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京城风云(求追读)
黎明时分。 朝臣像往常那般,早早起了床,然后便来到宫门前等候,等待宫门的开启。 慢慢的宫门前的官员越来越多,呜呜泱泱百十号人,身穿朱紫袍,手持圭臬,安静的站在宫门前等待。 等到六点,宫内传来了声响,百官们本以为是开启宫门,放他们入宫的时间到了。 但没想到,宫门打开,放出一人后,便又关闭了,来人正是经常跟着陛下身边侍候的廿白羽。 百官们互相对视,眼中充满了疑惑。 最后把疑惑投向了走过来的廿白羽身上。 “廿首领,你这是?”为首的一位宰相开口问道。 “见过李相,陛下有旨,身体不适,辍朝三日。”廿白羽先是躬身对着李相行了一礼,然后才看着宫门前的百官们说道。 宣读完口谕,廿白羽又对着众官说道:“近来天气日渐寒冷,众位老大人身体虚弱,还是快回去歇息吧。” “多谢廿首领提醒。”为首的几位官员,对着廿白羽微微回礼。 廿白羽点了点头,然后转身走回了王宫。 站在宫门前的百官,看了一眼廿白羽的背影,然后转身相邀离去。 一会儿的时间,宫门便恢复了平静,空荡荡的一片。 百官们对廿白羽的话到没有怀疑,只当是李煜真的身体不适,所以辍朝三日。 辍朝三日,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他们也没有像话本里那般,在宫门前死谏,说什么不能辍朝,必须开朝理事之类的话。 人有三急,总有遇到事情的时候,再加上三日不理事,景国也不会就因此亡国了。 所以景国的这些臣子,根本就没把此事当回事,顶多就是积压一些事情,但是也无碍,下次开朝议事的时候延长一点时间就是了。 以澹台烬如今的威望,景国不可能出现魏征、海瑞这样的人。 至于说廿白羽假传圣旨,他们就更没有往那方面想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廿白羽可是在陛下还在潜邸之时就跟在身边的侍卫,怎么可能假传圣旨。 就这样,李煜“身死”的第一天,安然无事的渡了过去。 到第二天晚上,京师内都还是一片安静祥和,一直到第三天的早上,京师内突然传扬起了一股谣言。 谣言说,澹台烬被刺身亡,如今景国无君,天下又将大乱。 一开始京都里,没人把此事当回事。 但是随着后续谣言的扩散,京都内开始弥漫起一股诡异的氛围。 谣言说,杀掉澹台烬的人,是原盛国六皇子萧凛,并且传言三日前的晚上,确实有人在京都看到了萧凛快速走过。 萧凛是为了报亡国的仇恨,以及解救妻子叶冰裳来的京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谣言越传越广,也越传越真实。 文武百官,听到此事之后,首先是嗤之以鼻,但是突然联想到三日前从宫里传出来的辍朝三日的旨意。 百官们不禁在心中开始猜想,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百官中品级最高的几位宰相,为了平复京中的谣言,随即让官府出面追索谣言的根源,并立马派人向宫中寻求证据。 谣言喧嚣,他们虽然不愿意相信,但是这两者实在太过巧合,所以他们也想弄清楚。 百官们的奏本送进宫之后,来到了李煜的书房,但是此刻李煜并不在宫中。 宫中只有廿白羽。 廿白羽看着大臣们纷沓而来的奏折,只得留中不发。 但是他这种留中不发,不解释也不否定的行为,更加引起了百官们的怀疑。 从宫内得不到回应,百官们开始自己寻找答案。 作为一国之宰相,这些官员的影响力非常之大,他们在李煜的时代,或与无法收买李煜寝殿内的宦官,但是如掖幽庭这般关押犯官家眷的地方,他们还是能轻易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消息的。 经过一番探查,他们果然得到了消息,掖幽庭的主事太监,在检查一番后,果然发现叶冰裳已经消失不见。 这个消息传到宫外百官耳朵当中之后,一下子便炸开了锅。 原盛国六皇子萧凛的妃子叶冰裳不见了,那么就说明谣言可能是真的。
那么此时宫中,可能就被某些野心家控制了。 一向以忠君爱国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官们,那里还能忍受的住,一下子便炸开了锅,纷纷来到宫门前,要求开门,以确定陛下的安危。 但是他们也不敢太过逾矩,因为陛下身亡的消息毕竟还只是个谣言。 也许只是重伤。 所以在没有确定,李煜到底如何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做出闯宫的事情来的。 因为闯宫是杀头的大罪。 在萧凛等人的推波助澜之下,澹台烬遇刺身亡的消息,遍传京畿各县。 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竟然随着谣言的传播,又有了反复的趋势。 看着京越来越复杂的局面,百官当中几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先是派住军队稳定局面,然后开始向宫内递折,请求陛下召见,去除流言。 但宫中无人,他们的请求注定得不到回应。 此刻京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王宫大内。 文武百官满脸的愁容,因为李煜没有后代,若是李煜身亡,天下必将再次陷入大乱。 而京城百姓,同样皱着眉头,担忧着明天。 李煜若死,天下大乱,首先波及的就是京城,到时候他们这些市井小民,会是第一批受到冲击的对象? 国不可一日无君。 李煜一旦身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天下秩序,就会被打乱,野心家们会蜂拥而起,把安定平和的天下,拖入战争的泥潭,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所以此时的京城,除了野心家,大多数人都在祈求上苍,让它保佑陛下安康。 时间,就这么在紧张的局势下一分一秒的过去了。 很快就到了晚上。 宫内依旧还没有消息传来。 对于目前的情况,百官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站在宫门前的百官们回了家,心不在焉的吃了一顿晚餐过后,便上床睡了过去,等待着明日的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