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前思后忖计今生
既来之,则安之。 刘海滨深深的知道这个世界上去帝都黄埔甚至于纽约伦敦的路都有,实在不行走着走也能到边境线,虽然出不去,但是路就在那。但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一条通往前世的路。他没得选,只好勉励前行。 在家的四十几天里,他并不只是宅在炕上,他跟着爸妈和哥哥jiejie一起下地,一起除草,一起用剪刀剪豆虫。烈日炎炎,地里面没有风,庄稼的叶子纹丝不动,空气好像都变得粘稠,总是感觉隐隐越越的有钢丝抽响的声音,又好象是蝉鸣。路面上总是像有水波荡漾,后来的海滨才以为是自己热晕了,后来才知道是冷热空气的交流,身上的厚褂子被汗水浸透后又被晒干,结了一层厚厚的白花花的盐渍。 大家都不说话,在城里做车工的父亲真心不太会干农活,但为了带头一直咬牙坚持,时不时的会鼓励一下姐弟三个,“快到地头了,到了地头咱就歇会,喝口水”。每当这时候被晒得黧黑的母亲总是嗔怪一句“歇啥啊歇,赶紧干完赶紧取下一块地,趁着热,要不天一凉,草就晒不死了,豆虫也不蔫了,到处爬,去吃黄豆叶,逮不着了”。但是真的到了地头,母亲总是会递过来大水壶,让姐弟三个坐一会,却又不住脚的转身往回干活。 刘海滨已经很多年没有做过如此重体力活了,虽然爱运动,但是打羽毛球和干庄稼地里的活计太不一样了,海滨咬着牙硬抗,幸好他还是处在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每天的筋疲力尽也让他无暇去思考,去怀念,去悲天悯人,终于,他渐渐的放下前世,痛苦的接受了现实。 而现实就是,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老三届。开始运动的时候正好是高二,于是成了红袖标,也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虽然也在工厂里有了工作,而且因为政治先进,做了车间主任,但却因为保护被打倒的反动学术权威而被撤职。好在海滨父亲有一手顶级的车工技术,即使是做工人也混得风生水起。但是他的工资只有二百零二块五,一家五口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所以一家人土里刨食,指望着每年这十来亩地的责任田出产的粮食卖个钱养家糊口。 海滨的母亲就是个农村妇女,虽上过小学认识字,但是在海滨的教育辅导上帮不到什么忙。她只是淳朴的知道,人勤地不懒,每天逼着三个孩子晚上学习总会有回报。于是海滨自打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晚上就陪着同在四年级的jiejie和哥哥学习。最开始的时候看看小人书,后来就是让哥哥教他识字,学算术。懵懵懂懂的海滨就这样开始了求学生涯,人生苦自识字起啊。 刘海滨对于文字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很小的时候,据说他抓周的时候就直接爬向了一本书,抓起来,往嘴里塞。爷爷说这将来一定是个学问人。虽然刘家不是书香门第,倒也都尊敬读书人,也对读书很推崇。爷爷虽然不是什么开国元勋啥的,但也不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头。老人家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九河市,在白俄开的赌场里看场子,对于赌术和俄语很精通。可惜后辈人一看到牌九啥的就发困,至于哈拉少啥的俄语也是没有传下来。父亲作为运动前的高中生,对几个孩子的教育看的很严,也爱往家里拿书,虽然都有残破或者是扉页上有公章评注啥的,但毕竟那是货真价实的书啊。这可不是只是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纪。一个村里几百户人家除了黄历,就找不出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