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灵异小说 - 二律背反在线阅读 - 1

1

    死亡是有意义的。

    乍一听这句话可能并不顺耳,人们不会喜欢这样的说法。我们约定俗成的惯性的思维是,生命美好,生命宝贵,活着才有意义,站在盎然生意对立面的死亡似乎永远都是那么不讨人喜欢,为人所不齿。

    但是,死亡确是有价值的。死亡的价值和意义,无论那一点都完全不低于生命。请抛开常识,丢弃那些被社会灌输的、从未经过自己思考便得到和接受的观点,试着去打开思想,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很快你就会明白如此说的缘由。

    这个论点要从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开始讲起——性别。

    人有两性,多少个世纪以来,自人类产生文字有记录历史的能力开始,人类就以夫妻的形式,两人一组,形成为家庭并繁衍生息,一比一的标准比例,人类生命群体的绝对准则。生理上,人类社会非男即女,各占一半,似乎是毋庸置疑的规律,亘古不变。

    但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是两性?为什么我们生来如此?而不是其他数量的性别?性别不可以为其他的数量么?种群内的性别数量可否是更少或是更多?如果可以,那为何我们不是像动物界的某些生命一样具有其他数量的性别?是什么造就了我们如今两性的现状?

    说到这些,理所当然的,我们的要在‘进化’这一主题中寻找答案。

    远超人类想象的自然界中,确实并不是都像人类一样是以两性繁殖的。向下,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单性生物,向上,还存在着具有七种性别的生物,甚至是多达十三种性别的生命体。

    这些单性生物包括,单细胞生物、珊瑚、海蜇、果蝇、水蚤、蚂蚁、蜥蜴等等等等。这些生物都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变化极为匮乏。与双性别物种经历了同样漫长的年限,这些单性繁殖生物的进化往往会较低于有性繁殖的生物。比如珊瑚,自几万年以前,珊瑚就保持着现在的模样,现在的生存方式、现在的代谢系统、现在的身体架构。而仅万年以前,我们还没有穿上衣装,还在惊讶于火焰是如何产生的。而如今我们已经开始独立行走制造工具。

    为何他们的进化速度会如此慢于我们?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基因的重组概率。

    单性生命体每次产子都是将本身的基因接近于毫无变化的传递下去,单性繁殖产子几乎是直接复制本体,而有性生殖意味着我们每产生一个新生命,就有两个人的基因进行交汇碰撞,我们的繁殖方式带给我们无性繁殖远不能相比的基因重组概率和变异几率。

    高重组和变异几率带来的我们个体更高的多样性,我们优异基因更高的概率,也就让我们种族拥有更高的优越度。

    这时你可能会想说,那么之前说到的有更多性别的生物岂不是更优秀了?事实上并非如此。

    性别数量多,也就意味着繁衍方式复杂。比如一种黏液霉菌,就含有十三种性别。深入的研究发现,这13种性别并不是平等的。黏液霉菌生物群体中存在着一个等级森严的制度。

    黏液霉菌第13号的性可以跟任何别性.交.配,在交.配时只有它能够遗传下线粒体基因,其它的性必须抛弃自己的线粒体;对于第12号的性来说,只有在跟11号或者低于11号的别性.交.配时,才有保留线粒体基因的特权,也就是说虽然进行了交.配,但最后结果依次类推。而且这种制度并不是刚性的,在黏液霉菌中,低一号的性有时会发生突变,拒绝抛弃自己的线粒体,其结果是跟与之交.配的高一号的性同归于尽。如果这样的造反持续下去,低级别的性别会不断消失,性别的种类会越来越少,直到只剩下两种性别。

    这是一种类型,不平等的不稳定的类型,平等的类型也存在,比如四膜虫。四膜虫有七种性别,各个性别平等。当进行交.配时,基因的分配完全是随机的。四膜虫都有七段基因,亲代会随机抛弃其中六段基因,子代从亲代处每人获得一段基因,绝对自己的性别和基因内容。亲代的交.配型丝毫不会影响到子代的交.配型。决定过程是完全随机的,就像是有6个数字的轮盘游戏,石球落在哪个数字上,子代就形成与之对应的交.配型。它们的交.配型可能碰巧与亲代一样,不过也仅仅是碰巧而已。

    可见,像黏液霉菌的多性别繁衍模式意味着繁衍过程复杂,交.配成本大幅升高,减少了交.配成功率,也即减弱了种族整体的繁衍能力,影响种族延续的可能。而像四膜虫那样的繁衍方式则需要抛弃大量的已积累的基因,虽然负面影响差了一些,但同样是有较高的交.配成本,基因难以保持足够的数量传递下去,无异于舍本逐末,丢失了最有价值的事物。而且不管这两种性别数量多么多,最终本质上都在向两性生殖靠拢,结论而言,两性是最优的。两性在提供基因交汇机会的同时,最低程度的减少了基因的损失。两种性别的性别数量提供了最多基因累计量和最高的基因碰撞几率。这也是为什么自然界大部分生命体都以两性形式繁衍的——物竞天择的结果。

    基因突变率与种族优越度可以划等号,而两性生殖就是累积基因和产生变异的最优越手段。

    但这还不够

    两性生殖带来了很大的基因交换概率,但这还不够,物种仍有进化的余地。

    如果个体生命周期长,繁衍的需求就会降低,生命体就不会急于繁衍下一代,种族的生殖量与时间比就会极大下降,基因的碰撞率也会因此极度降低,有性繁殖付出的交.配成本就会太高且得不到足够的回报,种群将会失去活力,最终会导致种群的延续能力下降。即,某个种群个体的强大,会导致种族的弱小,进化的缓慢。这两个要素有时就像弹簧的两端,生命必须找到个体与种族的平衡点。

    事实上各路古书都有记载,人类的寿命曾远长于现在,如果这是真的,那无异于证明了个体生命周期的确有过缩短,某种意义上即是种群的一种进化。人的个体的弱化,降低了个体成本,增加了种族整体的数量,种族的基因库数量,种族变得强大。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用缩短个体生命周期的方式来换得种群生命力的活跃。

    所以,生命为了找到这个平衡点,需要个体的生命缩短,不是说越短越好,但不应过长

    ——这就是死亡的意义所在。

    如果旧的苹果一直挂在树上,那么久永远也不会结出新的果实。

    死亡意味着为后代留出生存的空间,死亡意味着渐渐抛去腐朽拥抱新兴,死亡意味着更庞大的天文数字级别的基因数量能夜以继日的发生碰撞,死亡意味着基因有机会去进行新的变异,新的基因能够变异出现,新的生命将从死亡的尘埃中冉冉升起。

    这便是死亡的意义。

    产新必先除旧。

    死,意味着耀眼的新生。

    没有什么事情是无意义的,时间并非白白流失,每流逝一段时间,都会积累下更多的产物,积累下的可能是人文,可能是科技,可能是哲学思维,而最重要的、是与时间赛跑下我们不断积累下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