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镇疆军在线阅读 - 第三百六十七章 经济拖累

第三百六十七章 经济拖累

    当人们回顾圣唐皇朝波澜壮阔的卫国战争时,往往都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同一时期的几支主力军,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些非常明显的差距。

    这个差距,主要是体现在装备条件和战斗能力上。

    单从兵力数量方面讲,无论是帝君的直属部队,还是南军或西军,至少在圣唐历828年初的时候,相差的并不太多。

    李炳麾下的辽东都护府、阴山都督府以及河北道不断征召补充的府兵,总兵力约在三十五万上下。

    以南部州府为主的荆襄大军,也就是南军,兵力保持在四十五万左右。

    被称为“西军”的镇疆军,在第九军团加入后,数量达到了三十八万。

    然而,兵力上接近,并不代表实力上没有距离。

    简单言之,西军最强、北军次之,南军人最多,但是实力却反而最弱。

    南军主要的兵种是步兵,尤其是轻步兵,在军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这也难怪,毕竟圣唐南方多为丘陵山地,水系也纵横发达,骑兵和重步兵在那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供发挥的空间,属于一种不太必要的存在。

    李炳的直属军团,或者称为北军,则是步骑混合的状态。一方面,那些长期戍守边疆、抗击草原异族的边军,需要以骑战对骑战,所以无论是辽东都护府还是阴山都督府,都拥有着数量可观、质量也不错的骑兵部队。而河北道府兵,以及中原、齐鲁等地的军队,受到农耕文明影响,更多的还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

    反观李江遥的镇疆军,在步骑混编军团的基础上,还特意组建了纯粹的重装骑兵军团和重甲步兵军团,其专业程度,远胜北军和南军。

    不仅如此,镇疆军的盔甲、兵器、战马、器械等等,也都比友军的质量要好很多。

    兵种的升级,加上精良的武器装备,使西军的综合战力水平明显更高一筹。

    而这一点,同样得到了敌人的印证。

    突厥大汗阿史那支斤和圣殿亲王罗尼亚都一致认为,在圣唐各路兵马之中,数镇疆军最难对付。

    人们不禁要问,李江遥麾下的西军,为什么能够拥有更好的条件?而掌握着北方大片疆域的圣唐帝君,却没办法在短期内提升北军和南军的实力?

    答案只有一个,经济。

    从严格意义上说,西疆其实是远不如圣唐富庶的。

    圣唐皇朝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物产更是极为丰富。无论是农业,还是商业、手工业,其发达程度都大幅领先西疆。可是即便如此,828年前后的圣唐朝廷,经济条件却比西疆差了许多。

    造成这种反差状况的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

    其一,圣唐与西疆的经济结构完全不同。

    圣唐重农,西疆重商。作为丝路商道的枢纽,西疆鬼漠数百年来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商业体系,并利用东西大陆的贸易中转,赚取了大量的利益。

    随着乱局的逐步平息,镇疆军府通过波斯巨商艾麦尼重新恢复西疆与西大陆的商贸联系,因此在很短的时间里,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

    与之相反,圣唐的经济基础主要依托土地和人口。当土地被侵略军占领破坏,大量的劳动力因为躲避战火而逃亡,农业体系便遭到了根本性的摧残,元气大伤。

    其二,圣唐与西疆的政治基础也影响了经济。

    圣唐一向都是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皇朝。在正常的情况下,发达的行政体系能确保整个帝国顺畅运转,比西疆更具治理优势。

    然而,某些时候,优势也会变成劣势。完整的大一统状态固然十分高效,可一旦其内部出现了严重分裂,原有的政治体系不仅无法发挥作用,反倒会变成皇朝运转的拖累。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圣唐境内分崩离析,北方有李炳,两淮有李炝,江南有劳剑华,朝廷官署则偏处西南。

    政出多门、天下纷乱,与政权紧密相连的财税权,根本就没办法支撑军政所需。

    反观西疆鬼漠,数量众多的藩国虽然各自为政,但他们一向就是如此,完全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发展,更容易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而镇疆军府居中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又起到了中枢朝廷的作用,可以帮助各个藩国取长补短、快速发展。

    其三,圣唐和西疆的首脑,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帝君李炳虽然有过监国辅政的经历,但他的思维意识,远远比不上李江遥。

    当李炳还在琢磨着如何巩固君权、如何与朝廷和军阀博弈的时候,李江遥早已经开始思考休养生息、恢复民力的问题了。

    人们常说,一个领袖在考虑什么,他的臣属就会考虑什么。

    李炳麾下的文武官员,和他们的帝君一样,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权力平衡之上,很少有人去顾忌朝堂和战争之外的事情。而镇疆军的头头儿们,甚至包括在一线指挥作战的徐友长、杜建等人,开口闭口也都少不了复苏经济的话题。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圣唐朝廷和镇疆军府,在财力、物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以至于到了最后,东都连给北军和南军发放粮饷都紧张,镇疆军却在第六军完成升级之后,立刻开始着手打造第七军和第八军的重甲步兵。

