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混在北宋当皇帝在线阅读 - 第114章 证券发行(一)

第114章 证券发行(一)

    在大宋之前的时代,因为东南亚还没有发展出成系统的王朝体制,文明经济都太落后,中原海贸只能跟高丽、倭国做一做,规模有限。但随着东南亚的李朝、占城、吴哥王朝并立,尤其是吴哥王朝做为东南亚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强盛的王朝,当前正处于极盛时期,疆域百万平方公里,人口数百万。还有爪哇岛上也开始建立有了一些国度。总之就是东南亚的文明都开始起来了,有了人口,有了文明,有了国度,商业便开始逐渐繁荣,与大宋的交流便也逐渐增多,海贸规模自然也开始越来越大。“……”想到这里,赵洹的思维突然顿住了。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这海关就算弄出来,似乎也收不了多少钱。大宋当前的海贸,全部加一起,一年顶多也就两三百万贯,要收海关税,按两成来收,都不过五六十万贯而已。这点钱,在大宋养万余士兵就顶天了,能够起啥用?“我太想当然了,忽略了根本。”当今全世界人口加一起可能都只有两三亿人,大宋就占了一亿,而且按照后世史学家的估算,大宋经济占这个时代全世界的八成!也就是说,你把大宋之外全世界的生意都做了,也只是相当于大宋本身的两成而已,大宋就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超级市场,没有之一。赚钱收税,只看大宋市场就够了,大宋市场都还没整明白,费心费力去整外面的‘小’市场,完全没必要。继续在产品上下功夫?玻璃不知道哪天能烧出来,那么搞肥皂?赵洹和只知道玻璃是从沙子里面烧出来的一样,也只知道肥皂是用猪油做的,更多的就不知道了,光凭这个,想让工部的工匠做出肥皂,恐怕比烧出玻璃还难。任何新产品好像都不是短时间有希望搞出来的。沉思了好一会,赵洹突然一拍自己的脑门:“产品除了实物,也可以是虚拟产品啊!金融,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天才的造富‘神器’,没有之一。”朝廷垄断盐、铁、茶、酒,以盐为例,每年盈利一千二百万贯。古代投资项目稀缺,地主老财们的钱埋地里都快发霉的,以二十倍市盈率包装发行不过分吧?那么盐一项就市值二亿四千万贯。市值只是其次,大头是每年证券买卖的‘手续费’,买可以不收费,但每次卖出收取总金额百分之一手续费不过分吧?金融一开,大宋所有商人的生意,达到一定规模都可以选择打包上市,如果能把大宋证券市场做到五十亿贯以上总市值,每年光是从交易所之中收的各种税,恐怕就能有一亿贯。金融一旦繁荣,银行就也可以顺势搞起来,还有纸币发行。赵洹越想越是热血沸腾,跟金融比起来,现在的那点海关税,九牛一毛都算不算。赵洹一刻都等不了了,先连夜招宰相李纲、少宰李光二人进行商议。听完赵洹的设想,李纲和李光二人都懵了,这种神奇的套路,他们以前闻所未闻,也想都没想到过,这听上去似乎就是同样的东西,创造了十倍二十倍的价值。但作为宰相之才,李纲和李光都不傻,他们知道同样的东西,不可能凭空翻十倍二十倍价值。那么是谁亏了?“陛下,这会不会与民争利,欺骗百姓?”李光试着询问道。赵洹笑道:“如何与民争利?如何骗了百姓?买得起股票的不会是那等三餐都不稳定的普通百姓,只会是乡绅、富商、士人一类。股票的价值在那里,每年都有一定的分红,只要不是过于频繁与人交易,就只会不断增值,并无欺骗之说。”李光深思,好像是这么回事,总之无论他怎么想,想到的都是种种利益,似乎就完全没有受损的一方。李纲也想不到什么大的弊端,同样无论如何设想,利益似乎都远大于弊端。赵洹充满自信,证券这东西并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后世几百年的经验。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忍不住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这便说明,哪怕背后后些弊端,但利益却绝对远远大于弊端。“两位爱卿其实无需担忧,大宋二十四路,可以只拆分出京畿路的盐、铁、茶、酒,成立四大集团,先试一试,真有什么纰漏,影响也仅限于京畿路罢了。另外,朝廷掌握绝对的权力,撼山、神勇、荡虏、铁壁四军镇压一切宵小,真出了什么大的弊端,不外乎朕下一道旨意将交易所关闭,将所有售卖的股份原价从百姓手中赎回就是。”总之朝廷拥有最终解释权,有国家机器背书,真出错了也都可以挽救。要知道,赵洹描绘的是一个,未来赋税可以增加到上亿贯的前景,并且无数资金通过交易所大规模流通,可以想象对经济的刺激。大宋绝对是一个对商业最宽容的朝代,两宋最巅峰,赋税收入连续数年突破八千万贯,其中七成以上又来自商业,可以想象,能做到大宋重臣的,几乎都懂一点经济。李纲不是迂腐之辈,李光也不是迂腐之辈,而且他们都是能臣,私心很少,都是希望大宋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庶的。既然无论他们怎么想,利益似乎都远大于弊端,再加上赵洹当着他们的面承诺,如果真出现什么大的弊端,再原价赎回卖出去的股份,关闭了就是。李纲和李光又沉思了好一会,确定想不到什么大的弊端之后,相视一眼达成共识,回应道:“陛下,臣二人认为可以一试。”这种大事,只是与李纲和李光两个达成共识可不够,政务阁其他五人,还有朝会上文武百官都要达成共识才能最终推行。政务阁七个人,只有两个是明确的保守派,在赵洹这个皇帝铁了心,李纲这个宰相,李光这个次相都全力支持的情况下,只有两个人的保守派,想反对都没办法,而且他们一时也想不出反对的理由。政务阁七人达成了共识,背后又有赵洹这个皇帝,大朝会上,文武百官虽然还是有几个反对是声音,但也阻止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