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春秋战国册在线阅读 - 150 文化

150 文化

    吴王阖闾思考了很多层面,他篡位吴王前,本身就是吴国的名将,作战的经验比工赐可丰富多了。

    许多工赐没能想到的层面,他都考虑到了。

    吴王阖闾若有所指道:“申侯似乎认为楚国一定会死灰复燃啊。”

    工赐面不改色,淡淡道:“微臣才疏学浅,不敢妄自言论此等大事。

    但是微臣知道,即便是楚国被彻底灭了,北方诸侯也一直在虎视眈眈,楚国被灭后,他们的目标便成了我吴国。

    以最少的兵力控制江淮,即便是长远来看,也可防御北方诸侯。

    而今楚国疆域过于辽阔,我吴国正逢用人之际,的确需要更多兵力,才好拦截搜捕楚王以及楚国百官。

    若是大王愿意推举一名代理人,来当新任楚王的话,不仅可以用最小的力量来控制楚国。

    更可让新的楚国吸引北方诸侯的视线,姑苏城内王孙胜便是一位极好的人选…

    如此一来,唐蔡两国,也就不需要举国搬迁了。”

    吴王:“孙爱卿昨日已然提过代楚,不必再提。

    你说的不错,寡人现在确实需要足够兵力,快速平定整个楚国才好,然此事需问过孙爱卿以及蔡侯看法…”

    吴王又传召了孙武与蔡昭侯,四人一番商议后,略有修改,但也大差不差。

    吴王想要的独自吞并楚国,就必须放弃独自控制江淮。

    吴国一共也就这么大,才这么点兵。

    要江淮这片旷野的话,则需要推举一个代理人,来当新的楚王。

    胃口就只有这么大了,不可能鱼也要,熊掌也要。

    比起空旷的江淮平原,还是楚国腹地更加繁华诱人。

    顺带提一嘴,江淮平原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一带。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

    后世的江河都是改道过的,此时的江淮平原没后世这么大,而且四面都是大江大河,地势低了,水患问题严重,持续了千百年之久。

    工赐废这么大功夫,让江淮平原成为三国协防之地,自然不是为了吴国制造缓冲带这么简单。

    江淮平原,若是有人愿意治理水患,这里的土地还是极其富饶的。

    而且控制的势力越多,越是容易令他有cao作空间。

    吴国就不说了,咱朝廷里有靠山,大靠山。

    唐蔡两国得了这地方,还是他的计策主使的,唐蔡国君跟他关系也都不错。

    以后在江淮平原,他还不是横着走?

    虽然楚王江淮君的册封暂时不好公之于众,但有这些关系在,不是江淮君,也差不多了,日后在江淮平原上还不是横着走?

    江淮地理位置也是不错的,西面是楚国,南面是江东,东面是吴越,往北就是北方诸侯了。

    这地方简直是王炸开局呀,可惜大部分都空着,人烟稀少,几乎是一片旷野。

    此间事了,唐蔡两国国君正式辞行,回国商议迁徙大事。

    唐国迁徙到信阳通道内,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因为距离近,信阳通道南北都是山,易守难攻,地势高,也不惧怕水患。

