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在线阅读 - 第508章 最先进的炮弹出现

第508章 最先进的炮弹出现

    第510章最先进的炮弹出现

    元贞十二年三月,蒙军大举西征,蒙哥攻下大马士革的同时,临安城的赵与芮又出皇宫了。

    今天他要去的地方很多,需要观摩很多新玩意。

    第一站他还是来到火器局,观看了宋军的新设计新玩意。

    射击场上,大量匠作局火器局的官吏都在,他们当然也全是工匠。

    赵与芮专人做传事,匠作局和火器局的官吏虽然号称官吏,拿着官吏的薪水,但实际上必须要是工匠。

    而且他们通常都要亲自动手,官越大,越在一些重要的技术要做出贡献。

    后世的官员大部份都只要动动嘴巴,有下面的人干,但赵与芮在这些技术部门里的官员,都得亲自动手。

    当然,主要还是在改进和创新技术方面,这些人投入的时间更多,在一线工作上面,不需要用到他们。

    这几年最红的工匠官员就是许厉了。

    “我们用28个硬质合金钢环,每个钢环之间距离相等,并加工有与阴膛线数量相同的等距刮刀――”许厉向赵与芮解释原理和前期铸造工艺。

    这人是相当聪明,能举一反三,这几年赵与芮也重用他,让他带人专门研发。

    赵与芮一听,这效率还不是很好啊,因为打造削刀比较慢。

    这种十九世纪流行的刀法已经是现代全面工业化前最先进的,一次成膛线,效率非常高。

    到十九世纪的一把削刀,理论上要能用一百甚至两百次。

    难的是削刀需要手工打造,需要技术高超的工匠。

    许厉在皇帝赵与芮的提点下,用过几种不同的膛线方式。

    许厉还提出了为什么不从后面装弹,为什么要从前面塞进去这么麻烦。

    如果用其他更简单的削法,还得一条条线削,距离还一定能削成一样,对技术要求更高。

    前两者因为效率低,需要大量人力,先后被许厉淘汰。

    最后许厉采用了组合环形刀拉削法,这个办法赵与芮也只是听说,更没有用过,只能靠讲述理论和功效,让许厉他们研究,这一弄就是五六年,终于出来了。

    “这一把削刀能用几次?”赵与芮关注着重点。

    许厉道,我们还在研究硬质合金刚的配比,希望用到更好的。

    这些人也不是物理和化学出身,所以赵与芮给他们配备了相关的学生,但这些学生也不如赵与芮,只能靠经验和摸索,慢慢寻找最配合的配比。

    这刮刀铸造就比较难,工匠们几乎有一大半靠精准的手工来打磨,但他优点比前两者强多了,许厉最后让赵与芮看现场表演。

    “不要连着用,咱们削一刀等片刻再削下一根枪管,大概可以用六十次。”

    “陛下请看。”许厉这时洋洋得意,用了五六年时间终于弄出陛下理想用的削法了。

    像这个时代最容易实际运用的刮刀法,钩刀拉削法,还有原本要十八世纪才有,十九世纪才流行的组合环形刀拉削法。

    当年赵与芮提出燧发枪造膛线,可以打的更远,更准,许厉马上举一反三,提出炮膛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弄,赵与芮立刻对其另眼相看。

    一根燧发枪管夹着架子上,拉刀从后面进去,前面出来,吱啦,上面不停的浇水,整过程大概一分钟左右,削的比较慢,但只需要一刀,全部阴膛线就出来了,所有的线的距离还是一样的。

