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治贪(二)
历朝历代治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少皇帝,只治了一个开头就绝望的放弃了。最大的原因是官官相护。你皇帝要治贪,得派个人下去吧,得一层一层的查吧,谁都不干净,你让谁去查谁?就算你派下去的人自身足够干净,也愿意查,但以一府为例,上到知府,下到小吏,个个都不干净,谁会配合你?你刚查出点什么,立刻就有人泄露出去了,立刻有人捣乱,说是寸步难行都不为过。有些意志力足够坚定的皇帝,能坚持个十年,二十年,或许有些成果,但都极为有限。华夏数千年古代史,要论治贪见效最快,最终成果最大,雍正绝对是排在首位的,雍正时代的最后两年,整个清朝官场几乎都为之一清,如果说雍正从康熙手里接过的清朝是一个内部已经腐烂的清朝,那么乾隆从雍正手里接过的清朝,就是一个国库充盈,吏治清明的盛世。华夏数千年古代史第一贪和珅,贪了八亿多两财产,如果不是雍正呕心沥血十三年留下的底子足够厚,哪里养得出这样大的贪官出来,你就是想贪这么多,民间也得有这么多的‘存量’给你贪才行啊。雍正反贪的手段大致为以下。派遣精明难缠,且与地方没有丝毫瓜葛的臣子为钦差大臣,同时让钦差大臣带着一些后补官员一同前往,钦差与后补官员一同清查地方账目,查出一个贪污官吏,立刻就地免职,从随行的后补官员之中选择一个直接接任。后补官员大都是一些考中的进士,举人,但暂时还没有多余官职分配的人,有些人缘差的,一等就是十几年都没个正式官职的多的是。这些后补官员为了得到官职,而且还是地方上的实缺,实权官职,自然卖力,这边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官官相护。贪官们自然也有自己的手段,他们知道皇帝要查账,而且派来的人很可能不会维护自己,他们会想方设法在钦差到来之前弥补府库的亏空,于是便有一些官员想出了,以官府的名义,向当地富户们借钱借粮,把钦差对付过去,后面再连本带利的还。针对这一点,雍正的办法是直接下旨,地方富户乡绅,但凡借钱借粮给官府的,一律直接没收,这立刻又几乎杜绝地方富户乡绅借钱借粮给地方官弥补亏空的可能。贪官们要么等待治罪,要么用自己的家产弥补亏空。另外,大宋如今地方上的亏空,也不止是一任官员,可能是往上好己任都曾贪污挪用过府库,也会一层层追上去,让他们补全亏空的府库。最后,地方往后府库的开支、报销等等,账目每年都要上呈户部,户部一旦发现不对,便上禀皇帝,派遣钦差下去查。总总手段叠加,让地方官员们不敢贪,或许有贪,但又绝不敢大贪。雍正一朝,用了五年便成功治理贪腐,整个清朝在雍正最后几年,吏治清明,整个社会与官场的风气都改变了,如果再给雍正十年,或许雍正一朝能成为一个直追唐朝开元的盛世。赵洹便是决定学习雍正的这些手段,也花几年时间把大宋官场的贪污风气彻底清一清。先清理了贪官,扭转了整个官场腐败的风气,后面再继续改革会容易得多。江南是大宋最重要的赋税重地,商业、漕运、盐、茶等等,都是大宋最繁荣的区域,要查贪官,第一把火就得先从江南开始烧。因为这种反贪的手段是第一次用,全天下贪官们都还不太清楚,为了取得最好的成果,选择谁做为钦差,以及随性后补官员们的选择,都必须慎重。赵洹召李纲、李光、赵鼎三人连夜入宫,商议了整整一夜。李纲、李光、赵鼎都不是那种结党营私,只为一己私利的野心家,他们真心想辅左赵洹治理大宋。“陛下如此设计,堪称天才,微臣佩服。”李纲为人刚正,为官这么多年,他自然清楚大宋官场究竟有多么腐败,多么黑暗。当上宰相也有一年多了,他自己也想过如何治理一下大宋的官场,扭转大宋官场的贪污腐败,但他一直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加上这一年多要抗击金军,以及赵洹亲征北上收复河北,李纲才一直没有动作。“微臣惭愧,身为宰相,竟一直没有想出如陛下这般绝妙的办法。”李纲满脸羞愧,他想起当初赵洹刚刚登基的时候,因为赵洹以前的表现,以及登基过程的表现,他还是一度以为赵洹是另一个宋徽宗,甚至比宋徽宗更加昏庸。现在他知道,他当时真是看走眼了,所谓帝王心术,还当着太子和成为帝王,掌握了权力,终究是不一样的。历史上只有一个楚庄王,不过陛下显然比楚庄王更能隐忍,他也相信陛下比楚庄王更有能力。大宋有福了。“爱卿无需妄自菲薄,既然爱卿认可朕的设想,那么爱卿认为,该派谁为钦差合适?”赵洹问道。“御史中丞,崔平。”李纲想了想提出一个人选道。“爱卿眼光独到,崔平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赵洹笑道。他原本是考虑李光或者赵鼎的,但他却想到,李光、赵鼎能力是有,历史上都曾做到南宋宰相之位,可二人又都太理智,太圆滑了一些,某些地方不够‘死脑筋’。崔平风闻奏事,朝上官员,但凡谁被他听到什么,必定被他参奏一番,任何人的面子都不卖,就算是他的上司御史大夫黄潜善都拿他没办法。崔平一双老眼,整天看人都是一副你有问题,你休想忽悠我。不容易被忽悠,刚正,也算精明,做为第一个钦差派下江南查账,还真没有人比他更合适。而随行后补官员选谁,赵洹自己有两个人选,陈东、欧阳澈,其他人选则让李纲、李光、赵鼎来补上,总计会带上二十多个候补官员。为了崔平等人的安全,赵洹还命岳飞从撼山军中抽调三百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