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考验
时间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改革风起云涌, 将近有两年左右时间农村基层组织-人民公社与乡人民政府并存,在设置乡党委领导制的前提下,设立人民公社正副社长.乡人民政府正副乡长. 一九八四年后就直接取消了人民公社,由乡人民政府取代. 村级生产大队这个组织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大队下属的生产队随之分成若干个生产cao作组. 为使生产cao作分工更具体,各村将生产队集体土地分到户,称之为落实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个五十年代建成并存在二十多年的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农村集体土地经营体系全面瓦解,一个以户为生产基本单元的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形成. 亲身经历这些重大历史变革,参加工作还不满二年的的年轻小伙子杨木就象改革浪潮中的漂流一叶,随波逐流. 有一种新鲜的喜悦,一切是那么地自然,迎着新时代的到来,没有老干部们的诸多纠结,也没有老农民的那种渴望,更没有大队老干部的那种无奈. 晚稻已收割完毕,秋季的一天,乡里召开全乡脱产干部和全乡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大会,乡党高官在大会上传达了上级的指示精神,要在下年度春季播种期前,全面地完成土地承包制度的落实. 乡里大小干部全部分工联系到村,杨木与一名部队转业的干部祝子林一同分配到一个较为落后的村,负责这项工作的落实. 这个村名为章水村,距公社所在地有10公里,位于沿海省西部盘地,有大片的农田,还有缓坡丘陵,一条长年不息的溪流穿村而过,村庄依溪而建,全村有1000多人,是一个中等规模村庄. 村支部王书记已有五十多岁,能认识报纸上的常规字,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全靠记忆. 村里还配有一名一年到头半清醒半糊涂的村内当家已年过六旬的章会计. 全村下分9个生产队,一部分比较精干的生产队长,也不按步就班,以队为战,各自打着小算盘,准备着如何分田分地,村集体土地无序分割.村里干部已经掌控不了局面.
在这个紧要关头,杨木与祝子林背着铺盖来到村里,章会计帮助找了一间已经清扫过的泥土房,算作公社干部下村蹲点落户的地方,这里就成为他们两人吃住的地方. 来村之前,祝子林就与杨木说过,他是当兵出身的,虽然在部队里也算是连级干部,但转业时间不长,农村工作不熟,这个工作主要靠杨木来担当了. 到村的当天晚上,与村干部商量后,及时召开生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分析全村如何开展这个土地联产承包制的落实,这次承包制的落实关键在生产队长和生产队会计,因各生产队之间土壤性质不一,人均耕地面积不一劳动力和潜在劳力不同等情况,很多各自打着小九九,还有前期的一些小动作,为自己争利益,各个在会上争执得面红耳赤,会场一度乱成一锅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