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的姑父叫朱棣在线阅读 - 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炽

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炽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二百四十七章黑了心的朱高炽自从确定了项目之后,徐景昌的日子就轻松了,毕竟做事的又不是他。

    上上下下,大家伙都在忙活,他倒是也忙,忙着给徐家开枝散叶,这么大的家业,不多生几个孩子怎么行?

    这是徐景昌的心里话,鼓励生育,真的不难,有房子住,有钱花,有好位置,有偌大的家业,还有闲工夫,傻子才不想多生几个呢!

    当然了,他也不能整天整夜,沉溺一件事……偶尔还得干点别的,比如发表一下平章院战略安全评估报告。

    这玩意从他到北平就在着手写,一直到了现在,总算拿出了第一稿……不是徐景昌偷懒,实在是内容太多了,第一版就有五百多页,超过了十五万字。

    据说朱棣拿到之后,整整看了三天,废寝忘食,丝毫不敢疏漏,随后降旨,这份报告明发六部,要求全天下七品以上官吏,全部通读。

    不光如此,还要集思广益,提出建议,进行讨论。

    光看这个阵仗,简直堪比御制大诰了。

    “我倒要瞧瞧,姓徐的又弄出了什么幺蛾子!”

    夏原吉气哼哼翻开了这份玩意,最初他还一脸不屑,可是看着看着,老夏的眼珠子就瞪大了,很快整个人就不好了。

    他通读下来,又把关键的地方找出来,反复研读……徐景昌的东西有个好处,他不拽词,没有那么多难懂的字句,可就是这些大白话,越看越让人心惊rou跳,惊呼连连。

    和夏原吉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吏部天官蹇义如此,通政使解缙也是如此,其余杨荣、黄淮、胡广、金幼孜……这些号称朝中重臣,大明头脑的人物,无不惊叹。

    包括探花郎徐钦在内,都被堂弟的想法惊到了。

    转过天,武英殿议事,徐钦是没有资格参与的,但是朱高炽特意把他叫了过去。

    跟诸位重臣一起,大家伙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徐景昌的这份东西。

    徐钦能参加,主要是他前面阐发了天下财富共有一,所以需要从海外蛮夷处赚钱的想法。这套主张,等于为下西洋提供了思想基础。

    也给朝廷理财提供了支持。

    因此夏原吉也很重视徐钦,视之为后起之秀。

    “徐探花,定国公的文章你看过了吗?”

    徐钦道:“看过。”

    “你看了几遍?”

    徐钦道:“惭愧,只看了两遍。”

    夏原吉颔首,“我看了三遍,重要的地方,又看了两遍。”

    徐钦一时脸红,自己这个徐家人,还不如老夏用心。

    他抬头看了一圈,发现在场重臣,几乎都是理所当然的神色,不用问,这里面看得比夏原吉还多的,不在少数。

    一份报告,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绝对是始料未及的。

    但是仔细想想,似乎又是理所当然。

    徐景昌到底讲了什么玩意,能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呢?

    其实也简单,就是俩字:内卷!

    徐景昌认为北方边防压力大,九边成为朝廷负担,根本的问题,就是北方农田产出低,供养不了那么多人口,偏偏还面临着草原游牧骑兵南下的威胁。

    又吃不饱,又要挨打,傻子才愿意留下来!

    军户逃亡,土地撂荒,造成边防更加空虚,朝廷不得不投入更多……然后边防就变成了国家的烂疮,不断失血。

    当初朱元璋建立九大塞王,戍守边防,除了疼惜儿子之外,也是让藩王守边……毕竟连朱家人都不愿意去,还能指望谁?

    徐景昌简单分析了情况,接下来似乎就要对症下药,提出对策了。

    但是他话锋一转,转而分析起江南和中原的农耕条件了。

    江南鱼米之乡,水热充足,不像北方那么寒冷,又不像南洋那样,湿热瘴气……从气候条件,生存环境来看,绝对是农业时代,最好的一块地了。

    要不然也不会繁衍生息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族群……天竺那边是耕地多,但是气候酷热,地形封闭,算不得好地方。

    至于美洲大平原,看起来不错,但是由于缺少东西向的山脉阻挡,夏天飓风不断,冬天冷空气袭来,动辄几十度降温,对于农业时代脆弱的生产能力来说,绝对是灾难。

    而欧洲那边,雨热不同期,只能长牧草,那就更不用说了。

    徐景昌在报告里面,虽然没有对比全世界,但他也分析了,江南和中原的农业,主要是精耕细作……以家庭为主,不断投入劳力,常年辛苦劳作,用汗水换取收成。

    一年才来,能填饱肚子,再有点结余,已经算是老天开恩了。

    当然了,放眼天下,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也不多。

    随着人口生息繁衍,不断增加,在每一块土地上,都要成倍投入劳力,但是收获却增加不多……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到了这一步,也就距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而且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又造成了地比人贵,所以才有了兼并横行,税基崩塌,财政崩溃,国家灭亡,改朝换代……

    这一套几乎是农业社会的必然,很难打破规律,从这个循环跳出来。

    徐景昌讲了这么多,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呢?