    潜城六城在大别山东边,地势也相对较高。

    但是蔡国此时在淮河北面,南下迁徙路途遥远不说,江淮平原湿润多水,与淮北干旱作物为主冲突,也是另一方面考量。

    可工赐认为蔡国被楚国威胁后,还是会愿意南迁的,此番唐蔡两国可谓是铁了心跟吴国,已经彻底把楚国得罪死了。

    即便是不迁徙也问题不大,少了两座军城而已,唐吴照样可以遥相呼应。

    工赐继续逗留了几天,发掘王陵的工作很顺利,挖出了不少财宝,工赐只在意陪葬的玉英。

    这历代王陵发掘出的财宝,竟然比楚国王宫与令尹府邸加起来还要多,他终于开始理解曹某人为何要组建摸金校尉了。

    也难怪,古人对待祭祀极为看中,最好的宝贝都愿意留给先人陪葬,带到地下享用。

    只是他们不知道,一切却便宜了掘墓者。

    加上宝船上的玉英,已经十多斤了,这可是意外之喜,威胁身体隐患的最大难题迎刃而解,工赐不由心情大好。

    原本只想捞一些陪葬玉英的,没想到发了这么大一笔横财,工赐不准备继续留下去了,带人前往了唐国。

    唐国同不同意迁入信阳通道,对于他日后的发展,关系极为重大。

    专毅已然带兵到了姑苏城,给工赐发了密信,宝船已经妥善安置在申邑新的船坞了,正让船坞研究改造为海船。

    连番的好消息,工赐心中又一颗大石落地。

    车架过了汉水后,工赐悄悄打开了战车甲板的夹层,取出一支宝剑,正是当年吴王送给楚王的湛卢剑。

    吴楚全面开战,这把剑的影响可不小,只是干系重大,不好在南方公然拿出来使用。

    湛卢剑比之鱼肠剑更长,更厚,更宽,剑柄剑鞘镶嵌着金玉,看起来华美非凡。

    这外形也太花哨了,极易辨认,也是一件烦恼。

    工赐抽出湛卢,自然光下,剑刃泛着幽蓝色的光泽,抽出的同时,幽蓝光泽如水波纹般,游动着。

    这柄剑很美,这是工赐的第一感觉,观其剑刃,工赐也丝毫不怀疑此剑锋利。

    只是可惜了,不能光明正大拿出来用。

    剑柄剑鞘必须想办法遮盖起来,不然这外观太容易引人注意了。

    临近唐国,出门在外,不比身在军营,车马丢了都有可能,还是带在身上安全。

    工赐用不起眼的麻布一卷,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背在身后,乘着车马,进了唐国。

    。。。。

    小国不仅面积小,城防也较差,不为别的,只因不能让边上的大楚感受到威胁。

    春秋,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的过程,也是小国前赴后继,被大国吞并灭绝的过程。

    只有生存下来的,才有机会变得更强,才配被历史所铭记。

    。。。。。

    这便是先秦时的诸侯文化,文化范畴超过文明。

    文明不单单出自文化,文化不一定代表未达到文明程度。

    即将开启新的篇章,浅谈下各地风俗。

    不懂文化,很难看懂历史,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决定了人的行为意志。

    地域性的文化,但下面提的文化仅仅是影响范围,而非政权。

    地域性的风俗,地名皆用春秋时的诸侯国,文化的衍变,影响了该诸侯国的风俗、民风。

    早在大周建立之前,乃至于夏商之前,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末期。

    晋国为代表的,中原诸侯国地区便有:仰韶文化所主导。

    楚国有大溪文化,吴国有马家滨文化,越国有河姆渡文化,齐国有大汶口文化,乃至于外族肃慎国区域都有红山文化。

    这些文化都是有考古资料作为证据支撑的。

    正史中没有记载,野史中也鲜少提及相关。

    如道常无名,几千年传承下来,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说是各国风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风民俗,同样可以反哺上层。

    许多人抱着正史,在网上争论华夏没有5000年文明时: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约5000多年前为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

    遗址区内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那是约公元前3500年,距今5000多年,铜器出现,石器铜器并用的时代,仰韶文化也来到了后期,彼时国家的雏形已然出现。

    贵族,氏族,礼器,祭坛,城邦,这些都是后世出土的铁证,春秋时期,已然是礼乐的巅峰时期。

    尚未有法的年代,礼乐足矣治国,靠得便是精神与思想,这一切的源头皆为文化传承。

    当然前书也提过,对很多老外而言:夸你历史文明悠久,不一定是真的夸你。

    人的观念不同,对部分人来说,历史悠久意味着:迷信,愚昧,落后…

    你这文明都发展5000年了,还只是这样,你到底行不行呀?

    言归正传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繁荣,也就是楚国如今的领地,便出现了大规模的城邦建筑群。

    历史长河中,文化不断更迭或者消亡,例如吴越地区演化而来曾经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便是隐没无声。

    如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受其他文化影响,发生更迭,分裂,传播。

    直到公元前约2070年,“古本竹书纪年”推定的夏朝诞生年,也是“龙山时期”。

    随后长江流域的文化纷纷隐没,重新陷入“正史”记载中的蛮荒与混沌。

    约公园前1500年,对应商汤灭夏,取而代之。

    甲骨文也取代金文盛行。

    商朝的文化,随着商朝的扩展,也逐渐取代各地区性质的文化。

    可是随着九世之乱,推行到长江流域的商朝文化,又突然在这片区域消亡了。

    长江流域突然盛行起了淮夷文化,虎方文化等。

    淮夷:外族蛮夷,生存在江淮与吴国北地一带。

    也因此,史书中称南方为蛮夷之国。

    吴越楚三国称王,对于大周,更像是番国。

    取代了早商文化,这说明之前的文化并未真正消亡。

    文化是需要有人为载体的,文化并未消亡,就说明在此期间人们依旧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

    只是后世的考古,尚未发现中间空缺期的证据罢了。

    公元前1300年,商盘庚迁都于殷,史称殷商。

    公园前1200年,武丁中兴,商朝再度扩展。

    长江流域依旧是被西段的虎方文化,以及东段的淮夷文化所占据这。

    顽强的马桥文化,也演变为了越国。

    公园前1144年,商武乙元年,也是周古公亶父元年。

    歧阜,典出周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于歧山之下而兴。

    直到公元前1046年,商帝辛30年,周武王三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

    虎方文化与江淮文化都依旧坚挺在长江流域,阻挡着商文化南下。

    公元前967年,周昭王南征,楚地的虎方文化在压力下,才收缩为杨越文化。

    三年后,周昭王再度南征,溺毙于汉水。

    后来周朝的矛头便转向了西面犬戎,注意,此时包扩吴国地域在内的,江淮文化依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