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明升暗降之策
朱由校双颊的肌rou抖动着,身上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气息,他端坐在炕上,闷声不对徐光启的话做出回应。 赵忠南从惊怒的徐光启手中接过两份奏折,快速的浏览完一遍后,也是大吃一惊,满脸的惊愕。 “你有什么话说。”朱由校问赵忠南。 赵忠南战战兢兢的俯身恭敬的回道:“臣与徐阁老意见一致,欺君罔上,意图不轨,当重惩!” “如何重惩?” 朱由校又问道。 赵忠南不敢说,瞥眼求助徐光启,徐光启用眼光余角感受到了他的求助,于是替他回话:“命沈焕将郑芝龙押送回京,交由三大法司会审。” 朱由校没有做出决定,对于他们俩的意见,他觉的太草率,毕竟郑芝龙不是一般的官员,是招安的海上巨头,亦商亦匪,他在朝廷没有什么根基,在海上影响可是巨大的,旧部也不少,且都是海上精锐,足以抵得上大明半个水师了。 朱由校要完善海路,暂时还需要郑芝龙的力量。 深思了一会儿,他摇了摇头,轻声的说了一句,“郑芝龙是我大明的海上荣毅仁,处理他不能太过草率。” 徐光启和赵忠南没听懂皇帝说的话,“荣毅仁”是谁?他们没听说过,也不敢问。 “那就降职,解除兵权。” 徐光启又说道。 朱由校又摇了摇头,感觉还是不妥。 徐光启没主意了,治罪不行,降职也不行,难道拿他没有办法了吗?一个小小的郑芝龙,在朝廷官员的眼中就是一个没有圣贤教化的海寇,所以根本没人看的起他,要不是皇帝恩惠招安为官,谁也不想和一个海寇为伍。皇帝这么重视他,无非看中他在海上经营多年的资本而已。 徐光启和赵忠南俯首静静的不再说话了。 朱由校久思一会儿,凝重的问赵忠南,“你对造船有研究吗?” 赵忠南一怔,立即明白了皇帝的心意,他要仿造荷兰战船! “陛下恕罪,臣承祖志专研火器,对造船一窍不通。” 徐光启也明白了皇帝的心意,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人。 “陛下,臣推荐一人。”他俯首禀道。 “谁?爱卿快快说来。”朱由校眼睛闪烁着光芒,急不可耐的道。 “龙江宝船厂主事朱正色,此人造船三十余载,手下匠人千余人,可承担仿造荷兰战船的重任。” “龙江宝船厂?在哪?朕怎么没听说过?”朱由校疑惑的问道。 徐光启解释道:“龙江宝船厂是洪武初设置,在南京龙江关一带,西临长江,当年郑和的宝船就是在这里建造的,宣德八年,因郑和下西洋耗资糜费,帝遂下诏停止,宝船也就此停泊刘家港任风雨侵蚀而毁,龙江宝船厂也因此逐渐被朝廷遗忘,但却没有被裁撤,仍隶属工部,用于制造料船漕运,也多承接民船赚钱。” “原来如此,我大明还有船厂啊!” 朱由校满意的点头,他以为自从郑和之后,大明的船都是私人造的,没有官办的了。 这时,孙承宗来到了军机枢密处,他轻步的踏进来,俯首而入,额头上渗出来的微滴汗水还没有来的及擦拭掉。看的他神色,显然是一路疾走。 “臣奉旨前来见驾,吾皇万岁!不知陛下急唤臣来有何旨意。” 孙承宗面对跪行大礼。他在内阁接到宣诏军机枢密处见驾感到意外,自从军机枢密处成立以来,他还真不记得皇帝什么时候到过那个临时搭建的小板屋里见他们。意外的宣诏,必然有意外的事。 “起来说话,”朱由校对手拿奏折的赵忠南说:“把奏折给孙阁老看。” 孙承宗从赵忠南手中接过奏折,仔细看了一遍。还未看完,他就惊讶的嘴巴微张,心中怒喝:郑芝龙胆大妄为,这么大的事也敢不报,真是把朝廷的法度置若罔闻,足够杀他一百次了! 看完后,他没有向徐光启那般惊的脱口而出,而是深深地吸进一口气,再吐纳出来,十分平静地将两份奏折折起,恭敬的平放到炕上的小桌子上。 朱由校见他如此泰然自若,很是惊奇,问道:“师傅,你看该怎么办?” 孙承宗双手抱拳,拱手回禀道:“陛下英明,臣全听陛下圣裁。” “什么?” 朱由校惊讶的张大了嘴巴,他以为孙承宗一定会给他出谋划策,没想到等来的竟然是这么不负责的话。 “师傅,郑芝龙欺君罔上,罪大恶极,你就没有想法吗?” “陛下如果认为郑芝龙该杀,就请陛下按照朝廷法度行事,臣无话可说。” 朱由校不满的摇头,一向谋略深邃的孙承宗在这件事上一点意见都没有,可谓怪哉! 徐光启在侧提醒他,“孙阁老,陛下的意思是不杀郑芝龙,也不降级处置。” “那就请陛下乾纲独断,臣遵旨行事。” 孙承宗又俯身恭敬道。 朱由校疑惑的盯看了他几眼,见他面色静如止水,一点焦虑的神色都没有,不像他的作风,于是不高兴的说道:“朕宣师傅前来,就是请您为朕分忧解难,如何处理这件事,既不损伤朕的海上大计,也不损伤朝廷法度,更不能让郑芝龙势力做大,朕不希望有垄断行业的家族势力存在!” 郑芝龙庞大的船队已经占据了大明的海贸半壁江山,如果再让他仿造成功荷兰战船,拥有先进的火炮,纵横整个南洋必然会垄断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海洋通道!历史证明,郑氏家族最辉煌的时候整个南洋的海路航运几乎就掌控在他们的手上! 面对朱由校的担忧,孙承宗也说出了和他几乎如出一辙的话:“陛下,郑芝龙是您招安的海上巨寇,此人亦商亦盗,在南洋影响颇大,裴蛟刘香一死,李旦旧部多为他所用,其作用价值不可估量,据臣所知,他的船队仍占据着海贸的半壁江山,东瀛闭关锁国,却只允许他的船队靠岸通商。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也多与他的船队有来往,他在,这个平衡不会打破,他若死,只怕好不容易平静的海贸平衡又起动荡。所以,臣认为郑芝龙还不能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