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大柳树村
辞职后我成了神正文卷第223章大柳树村宋词翻看手机,发现五年前,山城有人报案,一对年轻的夫妻,晚上十一点左右,在回家的路上,车下坡的时候撞到路边的石墩,导致了侧翻。 因为是下坡,所以车祸还是比较严重,夫妻俩双双受伤昏迷,被人发现后打了急救电话送往了医院,醒来后,才知道还有一个五个月的孩子。 可是救护人员,在现场并未发现孩子的踪迹,因为山城的道路复杂,加上又是几年前,监控设备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所以并未留下有人抱走孩子的影像。 这件案子因此就一直搁置了下来,再也没有丝毫的进展。 而宋词之所以把小麻圆和这起车祸给联系起来,是因为车祸让他联想到了救护车。 而宋词第一次见到小麻圆的时候,她就是被福利院外的救护车给吸引。 当时宋词并未在意,但是后来她这个行为引起了他的注意。 还特地给她买了盒卡片,卡片上有救护车,指给她看。 她的小嘴巴里,立刻发出“唉~哟~唉~哟~”这样可爱的声音,说明她是认识救护车的。 也许会有人说五个月大的孩子,怎么可能记得这么多东西? 但是很显然,小麻圆她并不普通,她有着超强的记忆能力,只要见过的,听过的,都会记在脑海里。 她也就是不善于表达,要不然宋词直接询问小麻圆,说不定通过她的口中,就能寻找到她父母的线索,根本不需要再去寻找周凤仙老人。 “列车运行前方到站是元阳站,在元阳站下车的旅客,请您提前做好下车准备……” 不知不觉,元阳站到了。 宋词拿下自己的行李,走向出车口,胡玲玲赶忙默默跟上,她真的怕宋词就这样跑了。 元阳站是个小站,而且还是新建起来的,周边很多设施还没完善。 好在站外面出租还是有的,不过司机师傅一个个也都是昏昏欲睡。 宋词随便上了一辆车,让对方开车把自己给送往市中心。 不过宋词并未在元阳订旅馆住宿,而是在手机上找了一家24小时开业的金拱门,准备对付几个小时天就亮了。 不过路上也不能闲着,于是宋词向师傅问道:“师傅,你认识大柳树村吗?” “怎么?你要去大柳树?”司机回过头来,有些惊讶问道。 这个时间,往乡下跑,一般谨慎的司机可是不敢。 “对,不过是准备明天白天去。”宋词点头道。 司机闻言也松了口气,然后道:“大柳树我当然认识,不过路程可不近呢。” 宋词也是开出租的,一听这话,哪里还不知道他的意思。 于是问道:“师傅,你说个价格吧。” “是单程,还是来回?” “来回。”宋词道。 “来回,大概四百块钱。” 司机嘴上这样说,心里其实已经充满期待,大柳树来回一百二十公里左右,四百块的价格已经算是稍微有点偏高了。 宋词看过地图,知道距离大概是六十公里,按照1.2每公里计算,单趟大概需要175块钱,来回就是350块钱,这位师傅多加了五十,已经算是良心了。 所以宋词也没还价,而是直接道:“那伱明天早上能送我去一趟大柳树村吗?我去办点事,大概耽误你一上午的时间。” “当然没问题啊,明天几点?”师傅有些高兴地问道。 “明天八点,不过师傅,你开了一夜的车,明天能行吗?” “放心,我让其他人送你去。”司机师傅道。 听他这样说,宋词也就放心了,然后两人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 不过司机师傅不知道的是,上车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 大柳树村并没有大柳树。 据说村西头本来的确有一棵很大的柳树,可是在四十年前一场大火被烧了,现在连树桩子都不见了,只活在老人的记忆里。 大柳树村只是一个百十来户的小村落,但这里物产很丰富,木耳、椪柑、小茴、红橙等等。 但即使如此,依旧不能阻止年轻人前往城市发展的步伐。 百十来户的大柳树村,只剩下三四十户有人在家,还都是一些老人,很多家庭都是大门紧闭,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有的甚至都不回来,显得格外冷清而落寞。 宋词早上八点就从云阳出发,到达大柳树村也才九点半左右,司机师傅也并非昨晚那位,不过车子却是同一辆。 因为整个村落是依坡而建,所以整个村落显得高低不同,错落有致,而且很多房屋样式古朴,看上去就很古老。 在这晨曦之中,整个古村散发着别样的韵味,这要是有人对其开发,绝对是旅游的一处绝佳景点,可惜像这样的村落,整个山城实在是太多了,多了就显得平凡。 “你在这等我一下,我马上就回来。”