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篇 第十三章 扩张
可以说无法消灭神州的越国让始皇帝非常的愤怒,而王翦和蒙毅只能当了替罪羊,而相对于蒙毅,王翦就显的无关紧要了,而王翦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在秦二世那出头,不然也不会放弃现在到手的荣华富贵。 为了弥补在越国的失败,不让空前强大的大秦沉沦,公元前214年,嬴政遣大将军蒙恬(也就是蒙毅的兄弟)率军北击匈奴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匈奴经常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嬴政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 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北出长城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出长城攻其西。匈奴败逃。秦遂取河南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因匈奴不断来攻,次年秋,秦始皇复命蒙恬军又北渡黄河,取高阙,攻占阳山、北假。匈奴不敌,向北迁徙。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对匈奴贵族侵扰势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匈奴单于“头曼不胜秦”,被迫“北徙”十余年。随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场反击战,解除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与破坏,“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内外,大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了兵祸的灾难。 北伐匈奴的同时,大秦帝国又徙去大批刑徒,“实之初县”。公元前212年,进一步增加了徙边的人数。除谪徙刑徒外,还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 公元前211年,一次就从内地徙民三万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级”。这些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对于开发北方边地,充实武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对于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这些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保护包括匈奴人民在内的各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有积极意义的。 随后意气风发的嬴政开始开拓西南,由于西南各族人民和内地有着长期的交往,决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发众开凿了一条栈道,因“其处险阨”,“道广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栈道开通后,大秦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这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与此同时,大秦帝国秦又经蜀郡,加强了与邛都、筰、冉者的联系,并使之纳入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 从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密切了与内地的关系,而且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 嬴政对东南、岭南、西南以及北方等边远地区的开拓,在这辽阔的疆域里,在一个国家政权的管理下,生活着各族人民,形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大国,这不论是在中国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极为巨大而深远的意义。此外,嬴政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