帝事后看完试卷,直接免了出题人的官职,重新出题,重考。

    当时在朝堂上大发雷霆,直说这样的庸才,抓紧滚出朝堂,这等庸才如何治国?

    皇帝虽没受过正统皇帝教育,但他从小就读书,这些年奏疏一份没落的看完,肚子里总有几分墨水的。

    自己不会写诗,但诗文好坏还是能看出来的。

    从那之后,题目变得更加灵活、刁钻,甚至得用诡异来形容,把考生难得想吐血。

    而这,恰恰是皇帝需要的,需要人的应急能力,身居高位的官员,很重要的一条是急智。

    皇帝喜欢诗词,太子妃精通诗词,每次有宴会,皇帝就会把太子妃诏来,吟诗一首。

    还出资为太子妃办了个诗词比赛,每一首诗词他都看了。

    他经常感叹,大明为何没有李杜那样的诗才啊。

    当时首辅王竑,跟皇帝说,大唐诗人如此多,因为写诗和政治挂钩,会写诗的人就能当官,所以文人挖空心思写诗。

    如今大明,以经义为重,所以文章写得好的比较多,诗词并不擅长。

    景泰四十四年科举。

    增加了一道题目,写诗词,限定题目,现场做一首诗,题目分值不高,也是官方鼓励民间读诗写诗。

    皇帝迫切希望大明能重现唐宋诗词盛况。

    说实话,皇帝看不上外国文学。

    那都是打油诗,现代话,没意境。

    民间是一边读一边鄙视,这东西确实登不上大雅之堂。

    甚至,民间老学究认为新文化运动,和外国文学有直接关系,扬言封禁外国文学。

    皇帝并不反对各国文学,都是好东西,多学点总没坏处。

    但他还是喜欢古诗词。

    奈何自己不会写啊,儿媳妇会写,但写不出气势磅礴的诗句,皇帝引为叹息。

    景泰四十年时,皇帝出资在宫中办一场诗会,让宫娥、女眷,朝中官员女眷全都参加。

    皇帝和百官坐在殿外,听这些妇人吟诗。

    可惜的是,皇帝没找到大明李清照。

    之后每年,皇帝都会办一场帷幔诗会,参会的都是女人,即便是皇帝,也只是在殿外,不方便见女客。

    皇帝爱诗却不会写诗,引为天下笑谈。

    太子妃的诗才,却凭借帷幔诗会,天下闻名。

    朝中重臣皆知,太子妃在宫中地位,比太子都高,因为她老公公稀罕她,连带着她儿子朱佑榶也最受宠。

    朱佑榶能立为太孙,和太子妃有直接关系,皇帝儿媳妇几十个,唯独看这个儿媳妇最顺眼。

    对于舞弊,皇帝更是零容忍。

    以前朝中官员尚能运作一二,但景泰三十五年科举,朝中重臣参与舞弊,所有涉案人员,全部戍边,永不录用。

    很多朝中重臣的儿子,考了十几年了都没考上,还在宫中当侍卫呢。

    不是进士,就不能当官,这是铁律。

    朝中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庸才。

    所以说,大明的举人,都是顶尖人才,别说进士了。

    大学生批量产出的是工人,真正的人才在国子监。

    国子监也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是朝臣的儿子,富商的儿子,进国子监深造,就是等着荫官罢了,混日子的地方。

    现在的国子监,是最高学府。

    进来的都是顶尖人才,出去的都是各行各业的顶梁柱。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大明新建四个国子监,加上三京的国子监,一共七个国子监。

    大学,要求每个城市,最少一座大学。

    太学,则是城市一座。

    国子监仅有七个。

    大明也不分本科和专科,专科是为了扩大招生罢了,现在大学不缺人,所以不需要扩大招生。

    技术型行业,没必要变成专科,这样反而贬低技术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使得好人才不肯学技术。

    大学和太学是大部分官办,小部分合资的。

    中枢对于合资是支持的。

    主要是看重各个学宫的师资力量,老师才是宝贝,可那些学宫敝扫自珍,压根不想参与合办。

    皇帝也没辙,只能看着学宫干眼馋。

    办学宫的老学究,都是一派宗师,比如陈献章,人家对收徒的门槛巨高,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国子监学生就能入门的。

    而这几年,学宫人才出品率,明显高过国子监。

    那些搞科研的学宫,可以算作公司,人家是一边建实验室搞研发,一边开公司赚钱。

    这种朝廷也插不进去手。

    只有在起步阶段,皇帝投资了一批,再之后就插不进去手了,反倒民间很多投资公司,对这些实验室进行注资。

    皇帝一度想增设教育部、医药部,却被朝臣拦下来,内阁八部六寺,已经够多的了。

    教育、医药、农业、林业等确实重要,但提升为一部,多少有些浪费资源。

    如果提教育了,农业、林业、商业等各部,肯定会有想法,凭什么就你从司提到部啊。

    其实,该提部的部门很多,但中枢碍于行政成本,只是把司法提到了部级,意味着大明是法治国家。

    但司法部官员并不多,尚书也只是个摆设罢了。

    宫中。

    老皇帝正在晨练,太孙朱佑榶捧着毛巾侍奉。

    朱祁钰肌rou明显萎缩,但身材保持依旧很好,他从六十岁后,就开始吃流食。

    “伱那个糊涂爹,又犯错了?”朱祁钰接过毛巾,擦擦脸颊上的汗珠。

    “皇爷爷,孙儿给您擦。”朱佑榶献殷勤。

    朱祁钰冷哼一声,就知道那个傻儿子,遇到难事了,这好大孙可会端架子了,一般不愿意纡尊降贵侍奉他。

    朱佑榶很机灵,从他爷的眉目表情中,就能猜出他爷的几分想法,所以他最得朱祁钰欢心。

    “皇爷爷,瞧您说的,孙儿侍奉您是理所应当的事,哪有不愿意呀。”

    朱佑榶笑嘻嘻道:“前朝事忙,爷爷您清楚,要不孙儿让您孙媳妇来侍奉您?”