宋词向司机师傅道。 “好的,不过你速度最好快一些。” “知道了。” 宋词说完,头也不回地向村落走去。 胡玲玲看了眼司机,赶忙追上宋词的脚步。 “你不怕他跑呀?他跑了,我们可就没办法回去了。”胡玲玲忧心忡忡地道。 真的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我只给了他一半的钱,他放空回去,你当他傻啊?有钱不赚?” “哦~”胡玲玲露出一脸恍然之色。 看她这番不太聪明的模样,宋词忽然有些明白,她为什么会自杀了。 “不过,你来这里做什么?找人吗?”胡玲玲接着又好奇地问道。 “不该问的别问。” 宋词看了她一眼,不想跟她解释那么多。 胡玲玲闻言,立刻捂着自己的嘴,一副我再也不问的模样。 胡玲玲今年三十有二,但是从她的一些行为动作上来看,却依旧如同少女一般。 说她没脑子也好,天真也好,没心没肺也好,不管如何,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没有心机,心思非常纯正之人。 宋词虽然心中诽谤她笨,诽谤她智商有问题,但是她真的笨吗?这是不可能的,能考上山城大学,这所全国知名的大学,足见她智商是没问题的。 只能说,她从小的生长环境,对她保护得太好,造成她单纯的性格,也造成了她的抗压能力的薄弱。 宋词忽然也能理解她,为什么死了,都还想看看弟弟,看看父母,跟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恐怕她在人间活了这么多年,在她结婚之前,父母和弟弟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让她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真情的温暖。
她因为感情而死,也因为感情而逗留人间。 胡玲玲虽说才刚做过我再也不问了的动作,但是很快就又忍不住问道:“我们现在去哪里?” “先去找人问问。”这次宋词回答了她的问题。 然后走向一位坐在门口,正在干农活的老人。 “老人家你好,可以向你打听个人吗?” “打听人?找谁啊?”老人对宋词这个陌生人也很好奇。 “请问,村子里有位叫周凤仙的吗?”宋词询问道。 “没有。”老人闻言,几乎没有思考就回答道。 宋词闻言,也不惊讶,也不失望,而是掏出手机,找到周凤仙的资料,资料里有她的照片。 “就是这个老人家,麻烦你帮忙看一下。”宋词把手机递过去道。 “哦,你说的是三奶奶啊?”老人有些恍然。 然后指着东边的方向道:“你顺着这条路走,东边第一家就是她家了。” 老人家看年纪,估计不比周凤仙小多少,却依旧称呼她为三奶奶,如此看来,周凤仙在村里要么辈分比较大,要么就是三奶奶这个叫法,只是单纯的一个名词,一个代指。 “老人家,谢谢,多问一句,三奶奶有儿女家人吗?”宋词问道。 老人闻言叹了口气,然后摇了摇头。 “以前有过个儿子,可是因病去世了,后来她儿媳妇带着孩子跑了,再也没回来过,现在她一个人过。” “谢谢,那我过去一趟,先不打扰你了。” “你找她有什么事吗?”老人有些好奇地看着宋词。 “我想向她打听点事。” 宋词也没多做解释,直接往村东头而去。 走了大概1000米,宋词来到村子的最东头,然后就见到一座有些年头的泥瓦房。 所谓的泥瓦房,就是墙是用黄泥巴垒成,屋顶盖着黑瓦。 泥巴墙上有着许多“缝缝补补”的痕迹,充满了沧桑。 不过门前却铺了青石阶,砌了水泥地,和房子形成了反差。 但无论青石阶,还是水泥地,角落之处,都长满了青苔藓。 不过此时大门紧闭,宋词心中暗道一声麻烦了,看来老人不在家。 旁边的胡玲玲有些好奇地趴在窗户上,往里面瞅了几眼。 “现在还有人住这样的房子啊。”她一脸惊奇。 宋词没搭理她,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并且嗅了嗅鼻子,空气中有股淡淡的檀香味。 从环境来看,这里是有人居住的,门前的水泥地很显然经常清扫,台阶上经常走的地方,也没有青苔藓,除此之外,还有几只鸡在门前转悠,看来周凤仙应该去了地里。 宋词转身正准备再去找人问问,远远就见一位老人,挎着个菜篮,略微佝偻着身体向他们这个方向走来。 宋词一眼认出,老人正是周凤仙。 注:221章的抗美援朝有错,应该是中苏自卫反击战,为了应对苏联核弹,全国兵力结集边境线三年,一方面是防止被敌人一锅端,一方面是守卫边疆,防止发生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