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八 畏惧之心
正说着,侧翼方向传来一阵喧闹之声,夹杂着步营士卒那天南海北的口音,都是喊着不要开铳,不多时,几个亲兵押着两个甲兵到了徐麻子身边。 “如何擒得?”徐麻子问道。 那亲兵道:“两个东虏真夷的坐骑,一个被迸射的石子打瞎了眼,自己跑到咱们阵中,另外一个战马发了性,冲了过来,人都被擒了。” 徐麻子微微点头,这时身旁一个把总过去,围着两个白甲看了看,还解下了他们的衣甲和铁盔,徐麻子砍了一眼那把总,一眼便认出了他就是李定国,这才想起,当初这个从贼的少年完成了孙伯纶的约定,去了绥德在护厂队待了一段时日,便因为机灵到了京城做事,在赵琉璃麾下立了功勋,如今升了把总在自己身边执掌军法。 “李定国,你在看什么?”徐麻子笑问道。 李定国如今不过十八岁,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他躬身施礼,道:“大帅,卑职从这二人身上看到,东虏气数将尽!” 徐麻子微微点头,倒是明白他在说什么,而周围几个将佐则是满脸狐疑,徐麻子示意李定国解说一翻,李定国指了指两个东虏身上的甲胄说:“诸位将军且看这甲胄不是东虏常用的式样,看起来不伦不类,若是卑职没有猜错,当是老奴时代流传下来的甲胄,如今东虏已经开始用老甲了,足以证明其国力空虚了。” 说着,李定国摘下一个东虏的铁盔,指了指那金钱鼠尾,又捏开他的嘴看了看牙口,说:“这东虏不过二十余岁,也能担当白甲兵,东虏是真的无人了!” 众人纷纷点头,他们都是打了老仗的,知道白甲兵挑选极为严格,能够身披三重甲冲锋的,无一不是百战老兵,在东虏之中,白甲兵最是精锐,一个牛录不过几十个罢了,而眼前这东虏虽然精壮,却远不是那种可以几十个追砍上千明军的精锐白甲兵。 李定国又解下东虏身上的袋子,把东西倒在地上,几块比石头还硬的rou干,黑中发黄的干粮和一把黄豆,李定国拍打了一下手上的残渣,说:“白甲尚且吃这种东西,普通的甲兵和余丁呢,阿哈又该吃什么?” “那你的结论呢?”徐麻子横刀在手,笑问道。 李定国道:“卑职以为,这一仗会很难打,但只要把东虏打狠了,他们就不敢和我们拼命,东虏已经没有多少丁口和我们交换了。” 徐麻子哈哈一笑,说:“这是你第一次与东虏对阵,对东虏的了解已经不亚于我了,难怪秦王殿下对你看重,你说的对,和东虏作战,要么不打,要打就要把他打疼了。” 说完,他又看了一眼那骑兵将领,说:“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不要你出击的吗?” 鳌拜和穆里马的sao扰一直持续到了晚上,效果并不显著,反而折损了几十人,到了后来,除非白甲兵靠近到野战炮霰弹瞄准的位置,步营连开炮都免了,sao扰效果不显除了慑于北府精良的火器威胁,便是马力不济。 因为连续丢失了左翼的牧地和大量的蒙古部落,清国的战马来源急剧减少,而从去年六月准备老哈河一战开始,整个大清国就没有停止过战争,战马这种娇贵的畜生可受不住这般驱使,大量的战马死亡或者送到辽东休养生息,缺少战马的鳌拜可不敢把麾下这支大清少有的骑兵部队消耗光了。 到了夜晚,鳌拜又发起了几轮夜袭,一直持续到了半夜,甲兵一度冲入敌阵与铳兵混战,但是人数不占优势的八旗终究还是败下阵来,但是一切的损失都是有回报的,当第二日的太阳升起的时候,萨哈廉率领的援军终于赶到,济尔哈朗从大军中抽调一万精锐,连同祖大乐的麾下过万关宁军一道赶来,而宁远方向,皇太极也亲率三千精锐和吴三桂征召的一道,从上游渡河,赶到了战场,正式接过了战场的指挥权。 到了这个时候,围困徐麻子的敌军超过三万,其中大半是精锐的东虏八旗。 皇太极用望远镜看着列阵于河边的北府步营,心中感慨:“若非亲眼所见,断然不会相信此军疾行三日,又遭白甲一日夜滋扰,如此雄壮军容,如何可破?” “鳌拜,上次看到如此孤军固守,是何时了?”皇太极叹息问道。 鳌拜想了想,说:“记得还是天命六年,在浑河与川兵、浙兵对阵的时候.......,当时那两军也是都几千人,咱八旗久攻不下,折损数千人,若不是李永芳找来明军红夷炮,重金悬赏炮手,怕是也打不破那军阵啊。” 这话说出口,皇太极身边的将领皆是唏嘘,那个时候八旗劲旅如日中天,尚且惨胜,如今八旗迟暮,又该如何破阵呢? “皇上.......不如,不如就别........。”萨哈廉小声的说道,但看着周围人投射来的异样眼神,终究还是没有把那句话说完。 “萨哈廉,有话说完,我皇太极虽然重武勇,却也不是听不得逆耳忠言的。”皇太极说道。 “微臣的意思是,打还是要打的,但犯不着拼命,若是真打不散这方阵,就别打了。”萨哈廉得到了皇太极的允许,自然也没了顾忌,直接说道。见身边人有些不解,他又说道:“如今局面对大清已经是很有利了,咱们白白得了几十万的丁口,又在宁远、锦州一线堵住了北府进军辽东的路,已经是占了很大的便宜了,就算把眼前这股子北府军灭了,也不过再得二三十万辽民罢了,可灭这股子辽民咱得死多少勇士,三千还是五千!” 孔有德也说:“奴才以为多罗郡王说的极是,用几千甲兵换那些辽民实在不值的,若是咱不打,绕过这个渡口,从上游的长岭山一带渡河,不仅可以把郑亲王的军队护从回去,还能白得许多辽民的财货,不损一兵一卒。” “恭顺王,你可要知道,如今还陷在宁远河以西的辽民多是关宁军的亲属,抢劫自家财货,如何使得,若不把这些辽民带回去,关宁军上下如何心安,如何为大清效力?”吴三桂在一旁听着,越听越对劲,他知道清国与北府对阵多次,输多胜少,但是打不过和不敢打完全是两码事,最重要的是,如今这一仗关乎日后他的实际利益,吴三桂自然要据理力争。