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六章 知己知彼
在赵无极等人离开之后,换成了四名周天境的武修守在了神兵楼的门户之前。所有的参赛弟子按照四名守门人的安排,依次的来到了门户之前。 杨浩然因为被吕子琪用神魂压迫的伤了神魂,所以现在显得有些虚弱。体内的真元也有些紊乱不堪。但是幸好在最后的关头被莫南华帮了一把,这才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致命伤害。 而且杨浩然惊奇的发现,自己虽然并没有真正的开始修炼不死冥王身,但自己体内毕竟有不死冥王身的传承。在这个时刻居然意外的发挥出了神奇的功效。 大量的泛着凉气的柔和气息从自己的丹田深处生了出来,顺着真元流转的方向在自己的身体内部循行起来。而在这股力量的所经之处,杨浩然都感到一阵非常舒爽的感觉,本来被破坏掉的身体机能在这股力量的修复之下,居然迅速的愈合并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 杨浩然不得不感叹不死冥王身的神奇。同时也不禁感到奇怪,难道不死冥王身是根本就不用修炼的吗?那为什么小傻龙说过需要用机缘来开启呢? 杨浩然的这个疑问很快的反馈到了小傻龙的意识之中,小傻龙这才告诉他,迅速修复受伤的机体和神魂,那只是不死冥王身最基本也最低级的手段和功效之一。不死冥王身真正的功效和逆天之处还是在不死二字之上。 可以迅速的重生那才是不死冥王身的真正精髓所在,而要想做到那一点,的确是必须要真正的机缘才可以做得到的。 至于杨浩然现在感觉不死冥王身的修复效果很好,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浩然的修为还浅。一个交感境的武修,在不死冥王身的眼中,就像是蝼蚁一般的修为,要想迅速的修复简直不要太简单! 虽然小傻龙后面的话很有些打击人,但是在不死冥王身的强大修复功效之下,杨浩然也不想计较。只是前后几个呼吸的时间,杨浩然的脸色就已经恢复了过来,毕竟吕子琪只是使用神魂压迫,而且最后还被莫南华挡了下来,所以杨浩然虽然受了伤但是并不严重。 此时的点将台之下,已经密密麻麻的排满了队。陆续的从第一学区开始,已经有人进入神兵楼之内。 这时候莫南华继续为杨浩然解释道,神兵楼属于空间类的法宝,从外面看起来的话可大可小,但里面的实际容量却要大得多。别说参加考核赛的只有这个一千多名神兵学院弟子而已,就是将全部的神兵学院人员都放进神兵楼之内的话,也保证是沧海一粟。 只不过进入的人越多,神兵楼需要维持运作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大,而神兵楼只能用极品灵精来开启,所以这次神兵楼的使用实在是百年难遇的大事。 莫南华为杨浩然讲解的时候,章不醉和羿殇也凑了过来。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对神兵楼有所了解的,而杨浩然他们三个也都知道莫南华的来历神秘,所以也没有人不知趣的打听莫南华消息的来源,但是却都知道,莫南华说出来的消息绝对不会是假的。 “那里面的考核方式是怎么样的?你清楚吗?”杨浩然扭头问道。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兵家的第一原则杨浩然是了然一心的,多了解一下情况总不会是坏事,总要强过无头苍蝇似的闯进去手忙脚乱的好。 更何况,杨浩然心知肚明,除了像自己这样还有章不醉那种没根底的人之外,大概有些家族背景的弟子,对于神兵楼内部的资料肯定都会有所了解,自己从莫南华的口中询问一些消息倒也说不上是作弊。 当然最重要的是,杨浩然认为,哪怕是对神兵楼之内的情况了如指掌,但是最终决定成绩的,还是自身的修为和战斗力。 “实际上,神兵楼是一件非常玄妙的超圣品法宝。其中的玄妙绝不是你我现在的境界可以理解的。 在场的所有人即便一同进入神兵楼,但是每个人都会被放置在一个相对**的通关空间之内。根据被考核者自身修为强弱,每个人所要通过的关卡难度也是不相同的。总之一句话,你越弱他越弱,你越强则他越强! 神兵楼所要测试的并非是一名武修的真实修为强弱,而是他在这一修为境界当中所能发挥出的战斗力大小,以此来判断武修的修炼潜力。 按照最完美的状态,一名武修是可以闯到通关,也就是八十一关结束的。但听清楚,实在完美的状态下!实际上,按照这次及格的标准,能够连闯十关就已经很不容易,至于能闯到二十关以上的,那就可以被称为天才。 如果能够一口气闯上三十关以上,那就不仅是一般的天才那么简单的事情,几乎可以铁定的事实是,这样的人百分百可以修炼到玄身境以上!” “嘶!”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响了起来,杨浩然无论如何没想到,神兵楼之内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不过随即他还是忍不住问道:“那如果继续往上闯呢?” 莫南华惊奇地看了他一眼,呵呵一笑说道:“我听说以前的一个记录是六百年前的一位前辈创造的,他是一口气到了第七十三关。他战斗能力之强横在那个时代几乎是无可比拟的,真正的同境界无敌,不过可惜的是,过刚易折! 那位惊才绝艳的前辈还没等修炼到玄身境就被他的敌人联手杀死了。实在是他自身的潜力过于惊人,吓到他的敌人了,如果真的等他成长起来的话,他的敌人可就惨了!所以哪怕杀死他之后他的敌人也因此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但事后还是大肆的庆祝了一番。 不过即便到不了那位前辈的程度,只要可以闯到四十关以上的话,我想接下来的考核他就可以不用参加了,神兵学院绝对会第一时间将起保护起来,重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