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一百九十五章祭祀太祖皇帝

第一百九十五章祭祀太祖皇帝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九十五章祭祀太祖皇帝第一百九十五章祭祀太祖皇帝

    关于朱允炆为什么没有被抓住。

    朱雄英并没有问何夕。

    但是有时候没有问,本身就是一个态度。让何夕也有几分不胜唏嘘。

    原本以为双方的蜜月期,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朱允炆这一件事情上,就这样感情消退了。

    更重要的是。

    这一次建文出逃,与历史上的不一样。

    历史上是只留下骸骨,算是假死出逃。还能有遮掩的余地。但是而今却不一样了。走掉的不仅仅朱允炆一个人。

    何夕估算朱允炆逃脱的队伍,最少有一百多人。

    当然了,这看似很多。但是只要一艘船就行了。

    在南北交战,长江封锁很严密的情况下,让一艘船顺利的离开长江入海,这一件事情,何夕都觉得棘手。

    但是不管怎么说,让他们做成了。

    付出的代价就是,金陵首富伊家,从此烟消云散,不复存在。金陵首富数以千万计资产,成为朝廷的逆产。

    这或许,是朱允炆能出逃的原因。

    很多人觉得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整个伊家如此庞大,如此兴旺发达,不可能做出牵连到伊家,让整个伊家为之飞灰烟灭的事情之中的。

    所以,双方将领,知道伊家名头,收了伊家的钱,也就没有太在意。

    但是这里面的问题太多了。

    就好像,何夕怀疑姚广孝在其中做了手脚。朱雄英也有同样的怀疑。他怀疑的是何夕。但是何夕能不为姚广孝兜底吗?

    不能。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下属可以关起门来训斥。但是在外面却不能不为他承担后果,否则谁还跟着你做事啊。

    好在,何夕早就有准备。.z.

    双方的关系迟早会走到这一步的。

    只是,而今这个烂摊子怎么办?

    朱允炆失踪了。该怎么给天下人解释。

    如果如实昭告天下,那就不用想,今后会有很多人假托,建文皇帝的名字,兴风作浪。不要小看这个名头。须知白莲教无生老母什么的。谁都知道是不靠谱的。但是依然有那么多信。

    而不告诉天下真相。纸是包不住火的。

    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事情,是会损毁大明的公信力的。

    最后,何夕还是建议公之于众的好。

    正如姚广孝所言,这样其实是对何夕有利的。皇权天授,皇权民授,这两个不同的观念,代表不同的法统。

    何夕自己要站在民重这一边,皇帝是天下人推举出来,管理天下的,如果贯彻这个观点,那么,朱允炆这个人并不重要。

    无他,朱雄英作为皇帝,与他是朱元璋的孙子,关系并不是太大的。

    但是这会严重损害皇帝的权力。

    朱雄英之前答应,不代表之后,就一直答应,在政治上出尔反尔,过河拆桥的事情,简直不要太多了。

    而朱允炆存在,让朱雄英正统性出现瑕疵,这更有利于朱雄英不得不接受何夕的理论,从而否定儒家理论。

    这样做,朱雄英就不得不支持何夕,并从各方面支持何夕的变法。

    只是这样一来,何夕几乎不打自招,那就是朱允炆出逃这一件事情中,是有何夕的参与的。

    何夕本意如何,也说不清楚了。

    朱雄英最后也只能答应了。

    只是建文出逃这一件事情,成为了这个时空中最经典的戏码。由此衍生出一系了精彩绝伦的。成为了大明界的重大命题之一。

    这却是何夕所想不到的。

    而到了南京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进入南京城,也不是入主南京皇宫。而是祭拜明孝陵。

    说起来,也是好笑。

    太子的陵墓,何夕来过很多。朱元璋的陵墓,就在太子陵墓一边,当年给太子办后世的时候,何夕也来过很多次了。

    但是朱元璋下葬之后。他这是第一次来。

    这一次祭奠太祖皇帝的礼仪非常隆重,几乎能来的大员都来了。

    何夕更是亲自提笔,熬了不知道多少脑细胞,才写出祭文。

    这一篇祭文,看似是给朱元璋。

    但是朱元璋已经死了。人死如灯灭,哪里能听得到,但其实是给活人听的。

    目的有这样几个人。

    第一,为之前四年战事,盖棺论定。

    第二,为变法宣言。

    第三,继承太祖之衣钵正统。

    仅仅这三点,这里有很多事情要说明。

    何夕也是与很多人商议过后。

    最后确定的。

    首先,那就是朱允炆登基这一件事情。在祭文之中,就明确的表明,是朱雄英才是太祖选定的太孙,只是太祖驾崩,朱雄英不在身边,皇位为宵小所窃。

    这里面的很多事情,何夕自然是心知肚明。

    朱元璋在死前,为天下布了一个局,硬生生造了一场大势,让天下大势有利于变法。

    何夕现在想想,还佩服朱元璋的魄力。

    没有这一场战争。

    何夕就没有现在的权柄,也不会有现在的时机。

    在洪武朝,何夕是宠臣,也是朝廷大佬之一,但是他的根基是虚的,完全不能与朝廷上的其他大佬相比。

    可以说,如果没有朱元璋支持,任何一个国公想要拿掉何夕,都不是什么问题。

    即便朱元璋为何夕扫清这些障碍,也阻挡不了更深层的矛盾。

    就好像丁显,其实也不想要与大明士大夫集团弄得不死不休的。但是丁显回避不了。因为朱允炆要搞钱,要变法。要立竿见影。丁显除却向这些人开刀,还有其他办法吗?

    如果没有改变的话,何夕在朱元璋死后,也就是丁显的下场。

    丁显之所以能轻轻松松的将江南士大夫给搞残。并不是江南士大夫们太弱,而是军队站队了。军队为了钱,什么也不顾了。他们站在朱允炆这边,站在了丁显这边。

    即便如此,也闹出平叛的事情,江南民风如此柔弱,都必须用刀兵才能拿下。

    如果没有打仗。军队会是什么立场。

    不客气的说,大部分勋贵的立场是比较保守的。如果变***闹得天下大乱的话,这些勋贵们会联手,让何夕下台的。

    甚至让何夕去死。

    但是这些,都不能说。

    毕竟这不是什么好事。这写到祭文之中,将来列入史书之内,真不知道是朱元璋的闪光点,还是污点。

    其次,就是变法这一件事情。

    北京的变法,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洪武年间变法形式。

    之前,兵危战急,很多时候,大家都要看实效,对其他方面并不是太在乎的。但是而今不一样了。仗打完了。很多事情都要说清楚了。

    毕竟,何夕的变法也侵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言明朝廷的变法主张。说明变法所取得的成就,将这些归为太祖皇帝的想法,也算是给变法做背书了。

    最后,自然是正统性上了。、

    这也是朱雄英最在意的一点。

    虽然说,何夕想要将今后的天子,变成

    民主。从上天之子,变成万民推选之主。但是这一件事情,是一件很长远的规划。

    很多事情要适应现实。

    现实就是,大明效忠朱雄英,从来是认为朱雄英是朱元璋的皇帝,而不是其他。

    为了安抚天下民心。自然要在这一件事情上,反复强调。

    总之,一场浩浩荡荡的祭祀太祖。算是为连续数年的战事画上了句号。

    在这一件事情之后。朱雄英才带领文武百官,从聚宝门正门,浩浩荡荡的进入了南京城中。

    不管对于何夕来说,还是对于朱雄英来说。南京城都是久违了。

    只是进入南京城后,很多事情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