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宋威在线阅读 - 第三十四章 平叛和大肚子

第三十四章 平叛和大肚子

    民以食为天,很多事说到底都是一个“食”字闹得。【】

    孟韬不由感慨,为了粮食和生存,扎戎寨主远赴陇南,结果搭上了性命,一去不回。为了一口饭吃,商山的许多百姓稀里糊涂地揭竿而起,加入了叛军。

    其实他们不见得不满大宋朝廷,有心反叛,主要还是为了一口吃的果腹。跟着叛军一起烧杀抢掠,多少会有收获,至少能有一条活路。

    人在饥饿面前会有怎样的疯狂,可能是和平盛世的人们难以理解的,古代灾年叛乱毫不奇怪。

    这类的叛军对统治阶层的威胁不是很大,但破坏却十分严重,对百姓而言更是恐怖的灾难。

    古代所谓的农民起义,初期往往是极具破坏性的。最初是为了一口饭吃,渐渐的人性丑恶的一面会暴怒无疑,抢掠财物,趁机发财;祸害百姓家里的大姑娘、小媳妇,jian/yin掳掠;甚至作威作福,随意烧杀,视人命为草芥……

    只有到了一定规模,起义首领有了雄心壮志和远大谋划,才是叛军向义军的转变。他们才会好好经营地盘,安抚善待辖地的百姓,收买民心,作为根基。

    否则过境的猛虎哪会在乎当地百姓的死活,流离失所,尸横遍野,十室九空这种惨剧,某种程度上他们才是罪魁祸首……

    听闻距离不远的陕南商山发生叛乱,孟韬还是蛮紧张的。遭受旱灾的商山粮食匮乏,朝廷的赈济和安抚似乎也不够及时,叛军为了生存必然会转移。

    东、北两个方向他们肯定不会去,北边是关中京兆府,那里有大宋最精锐的西军驻守。只要叛军首领脑袋没有被驴踢,就不会去送死。

    至于东边则是中原河洛平原,那里富庶不假,却是大宋的京畿之地,拱卫自然严密,焉能容叛军横行?

    说句不好听的,倘若让叛军进了河南,大宋枢密使恐怕就该自刎以谢天下,连请罪都显得多余。

    所以叛军的移动方向只有西和南,孟韬很担心叛军沿着汉水西进,那样的话,整个汉水谷地就会血流成河,甚至成为修罗地狱。

    定军寨的安危也会受到威胁,大好的家业先不说,想要保住性命恐怕都是一件难事。

    幸运的是有消息传来,叛军选择南下,进入了襄阳和随州地界。

    自后汉三国开始,荆襄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叛军冲着钱粮财富而去完全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也意味着他们的死期快到了,荆襄北接关洛,南连荆楚,东达江淮,西可进巴蜀,乃是争夺天下霸业的战略要地。

    要是荆襄有失,大宋王朝将会面临怎样的动荡不言而喻。

    隋末,唐末盘踞此间的义军首领不少,最终成为割据一方的心腹大患。后世的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席卷天下之前,也是荆襄发家的。

    其中凶险,相信皇帝和朝堂衮衮诸公早有预见,肯定不会容许这样的情况恶化。必定会调动大军平叛,一群乌合之众怎会是官军的对手呢?

    那些为吃一口饭加入叛军,或被裹挟其中的百姓可怜了,很可能成为刀下冤魂。

    那些伺机而出的盗匪头目,以及其中推波助澜的阴险之徒最为可恶,则是活该,死有余辜……

    对孟韬而言,唯一损失的大概就是刚刚准备开辟的东线商路,沿着汉水的金州(安康)、襄阳和武/昌等地暂时无法行商。只能坐在定军山,静观大宋朝廷平叛。

    ……

    诚如孟韬所料,枢密副使富弼上书道:“秦末、隋末、唐末诸寇……观其初起,莫不甚微,尚不得如张海、郭邈山辈强盛……若任其肆虐,穿州过府,危害百姓,或成心腹大患。”

    富弼的上书引起了大宋君臣的高度重视,朝廷立即调兵遣将拦截,追杀叛军。

    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兴许是承平日久,大宋的将领们太久没有上过战场,已经不知道如何打仗;兴许是将领们太过掉与轻心,而叛军的实力太强大……

    总之,平叛战事一塌糊涂,商於提举捉贼将官上官珙被杀,官军大败,士卒躲藏在山间才得以保全性命。

    一时间,叛军长驱南下,直趋襄、随、均、房、安、郢等诸州,荆襄一片糜烂。

    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情况严重,当地百姓哀嚎不绝。不过叛军每到一处便打开朝廷的府库,大量的粮食拥有莫大的吸引力,无数遭灾或者贫苦的百姓,以及趁机生事的地/痞流/氓蜂拥而至。

    他们中的很多人稀里糊涂成为叛军的支持者,更有很多人加入到叛军之中,以至于叛军的人数越来越多,声势越发的浩大。

    尤其是出现官匪合谋之后,情况便越发糟糕。

    大宋在荆襄一代设有光化军,其中有一个铸钱监,负责采铜铸币之事。为首的将校名叫邵冲,不知何故竟然张榜公告,拉拢了麾下数百将士一起加入叛军,树起反宋旗帜。

    如果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倒还罢了,一旦有识之士加入其中,叛军的实力和破坏力将会大幅度提升。

    倘若再有个大有作为之人出现,笼络好有识之士,并取得当地百姓和士绅支持,叛军则会发生质的变化。割据一方,拥有争霸天下的实力,甚至改朝换代并非空话。

    消息传到东京汴梁,大宋皇帝赵祯尚且来不及震怒,一股流言便悄然而起。

    流言说五月时曾有过日食,乃大凶之兆,兵戈灾祸蜂拥而起是必然的,此乃天子不修德行所致……

    甚至还有人将叛乱与三个皇子夭折之事联系起来,暗中诽谤,称赵祯这个皇帝没做好事。天怒人怨,民不聊生,才会有叛逆造反;连生三子皆夭折,更是上天对他的惩戒,甚至还诅咒他断子绝孙……

    在讲究天人感念的年代,但凡有个天灾**,很容易联系到帝王将相身上。一般情况下多是由宰相来背黑锅,遇灾害更换宰相是一种常用手段。

    不过有时候还真会赖在皇帝身上,最严重的是颁布罪己诏,向上天认错,汉武帝就这么干过。不过通常则是更换年号,避让灾祸。

    此番谣言四起,很明显是将张海、郭邈山叛乱的罪责指向了皇帝,此后不久便有官员上书请皇帝更改年号。

    凭什么?

    赵祯想都没想便拒绝了,这算怎么回事?如果真改年号,岂非承认了是自己不修德行,没当好皇帝,上天降罪惩戒?

    这种原则性的问题,是绝对不能让步的。尤其是听到皇城司禀报的一些消息后,赵祯更是拳头紧握,怒火中烧。

    除了下达命京西军全力剿匪平叛的诏书外,赵祯当晚召幸了张美人,在床榻上龙精虎猛好一番折腾。

    对于官家赵祯而言,当前平叛和让嫔妃大肚子同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