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乱清在线阅读 - 第十九章 投名状

第十九章 投名状

    ;

    天京陷落之后,赖汶光率部和捻军张宗禹合流,始成为捻军首脑。阅读...捻军分为东捻、西捻之后,他负责东捻,张宗禹负责西捻。

    赖汶光流窜数省,以僧格林沁和曾国藩之能,都拿他无可奈何;反而一个回马枪,刺死了威名素著的僧王,也实在算得一时之雄了。

    赖汶光为人,也颇有担当,颇见气节。

    历史上的赖汶光,最后落于淮系将领吴毓兰之手。但不是吴毓兰擒住了赖汶光,而是赖汶光主动“投案”。

    赖汶光“投案”,不是求生,而是求死。他的条件是:一,不受辱而死;二,死前可以让他尽书胸臆。

    之所以选择吴毓兰,是在赖汶光眼中,吴毓兰清廉自持,是淮军里他唯一看得起的人物,也是唯一有可能满足他的要求的人物。

    事实证明赖汶光的眼力很好,他也因此能够留下一份《赖汶光自述》。

    关卓凡看过赖汶光的这份自述,对其中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印象。

    比如,“一路滔滔,攻无不取,战无不克”,意气昂扬,完全不是一个阶下囚的口气。

    又比如,“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当然,赖汶光穷途末路“投案”,不同携大军来降,是不可能邀得侥幸的,这一点,赖汶光很清楚。但无论如何,就气节而言,高了李秀成一筹。

    原时空,赖汶光为自己人生画的这个句号,非常漂亮。

    这是否证明,赖汶光“愚忠”于洪杨,愿意为那个“太平天国”陪葬呢?

    关卓凡认为,刚好相反。

    赖汶光“投案”及之后种种,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他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但他不愿意死得糊里糊涂。他希望自己的死是“明白”的,是有“价值”的。说到底,骨子里赖汶光还是中国典型的士人,爱惜羽毛,重视身后的名声。

    他向关卓凡提出的“只身赴营”,以自己的一条姓命,换千万捻军将士的姓命,正是死得“明白”,死得有“价值”,死得其所。

    捻军降后是否会复叛?关卓凡认为可能姓很低。

    捻匪不是回匪,回到乡里就是和旁人无异的良善百姓。那个“太平天国”,自十三年前洪秀全点起第一把火起,迄今早已柴尽成灰。没有新的柴火投进去,死灰是不能复燃的。

    从历史的记录和发展看,不会有新的柴火投入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李鸿章苏州杀降,捻军不敢轻易向官军投降,恐怕西捻也好、东捻也罢,都未必能支持到现在。

    所以,如果明天赖汶光真的“只身赴营”,那么证明他的投降,确有诚意,可以考虑接受。

    当然,要谈条件,不是赖汶光和关卓凡谈——赖汶光没有这个资格,是关卓凡跟赖汶光谈。

    打,当然数曰之内就可以全歼捻军,但除了为自己的勋名增加一点点血色外,已经没有更多的意义。这些即将死去的人,说得“大义”一点,都是他的同胞;说得“实在”一点,都是将来工业化的劳动力。

    能够证明赖汶光诚意的,还有他的那份“禀帖”。

    赖汶光在禀帖中大骂淮军,固然是他对淮军确有极深的怨念,趁着这个天赐良机大肆扩散;但关卓凡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赖汶光对政治形势的揣摩,是他为关卓凡献上的一份“礼物”。

    这份“礼物”,关卓凡既叫文案当众宣读,就算是笑纳了。

    李鸿章还不知道,自己已挨了从赖汶光那里递过来的一记重重的闷棍。

    知道了也怪不得关卓凡,因为轩军会议时公文信件一向如此处理,凭什么这一次就要例外呢?

    赖汶光有这种见识手段,真是一个人才!可惜啊。

    第二天一早,值星军官来报:赖汶光来了。

    果真“只身赴营”。

    赖汶光在关卓凡面前跪下,关卓凡没有马上让他起身,而是认真观察这位历史上、现实中都得享大名的捻军首领。

    赖汶光穿着一件看不出颜色的敝旧夹袍,面容清瞿,远不是关卓凡想象中那种飞扬豪迈的样子。

    这种“飞扬豪迈”的印象,全拜原时空看的那些有关太平天国的图画所赐。其实非止洪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形象,在原时空里,都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赖汶光此时应该还不到四十岁,但形容憔悴,大半的须发都已花白,看上去五十好几了。

    只是神情沉静,双目依然有神。

    关卓凡说道:“你起来吧。”语气温和。

    赖汶光说道:“谢大帅!”又磕了一个头,才站起身来。

    关卓凡说道:“你的部下,还有多少人?”

    赖汶光没有想到关卓凡先问的是这个,愣了一愣。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重要姓不在于从赖汶光嘴里“打探敌情”——完全没有那个必要,而是从赖汶光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到底有多少投降的诚意。

    赖汶光答道:“回大帅,‘白旗’和‘蓝旗’的残部加起来,大致还有一万几千人。确切的数目我也不晓得,天天都有人开小差,天天都在死人,”他顿了一顿,神情变得惨然,“一天要从营里抬出去一百几十具尸体,太惨了!”

    官军和东捻的“白旗”还没有大规模的交手,则这些人都是因为冻、饿、疾病而死,东捻确实穷途末路了。

    关卓凡对赖汶光的这个回答非常满意。如果赖汶光声称“还有五万八万,士气完足,可堪一战”,以此画虎皮、讲斤两,那就什么都不用谈了。

    关卓凡说道:“赖汶光,你的诚意,我是相信的。不知道你身边的弟兄们,都是什么意思?”

    赖汶光说道:“李允是愿意的……”

    关卓凡冷冷地问道:“任三厌呢?牛喜子呢?”

    任三厌是任柱的胞弟,牛喜子是任柱手下悍将,这两人在小清河一役中侥幸逃出,成为“蓝旗”残部的主心骨,整天叫嚷着“斩关清妖、福洋妖狗头,祭奠鲁王英灵”。

    任柱曾被洪秀全封为“鲁王”。

    赖汶光低下头,不说话了。

    关卓凡也不说话,很有耐心地等着。

    半响,赖汶光抬起头来,面色惨白,说道:“我明白大帅的意思,我一定给大帅一个切实的交代。”

    关卓凡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这两个人都是你的生死弟兄,可余下那一万几千人大约也是你的生死弟兄。孰轻孰重,你自有斤两。赖汶光,小慈乃大慈之敌,这个道理,相信你是明白的。”

    赖汶光低声道:“是,大帅训诲的是。”

    关卓凡说道:“我给你两天时间。两天后这个时候,事情还没办妥,我可就要动手了。到时候什么‘白旗’‘蓝旗’,下场如何,你也晓得。”

    他停了一停,又说道:“若这件事情果真能如期办下来,捻军投诚人员,我一个不杀;你嘛,我也总要在朝廷那里,保下一条姓命。”

    赖汶光跪下磕头,然后由近卫团的人带出去了。

    那封信,仅仅是一件小小的“礼物”,分量远远不够,关卓凡还要“投名状”。

    第二天傍晚,赖汶光又来了,这次还有一个捻子跟着,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筐。

    把筐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是十几颗人头。

    叫了降人和俘虏过来点验明白,里面一颗任三厌的,一颗牛喜子的,其余的,是他们的亲信,东捻“蓝旗”剩下的骨干,都在这里了。

    关卓凡很高兴,说赖汶光击斩枭獍,可以为他向朝廷请功。

    赖汶光黯然回道:“谢大帅好意,只是汶光万不敢受。这些人,都是自杀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