    当然,说朝廷完全没人在意经济与军事的紧密关联,也是不准确的。至少,新任兵部侍郎董天星,就很快发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

    他向帝君提出,必须迅速恢复圣唐北方地区的经济状况,以便能够为大军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否则的话,不要说再征召大批新兵参战、或是组建强悍的重甲军团,就连现在这八十多万军队也快要养不起了。

    李炳起初并没有特别在意董天星的意见。

    原因很简单。他认为,董天星一个兵部官员,cao什么钱粮方面的心呢?朝廷现在已经来到东都,所有大臣各归其位、各司其职,财政税负方面的问题,自会有户部和太府的人去打理,兵部不应该越界问事,把手伸得太长。

    不过很快,李炳的这个念头就发生了转变。

    因为董天星告诉他,镇疆军已经快要完成第三个重甲步兵军团的组建了。

    之前李炳曾听过兵部的汇报,所以他非常清楚,建立一支数万人的纯重甲军团,究竟需要花费多少财力物力。

    现在李江遥居然一下子就搞出来三个军,足足十五万重甲步兵,简直匪夷所思、恐怖至极!

    不行,西军能整,朝廷也必须整,而且要尽快整好。

    “陛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银子,臣做不到啊。”

    董天星两手一摊,愁眉苦脸。

    李炳知道,对方说得一点没错。重甲兵厉害,因为那是用银子堆出来的。没有钱,就没有优秀兵员和精良装备,组建军团便无从谈起。

    他立刻找来户部尚书陈洪和太府卿魏梓轩,让他们出钱。

    陈洪是先帝的老臣,执掌户部多年,向来在朝堂中说话很有分量。面对帝君的“无理”要求,他略一拱手,从嘴里蹦出俩字。

    “没钱。”

    “没钱?”李炳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你们户部不是从益州带出来四千万贯银钱和两千斤黄金吗?加上朕这里积攒的库银,怎么会没钱呢?”

    陈洪掰着手指头给李炳数道:“陛下,国库里确实有钱,但几乎都安排满了。首先一个,河北道很多州府,去年遇到严重旱情,河南道则是被毒兵祸害,两地亟需赈灾,占用了很大一笔资金;其次,工部前阵子提出,说东都皇城和各衙门官署都需要尽快扩建和修缮,所以又是一大笔开销;再有一个,慕容将军为了对付南方叛军,计划要在半年内打造五百艘新战船,工匠和物料的开支已经得到陛下批准,我们需要预先给他们留足;除此之外,还有拖欠了马洪杰他们半年的军饷。昨天,南军又派人来催了,甚至还威胁说,如果再不发,士兵有可能要哗变。”

    陈洪长叹一声:“就这,还没算官员的俸禄和朝廷日常的各项开销。老臣担心,这个月又得欠着他们了。”

    李炳大感郁闷,转头望向魏梓轩:“税呢?你们没有把税收上来吗?”

    魏梓轩连忙躬身答道:“陛下恕罪。税是收了,但收得并不多。”

    他顿了顿,认真解释道:“以往太平年景,税赋都是依着南财北粮的规矩来的。南方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所以上缴钱财为主、粮食为辅;北方农业占优,离着帝都和东都又近,需求量也大,因此是以缴纳粮食为主,钱财为辅。眼下,北方遭遇天灾战乱,粮食歉收,而南方被叛军占据,无法征缴税金,故而……”

    李炳不耐烦的摆摆手:“好了,这些朕都清楚。说说你们有什么对策。”

    陈洪先看了魏梓轩一眼,然后道:“陛下,户部不管收入进项,只负责朝廷钱粮的调度安排,所以臣能想到的办法,只有拆东墙补西墙。看看能把哪笔大的支出暂时停掉,先挪给重甲军团用。”

    魏梓轩暗骂陈洪真会甩锅,朗声道:“陛下,臣认为,应该尽快调高税赋比例,增加国库收入。”

    李炳微微一愣:“怎么调?”

    “朝廷十税一的规矩,显然已经不合时宜。”魏梓轩道:“眼下大敌当前,军队开销自然比以往要大得多,税收还维持在先帝时的水平,乃不知变通的迂腐之举。臣建议,将比例提升至五税一,同时加征战捐。以人口为依据,家里没有青壮年男子,或青壮男子未参军的,必须缴纳战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