    许厉现在已经是官至郎中,正五品官员。

    燧发枪膛线能解决,火炮的膛线也能解决。

    宋军早就有了木制引信炮弹,但实战中用的还是比较少,主要放入木托底后,没有膛线的话,气密性太大,发射不够顺畅。

    现在有了膛线就不一样,许厉他们在炮弹后面装入木托底,气密性问题得到解决。

    并且许厉正式把火炮改成后装。

    这一步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前装火炮进入后装时代。

    赵与芮现场观看了线膛炮的射击,他的火炮现在可以称为线膛炮了,有膛线了。

    炮弹形状已经像后世,只是后面是木制的,工匠们在火炮内部先后试验了很多条线,有六条,八条,十条,十二条,最后采用了八条线。

    赵与芮在他们射击时还走近了看他们怎么装弹。

    发现和后世差不多,后面有个盖子,打开盖子,把炮弹塞进去,然后盖上盖子,另一人在上面灌火炮,接着点火。

    轰隆,一声巨大的炮响后,炮弹像流星般飞出去。

    不一会,有骑兵过来汇报,射程八里,方向偏差六步。

    现场一片欢呼,很多人第一次看后装线膛炮射程,大伙都不敢相信能打这么远,还比较准。

    许厉向赵与芮解释:“这是一门六百五十斤中重型后装线膛炮,使用十二斤重炮弹,平地上,射角二十五度射程最高,炸弹范围七步。”

    宋军的火炮已经采用最新工艺的铜芯铁炮,减轻重量的同时,降低炸膛机率,许厉的这种中重型火炮,主要用来守城和战船上,当然野战也能用。

    平地上用十二斤炮弹,二十五度角打的最远,可达八里左右,远超现在宋军野战用炮。

    爆炸范围只有七步,范围看起来也不小,但杀伤力不能和后世的炮弹比,主要还是落点中间杀伤力大,按许厉的试验,三步外披甲的靶子,就很难重创。

    当然,这个时代轻伤也不得了,炸步营和马群中能炸一大批,对密集步营很有杀伤力。

    而且因为改成后装,射速提到极大提高,最快一分钟左右能打一发。

    只是考虑到炮管寿命问题,许厉还是建议,约五分钟左右打一炮。

    这炮架到高处,比如城头的话,十七度半的角度打的最远,可以打到十里以上。

    当然,具体能打多远,还得看你的城墙有多高,需要的角度也不同,这是炮兵需要学习的,赵与芮听听就好。

    这个射程当然还有进步的空间,主要后装方式和打击方式还得改进,气密性也要继续改进,炮弹更要改进,但以现在的工业水平,这已经算是最强的火炮。

    据许厉说,这门六百多斤的中重型火炮,可用来守城和战船中,但也可以野战,以后野战可以主带这种火炮。

    要知道宋军以前野战炮都是三百多斤左右,偶尔才会带千斤重炮,现在要带六百多斤的炮,也是许厉考虑宋军后勤后才决定的。

    宋军有个良好的习惯,每攻占一地,每要到处画地图,确定道路,什么路好走,什么路能走步骑,什么路能走炮兵和马车,什么路需要修,都是宋军每占一地率先要处理的事。

    然后宋军会根据出征地形,决定带骡马还是牛。

    对好走的路来说,通常是四匹马,每两匹轮流拉一门炮,配几个炮兵或民夫,对不好走的路,或雨天,可能还要带牛。

    牛走的慢,但拉力不比马小,而且更适合难走的路和雨泞天。

    这是赵与芮和后金学来的,明末后金出征,基本都是用牛拉炮,很少用马骡拉。

    按现在的马力和牛力,六百多斤的炮也是能拉的动的,后金炮都是上千斤也能拉,宋军自然更能拉,而且速度不会太慢。

    之所以不再用更重的炮,是因为现阶段宋军这六百多斤的中重型火炮在升级改造后,已经够用了,现在已经接近十九世纪中期后装线膛炮的水平。

    “后面守城和战船上,可升级更重打的更远的炮,但臣以为。”许厉这时道:“守城和战船上的炮可以先缓缓升级,当务之急,还是升级火炮,按陛下的意思,彻底打造新式炮弹,这可以让咱们的火炮威力和射程,达到新的高度。”

    许厉这门炮是给赵与芮看的,也不打算全军推广,按他的说法,先打造上百门给前线准备西征和防守用。

    现在国内都没什么战事,也没有必要升级守和战船,只需要在波斯和谦州一带的前线打造一批备用,重点还要升级新式炮弹。

    “许卿说的有理,朕也是这个意思。”赵与芮立刻表态支持。

    然后又问,你们新式炮弹研发的怎么样了?

