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的姑父叫朱棣在线阅读 - 第一百四十三章 比肩夫子

第一百四十三章 比肩夫子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一百四十三章比肩夫子“表弟,你这手无中生有,简直绝了!”已经升级成朱大壮的朱高炽从馆驿回来,就不停感慨。

    就算老三把南孔弄到了京城,想让南孔接下北平的差事,也是困难重重。

    这个阻力既有朝臣的,也有南孔本身的。

    而且南孔本身更麻烦。

    他们是圣人后裔,背负这个身份,就不能肆意胡来,高官厚禄也和他们基本绝缘……对他们威逼利诱,全都不管用。

    一旦弄得出格,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不会答应。

    这等于是接了个刺猬在手里。

    扔也不是,抱着也不是。

    朱高炽想破脑壳,也没有找出办法来。

    可徐景昌愣是拿一副御笔,区区五个字,就把事情解决了。

    其实按照正常逻辑,赏赐御笔,应该经过礼部,尤其是给孔家人的,要由礼部拟定……这不像黄孝儒那个天下第一知县,朱棣写了也就写了。

    这是评价孔家人,岂能乱来?

    必须字斟句酌,合情合理,然后最好让朱棣斋戒沐浴,屏息凝神,好好写一份,才算对得起孔家地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让朱高炽来收回这个御笔,绝对是合情合理的。朕一时激动,就随手赏赐了,现在让太子收回,你们还有什么说的?

    只是朱棣的合情合理,才把文臣这边坑惨了……他们以为天子玩真的,所以宋礼急匆匆赶来,劝南孔以大局为重。然后以赐御笔不合适的名义,把字退回去。

    可宋礼也没有想到,徐景昌的那一番无可辩驳的道理,竟然说动了无欲无求的南孔,让他们动心了。

    结果宋礼话没有说话,凭白做了小人,让南孔和文臣出现鸿沟……双方有了嫌隙,朱棣再体贴收回御笔,夸奖南孔懂事,要委以重任。

    到了这一步,别说南孔了,就算是神仙也无话可说了。

    赏赐御笔,收回御笔……一来一往,凭空造出一张牌,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奠定了胜局。

    你让朱大壮如何不钦佩徐景昌,他简直五体投地。

    只不过徐景昌十分淡定,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忧郁……“我说表弟啊,伱还琢磨什么啊”

    徐景昌道:“太子殿下,你说该如何对待南孔?”

    朱高炽哼道:“这还用说?他们确实品格高古,不是寻常。北平修庙,非南孔不可,我准备让父皇重赏他们,最少要给个爵位,或者授予礼部尚书衔,负责北平事宜。有朝一日……我必定要用南孔取代北孔!”

    朱大壮最后一句说的是他自己,也就是说,等朱高炽登基,大约北孔的日子就到头了。

    徐景昌微皱着眉头,“我担心的就是这个……授予南孔官职,提拔重用,甚至取而代之……不管怎么样,都有争权夺利的嫌疑,会落人口实,南孔也未必愿意,这事情终究不够圆满。”

    朱高炽愕然,这还怎么圆满?

    “表弟,干大事就不能忧谗畏讥,好容易来了机会,你反而畏首畏尾了,这算是什么道理?而且你担心议论,这也没有道理,不还是有老三吗?让邸报卯足了劲头儿,使劲宣传,我就不信,谁还敢胡言乱语?”

    徐景昌不置可否,只是道:“殿下有殿下的方法,我也有个主意,你听听看……明日南孔陛见,我的意思将谈话的主题落在恢复汉家河山上面。孔家南北分离,就犹如靖康之后的华夏,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历经三百年劫难,终于大明立国,北赶大元,光复故土,华夏重兴,江山又到了汉家。孔府南北隔绝,分侍两国的局面也彻底结束。”

    “而终结这个国仇家恨的,正是我太祖皇帝,也是我大明的忠臣义士,精兵猛将。当初二十五万健儿,自应天踏上征途,渡过黄河,直下大都,中华大地,遂归于一统。将士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箪食壶浆,竭诚欢迎,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才过去了三十余年……”

    朱大壮从徐府出来,整个人都麻了。

    他不得不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狗都大。

    你就说徐景昌这个脑子是怎么长的?

    封官加爵,这都是寻常手段,确实能彰显南孔的忠义,也算是对他们的补偿……但是把南孔的经历,放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里,由孔家而华夏,由华夏又孔家……对比之下,那种山河破碎,华夏兴旺的史诗感,扑面而来。

    而且最后落脚地,变成大明北伐成功,收复故土,山河一统,家人团圆。这等于是告诉所有人,就算是孔家,也要感谢大明君臣。

    你们要知恩图报!

    南孔是非常有坚守,很了不起……但南孔毕竟传承下来,子孙后代不如北孔,但也是衣食无忧。和他们比起来,靖康之耻,蒙古铁蹄南下,那些死去的无名冤魂算什么?