    “打住,你那媳妇是个不着调的,朕这老骨头怕被她折腾散架了,让她别来养心殿。”朱祁钰对太孙妃不太满意。

    他更喜欢太子妃那样的诗才,而非一个跳脱性子。

    但朱佑榶喜欢呀,他也是个不安分的,两个不安分的凑一对,这大明天下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嘿嘿。”

    朱佑榶傻笑:“爷爷,孙儿的媳妇是您亲手挑的,您该满意呀。”

    “让她侍奉你爹去,看看你爹什么反应?”

    朱祁钰走进养心殿,朱佑榶笑嘻嘻跟着:“爷爷,四叔家二哥上疏中枢,孙儿也不知该如何处置了。”

    “你是朕耍心眼呢?”朱祁钰忽然驻足。

    朱佑榶立刻跪在地上:“爷爷,孙儿哪敢呀,孙儿是照实说,真的没法处置。”

    “二哥齐王说要全占波兰之地,需要母国帮助。”

    “爹的意思都是一家人,能帮就帮,可朝臣那边反对呀,李阁老说和您有过约定,帮扶适可而止。”

    朱祁钰哼了一声,走进大殿。

    朱佑榶不敢起来,惊恐地匍匐在地。

    他在试探他爷爷对藩国的态度。

    他爷爷对四叔最好,四叔外加三个儿子,都封了封国,这是所有藩王中很罕见的事情。

    四个大藩国,实打实的东欧皇帝。

    要说朱见淇没点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朱佑榶和四叔没什么感情,跟几个堂兄弟更是连面都没见过,谈何感情?

    如今火车发展起来,他更想把天下之土变成明土。

    而不是分封出去。

    看着这些藩国日渐强大,他心里是难受的,那些本该是大明疆土啊,都是他爷爷支持下一点点打下来的。

    “你想怎么回?”朱祁钰坐在御座上。

    朱佑榶咬牙道:“孙儿的意思是,支持齐王全占波兰,做商国和德国的屏障。”

    “但是,这些年中枢是白送东西给藩国,而藩国却丝毫好处不给中枢。”

    “朝中文武,意见都是很大的。”

    说到这里,他略微停下。

    养心殿里静悄悄一片,皇帝是讨厌任何人离间大明和藩国感情的,分封藩国,是他一力推动的国策。

    现在,未来的继承人,就要动摇他的国策。

    “孙儿觉得,可让藩国向大明进贡,如洪武朝大明藩王一般……”朱佑榶小心翼翼道。

    “这是你想的,还是谁教你的?”朱祁钰面无表情。

    “是孙儿自己想的,主要是藩国不向大明朝觐,大明无法挟制藩国,孙儿倒不心疼这点东西,只是担心等大明衰弱的时候,藩国会反咬大明一口。”

    朱佑榶还在试探皇帝。

    “大明衰弱,藩国撕咬大明,也属正常。”

    朱祁钰出奇的没发怒:“想保住大明的宗主国地位,就需要大明全方位领先藩国。”

    “太孙,朕知道你什么想法。”

    “朕从分封诸王的时候,就想好了。”

    “这个宗主国皇帝,不好干,大明如此辽阔谁都可能咬一口,大明现在帮他们再多,也没人记得大明的好的。”

    “可是,你不帮藩国,像世界强国,就不会自己崛起了吗?就不会用大炮轰开大明国门吗?就不会撕咬大明,奴役大明吗?”

    朱祁钰语气一缓:“太孙,你是聪明人,回去想想,朕这么做的目的。”

    “宗主国的霸主地位,该怎么维系下去,而不是和藩国抠抠搜搜的。”

    “诸多藩国虽是朕的儿孙,但你是太孙,大明终有一天会交到你手上的,朕年纪大了,管不了太久了。”

    朱佑榶一听,很显然,老皇帝也在防备藩国。

    但他防备藩国的方式是,倒逼大明强大。

    没错。

    朱祁钰一直在担心,大明会不会衰弱。

    保持竞争力的方式,就是竞争,不管是良性竞争还是恶性竞争,都必须要竞争才行。

    世界上不能大明一家独大,那样世界就会停滞不前。

    如果诸多藩国里,诞生诸多强国。

    那么,他们就会和大明争世界霸主的地位。

    大明就会倒逼着努力。

    不管哪一支登上大明皇位,他都得认朱祁钰这个祖宗,都是明人,都是汉人,rou永远烂在自己锅里。

    所以,他在摧毁其他文明的同时,也在极力扶持汉文明,对藩国之所以倾注一切的扶持,就是希望把藩国扶持成霸主国,和大明争霸,逼着大明前进。

    这是皇帝的心思,可能有人猜到过,但皇帝从来没说出口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