    “陛下请。”火器局的人带着赵与芮往新工厂去。

    这是大宋前两年新建的工厂,专门为了研发新式炮弹,即赵与芮所说,后装铜壳炮弹。

    这种炮弹几乎就和后世没多少区别了,能达到十九世纪的水平。

    等赵与芮进去看了会,还是感觉有点古怪,入眼既有满满的科技感,又有土鳖相。

    工厂中间有座巨大的蒸汽机,最北面是锅炉,现场能看到好多汽缸,各种活塞,工厂后面还有大烟管往外排污,放后世是妥妥的污染空气。

    外面就是一条河,河边是水力机械,两者结合用。

    工厂南面就是机器,从东到西是一整套新炮弹的打造机器。

    第一台是压卷机,需要两个工人手机摇控,赵与芮带着一众大臣看着有人用推车推来一叠铜板。

    铜板已经在另一个工厂处理过,全是长方形,标准一模一样。

    一工人拿起一块铜板放进一个机器。

    这机器前端有几个长钢柱,铜板被放进去后,钢柱就在滚动,瞬间功夫,那铜板就被滚成一个空心圆柱体。

    赵与芮注意到,钢柱在滚动时,需要人工摇动。

    其实这是半自动的,边上有蒸汽压力带动齿轮,再带动钢柱,但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有部份需要人工助力,类似于人摇式机械,工人都是轮换。

    这个铜板卷成铜柱后,就是后世炮弹的下半部,它在将不久的将来,取代现在大宋木制炮托,使大宋的炮弹更现代化。

    但过程也不是一步到位,现在许厉他们是在不停的试验和研究。

    这机器不但能弄炮壳,也能弄弹头。

    许厉发明的弹头不是尖圆头,受限于这时代的工业,前面不是很尖,类似梯形圆柱,只需要用铅制成一片片扇形,然后用这台机器一卷,就成了弹头。

    弹头比较薄,主要赵与芮的爆炸部在里面,不是靠穿击,而爆炸来杀伤。

    不远处还有机器在造弹底,封顶,整个炮弹外壳要分四部做,然后拼接,到时候会放入爆炸药,点火装置,杀伤铅珠后,进行压缩拼接。

    现场有好多台机器,看的众大臣目不暇接,也个个称奇。

    大宋这些年不停有新机器出来,虽然大伙也渐渐习惯了,但每次看到新机器,总得表示惊叹和对皇帝陛下的佩服。

    许厉对皇帝赵与芮道,这回炮弹还几个难点。

    一是弹带的搭配,比较麻烦,需要车床还切割。

    滑膛炮是需要弹带的,与膛线配合后,可以让弹带和膛内紧密贴合,打出去不会漏气,不会造成能量流失,能打的更远。

    而且弹带被膛线深深压进去,炮弹才能发挥膛线作用,它会被膛线带着旋转,这样飞的更稳定,打的更准。

    炮壳加弹头和弹带的工艺在后世比较简单,但在大宋这里要分成七八步,仅四个部位就得四步,然后还有很多需要手工cao作,比如最后的填装,压缩结合。

    后世一枚155的炮弹也得两千刀以上,很多国家一年产量也就几十万发。

    赵与芮这边打造更慢,就这么一个厂房,占地近五亩,里面所有工作人员接近五十个,每天只能出产配件,组合成炮弹是三十发。

    赵与芮用的十小时工作制,每小时约三发。

    但许厉他们并没有做成炮弹,现在还有两个主要技术手段没解决,一是后膛撞针打击问题,他们现在还是用点火式,撞针技术上没问题,但材料还要改进。二是炮弹内部火药配比和装置问题,三就是弹带效率问题。

    所以火器局的火炮和炮弹,甚至机器还需升级,现在许厉是打造炮弹配件,先储存起来,将来这三个问题解决后,立刻可以组装,节省时间。

    赵与芮听完后也皱眉:“占地五亩,五十个工人,日产三十发?”

    这个工厂建造就花了数万贯。

    五十个工人每月工资加吃喝又是上百贯,一年至少两千贯以上,相关工匠和官吏的还没算。

    他还有个前提条件,前面的铜片,铅片也需要另外的工厂打造出来。

    其他火药和配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