    没有!

    徐景昌没有药方,中原和江南的人口就这么多,土地也这么多,人口生息繁衍,不管怎么折腾,都是治标不治本。

    弄不好还适得其反。

    不过……在北方,或许可以试试不同的办法。

    因为九边军户逃亡,就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北方的农业条件,并不是很适合精耕细作。

    尤其是长城一线,延伸到辽东,这些地方降水就那么多,每年只能种一季庄稼……就算把老百姓累死,也产出不了多少粮食,一遇到水旱蝗灾,立刻百姓破产,大量逃亡,成为朝廷重大的负担。

    要怎么解决问题呢?

    徐景昌提出了一个方案,就是家庭为单位的耕种方式不行了……必须扩大屯垦的规模,以千户所、百户所的规模,进行耕种。

    只有扩大规模,才能抵抗风险。

    然后也不要搞精耕细作……而是要尽力扩大规模。

    在江南,是投入两倍的劳动力,增加两三成的收获……而在北方,要增加三五倍的耕地,换取一两倍的粮食增加。

    核心就是多占土地,多用畜力,尽可能多耕土地。

    徐景昌到底留了一手,他没提使用奴隶的事情,也没说多占用土地,多开垦荒地,需要有强大的武力保证……但他也算是给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而且结合他现在所做,众人也终于明白过来。

    所有的事情都串起来了。

    “定国公建议,废掉卫所,就是放弃原来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建立学堂,教导卫所官吏,就是让他们掌握经营农场的本事。和草原诸部进行贸易,就是获取足够的牛马牲畜,用来耕田。”

    徐钦道:“还要天津港,资助诸王,设立商行,是为了粮食商货贩运做准备。如今又要召开骑射大会,会盟万邦,是为了让商贾繁盛,增加北方的产出,养活更多的百姓。”

    徐钦总结道:“我不敢说定国公的主张就一定对,但我以为可以一试。”

    朱高炽点了点头,笑道:“夏尚书呢,你是财税大家,国库都在伱的手里,你有什么看法?”

    夏原吉长叹连声,“殿下,定国公的理财手段,比起臣只高不低,臣现在只担心一件事,就是商贾大兴之后。会不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麻烦?”

    朱高炽笑了,“没错,我也颇为担心……要不这样吧,夏尚书,你辛苦一下,去趟北平,一来向父皇陈说应天的状况,二来也是和定国公商议,要怎么配合北平的治理。”

    夏原吉怔了怔,无奈点头,“臣……遵命。”

    朱高炽又看了看其他人,“大家伙还有什么说的?”

    蹇义立刻道:“殿下,夏尚书前往北平,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臣也收到了北平的行文,臣打算让翰林学士杨荣,右通政吴山,还有一些朝臣,跟着一起北上。”

    被点到名字的,一个是内阁的重要臣子,一个是徐景昌的心腹,再加上夏原吉……蹇义这是排除异己啊!

    朱高炽想了想,竟然点头了,“很好,我赞同。”

    夏原吉此刻却瞪大了眼珠子,殿下,你这是要把朝政都交给蹇义吗?

    这可不行啊!

    奈何朱高炽不想继续谈了,直接挥手,结束了武英殿议事。

    毫无疑问,蹇义成了最大的赢家,他把夏原吉也给弄走了,应天上下,就剩下一个太子监国。

    说实话啊,蹇天官不是要专权,实在是自己说了算的日子太舒服了,谁能拒绝?

    他连夜拟定了一份名单……自夏原吉以下,一共二十多位官吏,一起北上,前去探讨事情。

    这里面还包括不少建文旧臣,黄淮和金幼孜也被他弄走了。

    内阁就剩下相对老实的杨士奇和胡俨。

    局面很完美,只等着朱高炽批准就行了。

    结果他的名单递上去,朱高炽也批准了……只不过不是二十多人,而是五百二十多人!

    朱高炽一口气增加了五百个!

    “所有太学生,想要入仕为官,或者参加科举,都要先外放历事。这一次根据吏部谏言,选派五百名太学生,前期北上,供北平行部使用。”

    蹇义顿时瞪大眼珠……这不是我建议的,不是!

    推荐朋友新书,老作者大罗罗的,品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