    还有,死守太原的王禀、高呼渡河的宗泽,光复陕州的李彦仙,血战朱仙镇的岳武穆……还有在北固山遥望中原的辛弃疾,在大散关写边塞诗的陆放翁,被俘不屈,以身殉国的文天祥。

    大明这个国家不是随随便便就来的,华夏大地也是有历史传承的。

    在这部史书上面,不管是孔家,还是士大夫,都算不上主角,甚至不是那么耀眼的群星。

    朱高炽打了个激灵,赶快回宫,把这事情跟父皇讲了,就等着明天的好戏了。

    次日,朱棣降旨,请孔议入宫。

    为了迎接这位孔氏后人,朱棣降旨,宗室这边,由周王朱橚带头,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甚至是太孙朱瞻基都被叫来了。

    再看朝臣这边,荣国公少师姚广孝、成国公朱能、淇国公丘福、曹国公李景隆,悉数到来。

    而在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李景隆身旁,还有个高大的中年人,他姿容俊逸,非比寻常,只是人到中年,鬓角白发不少。

    看到了他,所有人都傻了。

    魏国公徐辉祖!

    他怎么冒出来了?

    众人骇然。

    正在大家伙不知道怎么形容此刻心情的时候,又有人来了。

    国公以下的勋贵,为首的不是郑亨,也不是张玉之子张辅,而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正是长兴侯耿炳文!

    在他身后,盛庸,平安,大明开国勋贵的后人,能找到的,尚在京城的,几乎都来了。

    这些人凑在一起,加上靖难新贵,构成了大明朝的半边天。

    而另一半的天,则是六部九卿,朝廷文官重臣。

    值得一提,当初被徐景昌踢出京城的杨荣、金幼孜、胡广、杨士奇等人,也都还朝。

    内阁,六部九卿,还有其余各部侍郎,翰林官,科道言官,能数得着的,都在其中。

    这么高的规格,自然需要有人协调。

    太子朱高炽,定国公徐景昌,居中站立,弄得好像朱高煦和朱高燧是意外,他们俩才是亲儿子似的。

    排出了这么大的阵仗,拉来了这么多观众,如果不搞点大事情,简直对不起这一番折腾。

    今天的朱棣,也是神采奕奕,斗志昂扬,光看他的精神头,就能感觉到一种叫做危险的东西。

    孔议行了面君大礼,朱棣让人赐了一把椅子,请他坐下。

    随后朱棣笑道:“朕听闻孔氏原有一脉,是在靖康之后,才分为南北的?”

    孔议点头,“确实如此,靖康之耻,金兵南下,先人带着家传宝物,渡过长江,定居衢州,算起来也有两三百年了。”

    朱棣点头,“不容易啊,我华夏自秦汉以来,传承不绝,期间虽然有五胡乱华,但到底并未断绝。唯独靖康之后,北方疆土沦亡,蒙古兴起,崖山之后,神州陆沉,中原大地,百年丘墟,苦的不只是你们孔氏,更是千千万万的华夏子民,炎黄后裔啊!”

    这地这番话立意颇为高远,他没有称赞南孔,反而说你们的遭遇不算最惨的,还有华夏大地,万千生灵,他们的情况,才是真的凄惨,连个名字都不配留下。

    这样一来,等于把这事的格局直接拉满。

    听在孔议的耳朵里,反而意外契合徐景昌所讲,属实不容易,家国天下,都遭逢了劫难。

    “陛下,草民以为,赵宋亡国,天下沦陷,所幸有太祖皇帝,提剑起兵,横扫鞑虏,恢复中华,这才有今日赫赫扬扬的大明朝。草民沐浴皇恩,安享清化,真是感激涕零,铭刻肺腑。”孔议感叹,“当年夫子感叹,微管仲,被发左衽矣。现在想来,南宋之后,华夏大地,万千生灵,尽数沦为蛮夷百姓。要不是大明朝,哪里又能重新活成一个人啊!”

    孔议的话,也是颇为格局,盛赞大明不说,夸得也很有水平。

    这时候徐景昌突然笑道:“陛下,臣年轻,读书少,浑说两句,还望不要责怪……我以为夫子文武双全,济世救民。率领三千弟子,周游列国。他必是个慷慨激昂,一身侠骨的猛士。假使夫子重生,他多半会前往应天,归附太祖皇帝,追随左右,一起驱逐胡虏!以夫子文武才学,必定会超过管仲,成为古今第一贤相啊!”

    挨着徐景昌的朱高炽笑道,“定国公,你这话只对了一半,夫子可是文武全才,要真是像你这么说,当年北伐的征虏大将军,就未必是中山王了。”

    徐景昌哈哈一笑,“不管是大将军,还是副将军,能和夫子并肩作战,都是祖父他老人家的福气!”

    他们俩一唱一和,竟然把徐达放在了孔夫子的位置上……勋贵们满脸笑容,再看文官这边,集体变色!

    你们过分了……徐达算什么东西?濠州城的泥腿子,也敢跟孔圣人相提并论,甚至还要当孔夫子的大将军,你们当真是丧心病狂,狂妄无知……

    偏偏孔议却笑道:“定国公这话真是让草民汗颜,孔氏子孙不肖,不能助大明驱逐胡虏。若是夫子重生,必定会怪罪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的。”

    他认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