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强心剂(第三更)
凯蒂的b列报道在的读者群里,引来了一阵关注。 不过,普通人的关注毕竟不够持久,凯蒂的相关报道发到第六篇,好评度就已下降了。 勉强发布了第七篇,凯蒂算是终结了这个系列,其实,写到第六篇的时候,她手里的素材已经很少了,想找杨锐再采访,却发现他已经回国。 虽然有些遗憾,凯蒂还是很满意,这篇报道给她在编辑部内加分不少,连续发布的报道,也让自己的名字被一些人记住了,算是事业上的小小成就。 拿到了第七天的报纸以后,凯蒂就做成了剪报,按照杨锐当日留下的地址,寄了过去。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看过就忘的。 尤其是在纽约的华裔,难得在主流媒体看到黄皮肤的中国人,自然是一下子就记住了杨锐的名字。 固然是一家规模普通的纽约地区报纸,但在大纽约,依旧是当之无愧的主流媒体。 大苹果市里有各色人种,仅仅黄皮肤的亚裔,就有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马来西亚人、吉尔吉斯坦人、印度尼西亚人……亚洲有多少个国家,就能数出多少种甚至更多种的族裔,不同的族裔都有不同的圈子,而能登上主流报刊的少数族裔,平均下来并不多。 杨锐身为中国人,一连做了七天的系列报道,又被数家报纸转载,不被中国人注意到都不行。 若是再具体一点,现在的唐人街,还都是挂青天白日旗的华裔,偶尔才有几家福建人或广东人的商铺挂五星红旗,而他们能看到的有关大陆的报道,更是少之又少。 李爱唐就是一名坚持在唐人街挂五星红旗的福建商人。 他是第四天才看到的里的报道,那个时候,正是系列报道最火的时间,以至于先锋报的总编将杨锐的照片放上了头版。 李爱唐只看了一眼,就买下了当天报亭里所有的报纸。 而且,李爱唐还想方设法的买下来了之前三天的报纸。 至于剩下的三天,老李同志更不会放弃,每天都买上百份的报纸,送给邻居朋友。 李爱唐实在是爱看这样的报道。 李爱唐的原名是叫李爱党的,但为了拿到绿卡,老李还是乖乖的改了名字。 为了生存,李爱唐同志妥协了,但在生存以外的世界里,李爱唐同志依旧深爱着那片土地。 为了生存,李爱唐同志漂泊出海,努力打拼;但在生存以外,李爱唐贪婪的搜寻着来自大陆的每一丝消息,仿佛如此,自己就能嗅到来自家乡的味道,听到妻儿的声音。 前些天的奥运会,很是满足了老李的心理,可惜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是洛杉矶,老李舍不得关店去看,只能买一堆报纸凑数。 他甚至为此组织了一群老伙计,每天喝茶看报,议论奥运会。 而今,奥运会结束了,李爱唐就卷着杨锐的系列报纸去聊天。 几个人坐在一起,聊着聊着,李爱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们说,国内知道不知道这个消息?” “这个,不太好说,估计知道吧,都说是来参加国际会议的学者了。”旁边的人喝着茶,估计着回答。 老李道:“杨锐是大学一年级呀,和那些学者有不同吧。” “报道上不是说一样吗?” “美国报纸上的话,你信一半就行了,国内是什么德性你们不知道?大一的学生和一群老教授,能一样吗?”老李一边想念着家乡,一边又有怨言,此时毫无顾忌的喷涌道:“我不说嫉贤妒能吧,就这样的年轻人,要是没个人帮忙,弄不好,被人杀良冒功了都有可能。” 几个人纷纷点头,问:“你说怎么办?” “咱们给国内寄信吧,这是不亚于奥运会的大事啊,再怎么说,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吧。” 对面的老头儿笑了起来:“老李又夸张了,科学家再怎么着也不用流血,不过,这个确实不一样啊,咱们国家,多少年没有正经出过大科学家了。” “是不是大科学家不知道,有大科学家的影子是没问题的。” “不管国内知道不知道,我建议,咱们寄信回国。” “真寄?” “寄,和往国内的邮包一起寄,把报纸剪下来,送回去reads;。” “寄给哪里?” “报社,电视台,还有人民政府……”老李掰着指头数。 对面的老头儿“咳咳”的放下茶杯,擦了一下嘴,道:“政府就算了吧,咱们寄信给政府,算什么呀。” 他们几个都是偷渡来的美国,现在说起政府,还是有些畏惧的。 “好,政府不用寄了,就寄报社和电视台,咱们商量分配一下任务吧。”老李说着直接命令起来。 一条街上来自大陆的店主并不多,他们是常常在一起做事,集体行动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李爱唐先是找了一张纸,将几个人知道的报社和电视台的名字写下,然后每人几家,分配到各人手里。李爱唐给自己多分配了两家,接着道:“大家不要光寄东西,再写一封信,言辞恳切一点,另外,不要光送剪报,把报头什么的都剪进去。” 李爱唐并不知道,在他们寄信以前,已经有中国驻纽约记者,注意到了这片系列专访,且如获至宝。 不像是李爱唐等人,中国记者更清楚国人的胃口。 此时的国内,在用相似的方式被热炒的商品,正是“健力宝”。 在这个赢家通吃,动辄一鸣惊人的年代,健力宝是借着洛杉矶奥运会而成名的。 首先,健力宝公司花了25万元,让健力宝成为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首选饮料。 其次,则是因为一件偶然事件。 84年的8月8日,日本刊出了特派记者的专电:。 这篇文章被翻译到了中国以后,却是让健力宝获得了“中国魔水”或者“东方魔水”的名号,健力宝也因此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而比起健力宝的日本,美国的在字头上并没有缺憾。 而与健力宝的特派记者专电相比,杨锐的专访似乎棋高一筹。 唯一的区别,在于健力宝有产品可贩卖,而杨锐本身并不是一种商品。 即使如此,看到了转载报纸,或者读到了新闻的记者们,还是“敏锐”的发现了杨锐所承载的新闻价值。 周四清晨,北京机场的到达大厅里,就挤满了记者。 不仅有摄像机,摄影机和话筒,甚至有电视台直接占了一块地方,装上了摇臂,他们是准备现场采访杨锐的。 来来往往的旅客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一个个也都不走了,就站在大厅里等着看热闹,逼的机场又得派人来维持秩序,简直是一片乱象。 实际上,如果是抢在健力宝之前,发回这样的报道,杨锐反而不会得到如此的关注,毕竟,类似的新闻是需要一定的发酵器的。 哪怕是健力宝本身,也是等到奥运会被炒热,奥运代表团被炒热,才吵起的健力宝。 只是杨锐回来的时间实在凑巧,正是健力宝将冷未冷的时间。 各个单位的记者都知道人们喜欢看这样的节目,在节cao尚未掉净,还做不出全民假新闻的年代,记者们就全都涌来了机场。 中午两点三十分。 飞机降落。 明媚的阳光下,能看到反光的镜头,混乱的秩序,以及人们燥热的脸。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一阵强心剂了!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中国有希望!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一点点来自外界的证明了!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